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轻时我也常把别人的标准当成自己的目标。开会的时候为了不露怯反复修改发言稿,家庭聚会里明明想点那道菜却总是最后让步,工作上为了图个安稳忍下了无法言说的委屈。说实话,那些年我的时间像流水,情绪像存款被悄悄掏空,回头看才发现,讨好别人换来的不是安全,而是逐渐长成的
如果有来生,这两件事我不会再做了——盲目讨好和轻易妥协,你呢?
年轻时我也常把别人的标准当成自己的目标。开会的时候为了不露怯反复修改发言稿,家庭聚会里明明想点那道菜却总是最后让步,工作上为了图个安稳忍下了无法言说的委屈。说实话,那些年我的时间像流水,情绪像存款被悄悄掏空,回头看才发现,讨好别人换来的不是安全,而是逐渐长成的怨气和空洞的自我。
我朋友小李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她三十五岁那年为了公司项目牺牲了周末和学画的时间,五年后项目结束被调岗,画也没学成。相反我隔壁楼的张姐,婚后几年开始坚持每周两小时的“我时光”,不再为了不重要的社交牺牲个人兴趣。五年后她虽然收入没翻倍,但情绪稳定了,偶尔小小的日子里有亮点。两个故事的区别不在于运气,而在于是否愿意为自己设界限,并把小小的坚持做成习惯。
说到根源,其实并不复杂。怕被拒绝、担心失去认同感、害怕承担改变后的不确定性,这些心理推动我们选择将就。再者,社会和家庭给成年人的角色定义很牢,孩子、工作、父母的期待会把个人意愿埋在日常里。你以为是在帮助别人,其实长期下来是在把自己拆成碎片供人拼凑,这种裂缝时间久了就成了遗憾的温床。
那怎么开始改变?先从小处做起。做一周的时间记录,看看哪些活动是你真心想做,哪些只是为别人而做。再试着在小事上练习说“不”,比如下一次餐桌上明确表达自己真的不想迁就哪道菜,或者在会议上提前写好三句话表达不同意见。给自己设一个“30天不将就”实验,不要求彻底改变人生,但要求每天为自己做一件小决定,慢慢积累可信度。与此同时,做好后路:财务上留一笔应急金,情感上和重要的人说明你的调整意图,这样变动才不会像悬崖跳水。
方法之外,也要学会自我修复。写日记能把那些模糊的委屈具体化,把模糊的渴望写清楚。找朋友或专业人士谈谈,把压在心里的“应该”和“要是”的声音捞出来审视。我的同事阿明在四十岁换了行业,他说过程像拔掉贴在皮肤上的透明胶,疼但清爽。关键不是结果,是你愿不愿意为自己负责,哪怕只是负责一点点。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晚年的质量很可能由现在几十个小选择堆积而成。将就可能在短期内保住表面的和谐,但长期会把你的生活风格调成灰色。如果你愿意把余生留给自己一点颜色,不妨把“讨好”和“妥协”看成两个可以训练的小习惯,从今天起有意识地去改变它们。别把未来的自己交给别人写剧本,哪怕只多活出一点你的味道,晚风也会变得温柔。
说到底,我也在学习放过自己。以前听到“将就一下吧”就点头,现在会停下来想三秒,问问这是不是我的选择。别害怕把脸色换成真实,人生回头看才不至于全是如果和后悔。你有没有过那些现在想明白却当年没做到的事?哪些选择是你决心不再重复的?说说你的故事吧,让别人的经历照亮你的下一步。
来源:端庄优雅百香果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