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堰塞湖溢流灾后,受灾百姓哀求:让回去清理家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4:24 1

摘要:“让我进去清房子吧,哪怕先清出一条路也好!”9月28日,台湾花莲县光复乡马太鞍溪畔,56岁的村民对着拦在路口的警戒线反复哀求。距离9月23日马太鞍溪堰塞湖溢堤已过去十日,洪水退去后留下的垃圾与淤泥筑起数米高的“屏障”,不仅堵死了村民的回家路,更在高温下散发着刺

“让我进去清房子吧,哪怕先清出一条路也好!”9月28日,台湾花莲县光复乡马太鞍溪畔,56岁的村民对着拦在路口的警戒线反复哀求。距离9月23日马太鞍溪堰塞湖溢堤已过去十日,洪水退去后留下的垃圾与淤泥筑起数米高的“屏障”,不仅堵死了村民的回家路,更在高温下散发着刺鼻恶臭,而“何时能回家清理家园”成了受灾者最迫切的追问。

这场“垃圾围城”的惨状,是天灾与混乱叠加的结果。台风“桦加沙”引发的堰塞湖溢流裹挟着上游杂物奔涌而下,冲断马太鞍溪桥后,将全光复乡的垃圾与泥沙尽数推向下游村落。居民在社交平台曝光的画面触目惊心:街道被塑料袋、家具残骸与厚达半米的淤泥覆盖,住家门口的堆积物几乎与窗台齐平,农田里的作物被垃圾掩埋,只剩零星秸秆露出头来。“垃圾开始发臭了,再不清理怕要滋生疫病。”一位村民的无奈吐槽,道出了所有人的焦虑——洪水摧毁的是房屋,而垃圾则在吞噬重建的希望。

比垃圾更让人心寒的,是救援与清理的滞后。灾后前三天,光复乡几乎处于“无救援”状态,仅有少数志愿者带着工具自发赶来,却因垃圾体量庞大、缺乏大型机具而收效甚微。直到9月27日教师节连假,大批民众自备铲子、水桶涌入光复车站参与救灾,才让清理工作稍有起色,但偏僻村落的“垃圾山”仍无人问津。“一间满是淤泥的房间,十个人要清一整天,更别说整个村子了。”参与救援的志愿者坦言,人力缺口仍是最大难题。

混乱的背后,是撤离争议与权责推诿的阴影。民众含泪辩解“不是不撤,是根本没收到通知”,称手机未收到任何警讯,直到洪水漫进家门才仓促逃生;而花莲县政府则强调已“依SOP第一时间广播撤离”,甚至拿出录影佐证,将责任归咎于“台当局与县市政府的权责需厘清”。更令人费解的是,早在灾前两个月,马太鞍溪堰塞湖隐患就已显现,却因“无人敢拍板爆破”而搁置处理,最终酿成16人死亡、46人失联的悲剧。当台监察机构启动立案调查时,灾民最关心的仍是“谁来帮我们清走垃圾”。

十日过去,官方的“灾后复原优先”承诺尚未落地,民众只能在绝望中自救。有人翻出被洪水浸泡的相册,试图抢救56年的生活回忆;有人踩着没过小腿的淤泥,徒手扒开家门口的杂物,却被突然滑落的垃圾砸伤脚踝。尽管志愿力量不断涌入,但缺乏统一调度与重型设备支援,清理进度远不及预期。“工具其实都有,就是缺人,更缺能统筹的人。”志愿者的话,点出了救灾的核心症结。

截至9月28日,光复乡仍有半数村落被垃圾封锁,村民的回家之路依旧漫长。警戒线内,是满目疮痍的家园与散发恶臭的垃圾;警戒线外,是灾民焦灼的目光与“让我回家”的哀求。这场灾难留下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废墟,更有民众对救灾体系的失望。

洪水可以退去,垃圾终将被清理,但那些堵在回家路上的隔阂、那些灾后暴露的漏洞,更需要“清理”与修补。对光复乡的民众而言,真正的“重建”,或许要从让他们踏上回家的路开始。

来源:阿峰故事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