摘要:老汉站在自家玉米地埂上,望着地里的景象直叹气。往年这时候,玉米秆挺拔,穗子沉甸甸的,一掰一个准。可现在,连绵的雨水下了快半个月,地里积了水,一脚踩下去能没到脚踝。不少玉米秆经不住雨水浸泡,开始往旁边倒,有的玉米穗还发了霉,剥开外皮,能看到一层淡淡的绿霉点。
中原玉米遭连阴雨,收不下来怎么办
九月的中原大地,本是玉米金灿灿、等着开镰的时节,可今年一场不打招呼的连阴雨,把农户们的心浇得拔凉。
老汉站在自家玉米地埂上,望着地里的景象直叹气。往年这时候,玉米秆挺拔,穗子沉甸甸的,一掰一个准。可现在,连绵的雨水下了快半个月,地里积了水,一脚踩下去能没到脚踝。不少玉米秆经不住雨水浸泡,开始往旁边倒,有的玉米穗还发了霉,剥开外皮,能看到一层淡淡的绿霉点。
“再这么下,今年的收成就全毁了!”老汉跟旁边同样愁眉苦脸的邻居张婶说。小嫣家的玉米地地势更低,积水更严重,她试着让家里的拖拉机进地,结果刚走没几步,车轮就陷进泥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出来,还把好几棵玉米秆压断了。
村里的广播这几天没闲着,村支书每天都在播报天气和抗灾建议。村委会还组织了党员突击队,帮家里缺劳力的农户抢收。可雨水不停,抢收难度太大。有经验的老农户说,现在只能等雨停,雨一停就赶紧清地里的积水,再用镰刀把倒伏的玉米割下来,哪怕穗子有点湿,也得先拉回家通风晾晒,不然霉斑会扩散得更快。
李建国和家人商量后,决定不等了。雨稍微小一点,他就穿上雨衣雨裤,带着儿子下了地。父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地里挪动,弯腰把没倒伏的玉米穗先掰下来,放进随身带的筐里。掰下来的湿玉米穗不能堆着,回家后得摊在院子里的塑料布上,哪怕晚上再下雨,也能及时盖上防雨布。
村里也联系了镇上的烘干设备,可需要先把玉米收下来运过去。一些农户凑钱租了小型收割机,这种收割机个头小,能在相对泥泞的地里作业,但效率比大型收割机低不少,而且得等地里的水再少一点才能用。
张婶家的情况更紧急,她家的玉米已经有不少开始发芽。村干部知道后,协调了几个年轻小伙,帮着张婶家手工收割。大家分工明确,有的掰玉米,有的扛筐,有的负责运输,虽然累得浑身是泥,但没人抱怨。张婶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眼眶红红的,不停地给大家递水。
这几天,村里的晒谷场也热闹起来。雨一停,农户们就赶紧把收回来的玉米摊开晾晒,有的还在自家屋顶、院子里搭起架子,尽可能让玉米通风。大家还互相分享经验,比如在玉米堆里放些干燥剂,或者把发霉不严重的玉米挑出来单独处理,能减少一点损失是一点。
李建国看着院子里摊开的玉米,虽然知道今年减产是肯定的,但心里还是有了点底。他跟儿子说:“庄稼人就是这样,靠天吃饭,但也不能全靠天。只要咱们肯下力气抢,总能保住一部分收成。”
雨还在断断续续地下,但中原大地上的农户们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在泥泞中忙碌的身影,是对土地最朴素的坚守,也盼着雨早日停,能有个不算太差的收成。
接下来可以围绕“玉米抢收后的后续处理”展开下一集内容,比如玉米晾晒、储存以及售卖时遇到的问题。要不要我为你构思第44集的核心剧情框架?这样能帮你快速推进《农村人的生活》系列内容创作。
来源:农村的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