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宇宙的本质是什么?生命为何能够逆转熵增,维持自身秩序?这是哲学家怀特海和物理学家薛定谔两位思想巨匠共同关注的问题。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以动态生成解构传统实体观,将宇宙看作永恒的生成过程;
宇宙的本质是什么?生命为何能够逆转熵增,维持自身秩序?这是哲学家怀特海和物理学家薛定谔两位思想巨匠共同关注的问题。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以动态生成解构传统实体观,将宇宙看作永恒的生成过程;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以物理定律剖析生命,揭示出生命作为“负熵”系统的独特物理地位。以辩证的视角整合两者的思想,探讨宇宙、生命与意识的生成逻辑,以及它们之间的深刻关联。
一、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宇宙为“生成”之流
怀特海的哲学重构了“存在”的定义。他反对传统哲学中“实体”是固定不变的思想,主张宇宙乃一场永恒的“过程”(process)。这意味着,任何所谓的“物”——无论是石头、植物,还是人类意识——都不是静止的实体,而是由无数事件动态交织、彼此摄入形成的流动网络。
1. 过程即实在
怀特海所言“实际实体”(actual entities)可以理解为宇宙的基本单元,但这些“实体”并非孤立不变的东西,而是动态的事件和关系的联合体。它们通过“摄入”(prehension)彼此作用,不断创造出更新、更复杂的存在状态。换言之,宇宙不是一幅静态图画,而是一个不断绘制自己的活跃画布。
2. 宇宙的有机体特征
这一思想催生了“有机宇宙论”——宇宙如同一个超大的有机体,它不断自组织、自更新。以一棵树为例,我们看到的树是一系列生物物理过程(细胞分裂、光合作用等)的累积,由此生成的形态是个动态的整体。树并非简单的“实体”,而是各种过程的交响。
3. 宇宙生成的逻辑
怀特海设想宇宙的演化从“大爆炸”开始,逐步生成物质,继而演进到生命,再到意识。这一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实际实体”从简单到复杂,构筑起整个宇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为关键的是,过程本身具有内在的“合生”(concrescence),即所有这些过程不断趋向于更高层次的组织与可能。
二、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生命的物理逆流
不同于怀特海的哲学抽象,薛定谔从物理学视角直接切入生命根本问题:生命是如何在普遍熵增的背景下保持并传递秩序的?
1. 生命如何对抗熵增?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总体趋向无序、熵不断增加,然而生命体却能维系高秩序的复杂结构。薛定谔提出,生命吃的是“负熵”(negentropy),意即通过消耗环境中的有序能量,维持自身内部的低熵状态。
2. 遗传信息的物理基础
薛定谔预见了遗传物质的物理本质,称之为“非周期性晶体”,即一种稳定却具有变化潜力的结构。后来DNA被发现正是这种物质。DNA序列通过物理化学法则编码生命信息,是维护和传递生命秩序的“摩尔斯电码”。
3. 生命的物理性
薛定谔将生命理解为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的综合,比如酶催化帮助细胞有效低耗耗能完成化学反应,DNA通过复制确保信息的保真同时保留变异可能,最终推动了生命的进化和意识的产生。
三、过程哲学与生命物理学的共振
尽管出发点和视角不同,怀特海与薛定谔的思想实质上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描绘了一幅动态演化的宇宙生命图卷。
1. 共同主题:动态性与秩序生成
怀特海强调宇宙的根本是过程与变化,薛定谔揭示生命在物理法则中实现动态平衡和秩序生成。两者都指出,复杂性和秩序并非静态存在,而是动态涌现的结果。
2. 互补的空间尺度与方法论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薛定谔的生命理论在研究尺度和方法论上呈现出互补特点。怀特海关注的是宇宙整体的演化,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强调哲学的思辨性和整体综合的视角。他试图从宏观层面解释存在为何是流动的,强调存在本身是一个过程。
而薛定谔则聚焦于生命的微观机制,属于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实证范畴,采用科学分析的方法,着重解析生命如何通过负熵机制抵抗熵增,保持有序状态。这两种方法论相辅相成,共同为我们提供了从宇宙整体到生命细节的完整理解框架。
3. 整合模型:流动的宇宙,逆熵的生命
从怀特海的宇宙流程看,“实际实体”的不断组合转变,与物理法则中熵增的约束形成对话。生命恰恰利用环境负熵,以代谢等方式维持局部秩序,在这一过程中,意识作为更高阶的动态涌现,承载着宇宙对自身的认知。
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制造重元素为地球生命的碳基有机物提供基础,地球生命依靠代谢维持秩序,最终发展出拥有意识和符号能力的人类。人类的思考,是宇宙解读自身的独特方式。
四、哲学与科学的深刻启示
1. 对还原论的反思
薛定谔从物理学角度说明生命机制,但随之暗示存在不可完全还原的现象,尤其是意识。怀特海批判机械论强调整体过程性的理念,提示我们需要更宽泛视角理解生命与存在。
2. 熵、意义与过程的辩证
宇宙终将走向热寂,但生命通过负熵之流为秩序与意义注入多样性。怀特海告诉我们意义不在终极静止的状态,而在于过程本身的演绎和展开。
3. 宇宙中的人类
怀特海与薛定谔思想合流后呈现的结论是,生命,尤其是人类,是宇宙自身意识的载体。正如卡尔·萨根所言,“宇宙通过人类思考自身”,这不仅是哲学的玄思,也是科学的图景。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薛定谔的生命论,合奏出一曲关于宇宙与生命的动态诗篇。一个告诉我们,存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永不停息的生成与变化;另一个告诉我们,生命是物理定律中的“例外”,凭借负熵逆流而上,塑造局部有序与意义。
他们携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自组织、趋向复杂的宇宙画卷,提醒我们理解生命与存在,不能脱离过程的视角,更不能忽视物理现实的约束。
宇宙是河流,生命是逆流之舟,人类则是这场永恒对话中,赋予意义与自觉的智者。
来源:科学记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