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上,台州市椒江越艺越剧团的演员们正演绎着经典的《珍珠塔》。巨大的冷风机呼呼地送着凉风,一排排塑料座椅坐着很舒服。老婆看得全神贯注,眼神跟着演员的唱念做打移动,精神抖擞,完全沉浸在那方的戏曲天地里。
潮新闻客户端 励忠安
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13点18分。
我陪着老婆,在旦仁村,坐在了临时搭建的戏棚下看戏。
台上,台州市椒江越艺越剧团的演员们正演绎着经典的《珍珠塔》。巨大的冷风机呼呼地送着凉风,一排排塑料座椅坐着很舒服。老婆看得全神贯注,眼神跟着演员的唱念做打移动,精神抖擞,完全沉浸在那方的戏曲天地里。
这场戏连续演五天五夜,前三天三夜李为助老板出资,后一天一夜是王产平老板支持,这最后一场戏《珍珠塔》,则由旦仁村老年协会承办。戏台周围,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戏迷,看戏的人,男女老少,好不热闹。
望着眼前这番景象,我的思绪却飘回了四十多年前,大概也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光景。同样是看戏,同样是《珍珠塔》,但那场景、那心境、那滋味,真是大相径庭,恍如隔世。
那时候,我还是个半大的小子。村里做戏,是天大的事情。戏台绝不会搭在这么开阔敞亮的地方,更别提有冷风机了。戏台多半是借用了村里的祠堂,或者用木头、门板在晒谷场上临时搭一个,简陋得很。台下的“座位”是自带的,长条凳、竹椅,甚至几块砖头垫上报纸。去晚了,就只能踮着脚尖,挤在人堆里,或者爬到旁边的树杈上、墙头上看。
老百姓对看戏的热情,那是真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支持。劳作之余,能有一台大戏看,就是最好的娱乐和慰藉。锣鼓一响,全村的人几乎都出动了,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小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追逐打闹,大人们则伸长脖子,努力分辨着台上咿咿呀呀的唱词。
说实话,那时候年纪小,看戏多半是凑个热闹,图个气氛。对于《珍珠塔》里方卿的落魄、姑母的势利、表姐的深情,以及其中蕴含的世态炎凉、知恩图报的道理,其实是看不太出什么所以然的。只觉得方卿最后中了状元,扬眉吐气,很是痛快的,印象最深的。
戏台前后,总会有几个临时的摊子。有卖三分钱一根的白棒冰,用棉被盖着木箱保温;有卖金黄喷香的油枣、橘红糕;还有现冲的木莲冻,辣霍霍的,凉凉的,甜滋滋的。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那些吃食的诱惑力,有时甚至超过了台上的戏文。但口袋里空空如也,没钱买,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使劲吸着鼻子,仿佛多闻闻那香味也能过过瘾。看看那些难得一见的零食,想象着它们的味道,似乎也是一种满足。那种单纯的渴望,和因贫穷而生的微小克制,是如今坐在舒适座椅上,随手就能买到饮料零食的孩子们难以体会的。
那时的戏文,表演形式或许更粗犷一些,布景也简单,全靠演员的唱功和身段来撑起整个故事。台下观众的对话,也多是家长里短,或者对演员品头论足,“这个方卿唱得有力!”“那个姑母真真气人!”故事是那个古老的故事,传递的是最朴素的善恶有报、读书上进的价值观念。
现如今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戏台变了,是专业搭建的,有顶棚,有灯光音响,有背景布幕,甚至还有电子屏幕显示唱词。台下,是成排的座椅,有遮阳(雨)棚,有制冷设备,观演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像今天,尽管外面天气炎热,棚内却凉风习习,让人能静下心来好好欣赏。
看戏的人,也变了。像我老婆这样,能看得如此“入味”,是因为生活安稳了,心境也不同了。看戏不再仅仅是凑热闹,而是真正地去品味剧情,欣赏艺术。她会为方卿的遭遇揪心,为陈翠娥的聪慧善良点赞,对势利姑母的行为摇头叹息。周围的戏迷们,很多也是真正的爱好者,他们安静欣赏,在精彩处鼓掌叫好,结束后还会讨论唱腔、表演。戏曲对于他们,是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是审美享受。
故事还是那个《珍珠塔》,方卿投亲受辱、翠娥赠塔、跌雪遇救、高中荣归、化装试姑、团圆结局,核心情节没变,批判嫌贫爱富、歌颂诚信感恩的主题也没变。但讲述的方式更精致了,演员的表演更细腻了。而且,因为有了电子字幕,即使听不懂方言唱词,也能理解剧情,吸引了更多年轻人。
戏台前后,早已不见了那些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小摊,取而代之的是村里小卖部供应的瓶装水、各种包装精美的零食,扫码即付,方便至极。那种看着零食咽口水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四十多年过去,从祠堂到专业戏棚,从爬树踮脚到安坐软椅,从凑热闹看稀奇到静心品艺术,从眼馋后台小吃到随手可得的饮料……看戏的场景、方式乃至人们的心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迁。这背后,是老百姓生活的巨大改善,是物质条件的丰富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
不变的是,《珍珠塔》这样的经典剧目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情伦理,依然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不变的是,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依然是连接乡里乡亲情感的纽带,是民间精神支持的一种体现。旦仁村老年协会出面做这最后一夜,本身就说明了戏曲在基层群众,特别是在中老年群体中深厚的根基。
台上,方卿正在唱着他的人生起落;台下,我和妻子,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戏迷,构成了另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过去看戏,是苦涩生活中寻一点甜,是物质匮乏中找一点精神慰藉;现在看戏,是富足生活里的文化享受,是忙碌节奏中的片刻宁静。时代在变,看戏的方式在变,但人们对美好故事的向往,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从未改变。这方小小的戏台,仿佛一个时光隧道,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映照着我们生活的巨大变迁。
2025.9.27.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