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欢庆丰收,致敬耕耘。当天,在活动现场的四周,摆立着“乡村工匠名师”、最美“新农人”的宣传展板,他们是一群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
9月23日上午9时,随着陈仓天地社火铿锵的节奏、欢快的表演,宝鸡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拉开了帷幕。
载歌载舞庆祝丰收
这一天是秋分节气,是收获的大好时节,也是广大农民享受丰收喜悦的时刻,更是全社会共享丰收果实、共享美好生活的节日。
此次丰收节活动在陈仓区周原镇绿丰源现代农业示范园举办,沾泥土、接地气,知稼穑、凝正气,让节日更具乡土特色、更添丰收之乐。
欢庆丰收,致敬耕耘。当天,在活动现场的四周,摆立着“乡村工匠名师”、最美“新农人”的宣传展板,他们是一群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
乡村工匠名师刘雪侠,身残志坚,苦学刺绣,带领当地(扶风县绛帐镇)妇女以及十几名残疾人共同致富。最美“新农人”贾李杰,深耕生态养殖领域,年仅30岁已经成为高级职业农民,并成为凤翔区农业发展的领头雁。
不少群众站在这些宣传展板前,举起手机打卡留念。“要向这些人学习,他们是新时代年轻人的榜样!”一位老人指着展板对身边的年轻人说。
陈仓区凤阁岭镇苹果喜获丰收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当前,宝鸡市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面积占到全省的40%,粮食年生产能力145万吨以上,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粮生产基地;
全市奶山羊存栏92.3万只,年生鲜羊乳产量20.2万吨,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奶山羊现代农业产业园;
宝鸡市高山蔬菜面积32.1万亩,年产量90.3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高山蔬菜生产基地;
宝鸡市苹果面积56.7万亩,年产量88.9万吨,建成全国最大的苹果苗木繁育、矮化苹果栽培基地;
全国每4个、全球每7个猕猴桃之中,就有1个来自宝鸡;
宝鸡拥有“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林麝之乡”等美誉。
优质的农产品摆起来,欢庆的舞蹈跳起来,高亢的秦腔吼起来,丰收的喜悦乐起来。
在活动现场的舞台上,农民们穿上鲜艳的演出服,跳出优美的舞蹈,唱出嘹亮的歌声,展现出一幅幅享受美好生活的画面。“现在农村生活好了,我们农民不是每天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唱歌、跳舞、出门旅游,一样也不比城里人差多少!”一位准备演出的农民说。
“黑人黑相黑无比,马蹄印长在顶门额……”秦腔包公的一段唱词,引来了台下观众的一片喝彩声。这些秦腔表演者都来自“秦腔自乐班”,唱出了老百姓不屈不挠的精气神。
在宝农优品展销区,36家单位摆出了最新最优的农产品,红艳艳的辣椒、金灿灿的玉米、粉扑扑的苹果、毛茸茸的猕猴桃、麻香扑鼻的花椒、尝一口就忘不掉的蜂蜜、排队抢购的岐山醋……每个展位前,都是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断。
陈仓区第一书记联盟党支部现场直播带货,推销当地特色农产品,网上订单络绎不绝;陈仓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现场直播带岗,仅一个多小时,线上人数就达1700多人。
在特色美食品鉴区,烧肉面皮、臊子豆花、西府臊子面等美食令人垂涎欲滴;在新优农机具展示区,一排智能化农机成为主角。
近年来,宝鸡市锚定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目标,紧扣乡村振兴这条主线,实现了农业农村发展质效双提升。
目前,全市建成“吨粮镇”21个、“吨粮村”43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33个,村集体经济收益百万元以上的村子达到116个。全市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已达10.8亿元。
在活动现场,宣传板上的“千万工程”宝鸡实践案例,成为农民丰收节上耀眼的色彩。
麟游县酒房镇万家城村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不足千人。这个村子在党组织的引领下,不断壮大玉米糁、荞麦面、黑猪肉等特色产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益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全县首位。
扶风县午井镇全面推动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科技增产、新型主体培育、粮食生产示范四大工程,去年粮食亩均产量达1064公斤,荣获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全省粮食生产“吨粮镇”称号。
陇县温水镇坪头村努力构建“服务+种植养殖+新兴”产业生态链,形成了小杂粮种植、水产养殖、奶山羊养殖等多元产业体系;太白县桃川镇杨下村以“诗意田园、醉美杨下”为主题,走出了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73.2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69元。
金秋时节,大地流彩。为期3天的农民丰收节活动,充分展示了全市科技强农新成果、产业发展新成就、乡村振兴新面貌,有力推动了“三农”发展,促进了城乡消费,弘扬了农耕文化。
丰收的故事还在继续,耕耘的步伐不会停歇。让那金色的田野、欢快的笑声、丰收的喜悦,永远成为西府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
“农”墨重彩促振兴
陈仓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金秋九月,行走在陈仓大地广袤的田野,金灿灿的玉米挺直了“腰杆”,红彤彤的苹果展开了“笑颜”,绿油油的蔬菜舒展着“身姿”……这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对耕耘最诚挚的致敬,更是对收获最热烈的礼赞。
近年来,陈仓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地域特点,坚持“特”“优”发展战略,全力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加快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全区农业实现稳产增产,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陈仓区县功镇翟家坡村新貌
产业引领
蹚出致富增收新路径
9月22日,在陈仓区万亩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青贮玉米种植基地,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在微风的吹拂下翻滚着层层绿浪。“这玉米长得好,根壮秆粗,颗粒饱满!”路过的群众纷纷赞叹道。
“玉米能有这样的精气神儿,与良种、良技分不开。”该合作社负责人刘恩强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奥秘。合作社引进种植了“陕单650”“京丰229”“京科968”等优质品种,采用“5335”玉米密植高产机械化技术,精准高效的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不但实现了节肥节水,还将玉米亩均产量提高至600公斤以上,比普通田地亩均增产150公斤。
粮食生产步履铿锵,特色产业更是百花齐放!
“王总,苹果啥时候卸袋?卸袋了及时打电话,我好订购。”
最近,宝鸡市陈仓区德厚果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文超的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短短两天先后有20余名客商致电询问苹果订购事宜。近年来,合作社坚持有机种植,采用滴灌、水溶肥进行调节,种出的“红富士”“瑞香红”品质高、口感好,深受重庆、广州等地市场欢迎。“去年合作社销售额近百万元,今年应该又是一个丰收年,苹果价格预估平均每公斤比去年能提高1元。”王文超高兴地说。
提到陈仓区的特色产业,柴胡必不可少。
近日,拓石镇一片片黄灿灿的道地柴胡迎来采收季,金黄色的花苞随风摇曳,阵阵清香在山野间飘溢,沁人心脾。该镇孟家塬村村民孟孝记一边挖柴胡一边开心地说:“我家今年种了4亩柴胡,村里不但免费发柴胡种子,还邀请专家到地头授课,靠种植柴胡,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农业发展,产业先行。近年来,陈仓区按照“示范带动、品牌引领、规模发展”的思路,坚持粮食产业和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吨粮田”,依托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推进蔬菜、畜牧养殖产业发展,立足生态优势,发展苹果、花椒、柴胡种植,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民经营性收入和村集体经济连续多年实现双增长。截至目前,全区种植粮食64万亩,种植蔬菜、花椒、苹果、柴胡等40余万亩。
陈仓区慕仪镇洞坡村利民无人农场作业的无人驾驶收割机
智慧赋能
解锁现代农业新场景
今年夏收期间,慕仪镇洞坡村利民无人农场320亩麦田,没有了往年麦田里联合收割机穿梭往返、机声轰鸣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一台无人驾驶谷物收割机匀速前行“安静”收割的画面。
据该农场负责人王九利介绍,这一切得益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大力支持。依托北斗导航系统的精准定位,确定好待作业粮田范围,设置好收割机具前行轨迹、行进速度,在智能控制终端、自动定位技术等高新科技“指导”和农场智慧控制中心的指挥下,无人作业农机具实现了笔直、匀速行进。“科技发展速度太快了,以前要靠人弯腰挥镰,现在一台收割机、一辆运粮车两天就能完成320亩小麦收割。”王九利感慨地说。
陈仓区的生猪养殖和设施蔬菜产业如今也越来越有科技范儿。
宝鸡市陈仓区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建设了智能养猪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AI等技术,共享数据信息、动态监测养殖过程、发布风险预警、提供数据分析,实现了饲料生产、生猪养殖、销售服务全程智能化管理。公司还配备了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注射器、饲喂机器人等先进设备,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降低了成本,还保障了猪肉品质和猪群健康。
陈仓区绿丰源蔬果专业合作社应用物联网技术,在温室大棚中安装传感器,实现了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监测。管理员还可远程控制水肥一体化设备,让灌溉施肥更精准。
近年来,陈仓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应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一改传统农业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样,用数据分析,让机器下田,让农户在“指尖”轻松玩转耕、种、防、收,实现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
无人机在田间喷洒农药
人才支撑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近年来,陈仓区把引育高素质人才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技推广特聘计划,推进专业技术人员入园服务,引导“新农人”向乡村集聚,鼓励“新农人”用新技术干好“新农活”,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在陈仓区“农业圈”,“90后”青年齐叶叶名气不小。一提起这个朴实能干的女娃娃,熟悉她的人个个都竖起大拇指直夸:种地有两把刷子!
受父辈影响,齐叶叶从小对家乡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2016年她辞去沿海城市的高薪工作返乡种粮。创业初期由于不懂技术,她吃了很多苦、走了很多弯路,有一次因误将除草剂当杀虫剂喷洒到麦地里,造成了几十万元的损失。要强的性格让齐叶叶越挫越勇,她一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一边尝试采用新技术科学种田。齐叶叶购置了70余台现代化机械,引进种植小麦、玉米优质品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她还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将良种良法推广到更多农田,实现粮食亩均增产超百斤,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致富带头人。
在陈仓区,像齐叶叶一样的新型职业农民还有很多。
宝鸡鲜尔美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鲜宏刚二十载辛勤付出,实现了从农资小店到宝鸡地区最大种苗集约化生产基地的华丽转身。
慕仪镇“90后”大学毕业生王浩杰和父亲联手创办了西北首个无人农场,实现了农田生产、管理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无人化。
宝鸡森宝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宋松茂不仅把生猪养殖搞得如火如荼,还先后吸纳周边50余名村民务工。
……
这些有想法、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农人”在广袤的乡间建功立业、大显身手。他们用亲身经历证明,火热的农村充满机遇!广阔的田野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田畴织锦绣,沃野绘“丰”景。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发展,从农业大区到农业强区,陈仓区农业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以奋进之姿在广袤沃土上谱写着一曲曲物阜民丰、粮谷满仓的崭新乐章。
致敬耕耘,为节日喝彩
秋分时节,天高云淡,渭河两岸瓜果飘香,西府大地仓廪可期。9月23日,宝鸡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陈仓区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场属于千万农民的欢庆,更是一幅在周秦文明发祥地上铺陈开来的现代农耕画卷。这场盛会超越了简单的农事庆祝,已成为观察宝鸡农业现代化、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宝鸡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丰收节,自带一份“寻根问祖”的庄严与神圣感,是对“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农耕起源的深情回望。勤劳的西府农民,用代代相传的农耕技艺和现代化科技,在曾经诞生过石鼓文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丰收铭文”。这种古今对话,让宝鸡的丰收节别具一格。
此次由陈仓区承办的宝鸡市农民丰收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这里既有“千万工程”示范创建成果展示、“金秋消费季”农产品展销、新优农机具展示和特色美食品鉴等展览展示,也有乡村广场舞大赛、农民垂钓比赛和秦腔戏曲展演等文娱活动。特别是陈仓区金秋旅游季乡村休闲游精品路线的发布,让丰收节融入了农旅融合元素,还有全市“吨粮镇”代表分享丰收经验、最美“新农人”代表分享创业故事,让与会者听得如痴如醉……宝鸡的丰收节,已成功将地域特色转化为节日的核心竞争力。
在“金秋消费季”农产品展销区,宝鸡美食深受群众喜欢。
此次举办的丰收节,极大地提升了宝鸡农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推动了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进程,为乡村振兴凝聚了人气和财气。它是宝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在致敬耕耘、为节日喝彩之余,我们也应思考宝鸡农业如何赋能未来。笔者认为,要建立长效机制,将节日期间的订单、渠道和关注度转化为常年稳定的产销对接,打造“永不落幕的丰收节”。要深化“科技内涵”,未来的丰收节可以更多展示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的建设成果,让大众看到宝鸡农业的“科技范”,吸引更多年轻人才投身现代农业。要讲好“品牌故事”,除了卖产品,更要善于讲述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如炎帝农耕文化、周礼文化),提升宝鸡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和文化辨识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长远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耕耘不辍。
宝鸡的农民丰收节,是一曲在古老土地上传唱的现代牧歌。它让我们看到,当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与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相融合,会产生何等动人的景象。我们庆祝的,不仅是五谷丰登,更是在宝鸡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战略所结出的累累硕果。期待未来的宝鸡丰收节,能继续深耕本土、创新形式,让农民的笑容更甜,让乡村未来更美。(来源:宝鸡日报)
责编:王薇
编辑:李晴
来源:荣耀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