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个辩证关系,建强民办高校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5:06 1

摘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承担着培养多样化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随着民办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受办学体制市场化、治理结构多元化等因素影响,民办高校党组织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发挥监督保障作用、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承担着培养多样化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随着民办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受办学体制市场化、治理结构多元化等因素影响,民办高校党组织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发挥监督保障作用、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融合等方面,面临着区别于公办高校的独特挑战。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的正确性、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性以及校园治理体系的完善性。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公办高校党建或民办高校党建的宏观层面,针对民办高校党组织决策参与和监督机制的系统性研究较为匮乏,缺乏对机制运行成效、核心矛盾及优化路径的精准把握,难以满足实践发展与政策制定的现实需求。

本文聚焦民办高校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核心议题,结合民办高校调研现状,基于民办高校党建与治理体系相关理论,通过系统梳理民办高校党组织决策参与和监督机制的运行现状,精准识别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的优化路径,为民办高校完善党建工作机制、提升治理效能提供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同类院校党建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一、民办高校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建设现状和成效

学校基础与党组织设置精进向好。在办学格局与性质方面,民办高校基本已形成“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相辅相成”的办学格局,与高等教育“扩大优质本科教育资源”的导向相契合;举办者以民营企业为主,决定了党建工作需平衡“办学自主”与“党建引领”、资本逻辑与教育逻辑的关系;纵观大多数民办高校来看,非营利性办学模式为主,为党组织融入治理、聚焦立德树人提供了制度基础(非营利性办学的公益属性与党建工作目标契合度更高)。在党组织覆盖情况方面,大多数高校已单独建立党组织(党委或党总支),很少出现联合党组织或未建立党组织的情况,实现党组织“应建尽建”,为党建工作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党组织参与决策机制建设健全见效。在治理结构融入方面,绝大多数高校将党的建设内容写入学校章程,从制度层面明确党组织在治理中的地位;党组织书记均已进入董(理)事会,打破“董事会决策、党组织旁观”的传统模式;均已建立党组织与行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制度,并推行党组织与行政领导班子交叉任职,促进党建与行政工作协同。在决策参与成效方面,党组织通过董事会任职、联席会议、交叉任职等渠道,参与学校发展规划、人事任免、经费使用等重大决策,在把控办学方向、落实教育方针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党员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评价“较好”或“很好”占主导,党员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主动担当,党员学生在志愿服务、学风建设中带头示范。

党组织监督机制建设落地提质。在监督制度构建方面,所有高校基本已建立“论坛讲坛审批制度”“网络舆情监测制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监督相关制度,在意识形态管理、校园活动规范等方面搭建了监督框架。均开设思政核心课程,实现课程全覆盖,并落实“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单列”,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奖励绩效和思政工作专项经费,保障思政教育质量。

二、民办高校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民办高校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建设稳步推进,在规范办学治校流程、保障决策科学民主、强化办学方向引领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组织动力。与此同时,受民办高校办学体制特性、党建工作基础等多重因素影响,机制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与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要求、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短板,具体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制机制——融入不深,监督乏力。在党组织决策参与形式化方面,尽管党组织书记进入董事会,但仍有部分高校存在“董事会先议、党组织后补”的情况,党组织对发展规划、重大人事任免、大额经费使用等核心事项的“前置研究讨论”流于表面,难以真正影响决策。监督机制缺位方面,多数高校未明确党组织对董事会、行政班子决策的“监督边界”与“问责机制”,当决策与立德树人任务不符时,党组织缺乏有效纠正手段,“监督”沦为“表态”。党建与业务“两张皮”方面,仍有高校将党建视为“独立任务”,与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业务缺乏协同设计,党建考核仅关注“组织生活次数”,与“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转化”等核心业务指标脱节。党组织地位边缘化方面,民营企业举办的高校中,特别是部分私企举办者更关注“办学效益”,认为党建“增加成本、影响效率”,对党组织活动支持不足,导致党组织在治理中“话语权弱、存在感低”。

资源保障——经费不稳,场地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费来源单一且不稳定,党建经费主要依赖学校学费提取,缺乏上级财政专项支持。学校招生遇冷、经费紧张时,党建经费常被“压缩”“挪用”。二是活动场地“缺、小、散”。部分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未设独立党员活动中心,基层党支部活动多在“教室课余时间”“行政办公室临时占用”开展;少数有场地的高校,面积不足且设施陈旧,难以满足“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需求。三是资源分配不均衡。本科高校党建经费、场地条件优于高职院校;核心城市高校因靠近教育主管部门,获得资源支持更多,非核心城市高校资源相对匮乏,形成“区域差距”“层次差距”。

队伍建设——数量不足,专业不精。在队伍建设方面,人员配备不足。多数高校党务部门(组织部、宣传部等)编制紧张,党务干部数量远低于公办高校,但承担与公办高校同等职责(如管理全校数千名党员),“一人多岗、超负荷工作”现象普遍。专业化水平偏低,多数党务干部为“兼职”,从行政人员、辅导员中抽调,缺乏系统党建理论培训与实务经验,对“课程思政开展”“组织生活规范”等核心业务不熟悉,工作“凭经验、按惯例”,难以适应新时代党建要求。职业发展通道狭窄,党务干部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缺乏“专项通道”,高校多以“教学科研成果”为核心晋升指标,党务工作经历“不被认可、不被重视”,优秀人才“不愿来、留不住”。“双带头人”培育滞后,部门高校未深入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职责,缺乏针对性培养计划,部分“双带头人”因教学科研任务重,难以兼顾党建,“带头”作用不明显。

组织生活与思政工作——形式单一,实效不足。在组织生活与思政工作方面,一是组织生活吸引力弱。较多高校的组织生活采用“开会+发言”传统模式,内容以“读文件、学报告”为主,未结合“青年教师科研压力”“学生就业焦虑”等实际问题,也未运用“线上学习”“实践研学”等形式,年轻党员“被动参与、敷衍了事”。且对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考核标准不明确、激励措施缺失,导致“参与与否一个样”。二是思政教育成效不足。思政课仍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缺乏“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互动形式,学生多将其视为“学分任务”。课程内容聚焦“宏观理论”,未结合区域特色与学生群体特点,针对性不足。专业课程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仅停留在“教案写思政目标”的表面,未实现“知识与价值”融合。

三、聚焦五个辩证关系,建强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

坚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与法人治理结构协同性的辩证统一。民办高校要完善治理结构,推动高校在章程中细化“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的范围、程序、权责”,列出“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严禁“先决策后上会”;设立“党组织—董事会—监事会”三方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党组织书记在办学方向、意识形态等核心问题上的“一票否决权”。要健全监督体系,制定党组织监督清单,明确对董事会决策、行政执行的监督重点,建立“决策—执行—监督”闭环机制;将“党组织参与决策监督情况”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对办学方向偏差的严肃追责,推动党建考核与“人才培养质量”等业务指标挂钩。

把握党建资源外部引入与内部融合的辩证统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关于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经费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经费标准并纳入年检指标;设立“民办高校党建专项经费”,对党建突出高校给予补贴;鼓励高校通过“党建共建”与政府、企业合作,争取资源支持。要优化阵地建设,要求民办高校按“有固定场所、有配套设施、有党建标识、有图书资料、有管理制度”的“五有”标准,建设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校级党员活动中心;引导高校结合专业特色打造“一院一品”党建阵地,实现阵地建设与专业发展融合。

加强党务队伍规模配置与专业能力提升的辩证统一。民办高校要配齐配强队伍,参照公办高校明确党务干部配备标准,核心党务部门至少配3名专职人员,严控兼职比例;面向社会招聘“党建+教育管理”复合型人才,从优秀教师中选拔党支部书记,推动“双带头人”全覆盖。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培养激励,建立“省级示范培训+市级专题培训+校级日常培训”三级体系,每年开展不少于50学时的专题培训;在职称评定中为党务干部设“专项指标”,明确“双带头人”工作补贴,定期评选“优秀党务工作者”并给予奖励。

做好党建工作线上创新与线下实践的辩证统一。民办高校要推进智慧党建,探索开发“人工智能+”党建云服务平台,整合党员管理、组织生活、党费缴纳等功能,实现“线上预约、线上学习”;平台开设“红色课堂”“案例库”,用直播、短视频吸引年轻党员。要优化组织生活,打造“主题党日+”模式,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党建+技术攻关”“党建+乡村振兴”等活动;推行“案例研讨”“红色研学”等互动形式,将组织生活参与情况与评优评先挂钩。

强化思政教育育人导向与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辩证统一。民办高校要创新思政教学,推行“专题式+案例式+实践式”教学,融入区域特色与学生特点;利用VR技术打造“红色虚拟课堂”,增强感染力;针对不同专业设计差异化思政内容,提升针对性。要筑牢意识形态防线,配备网络舆情智能分析系统,建立“校—院—班”三级舆情监测队伍;制定意识形态责任清单,将其纳入领导班子考核,加强对学术讲座、学生社团的全流程监管。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需坚持辩证思维,聚焦五个辩证关系主动破解发展难题,通过深化治理结构融合、强化资源保障支撑、建强专业化党务队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筑牢思政与意识形态防线等系统性举措,推动党组织真正嵌入学校治理核心环节。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激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与监督保障作用,确保民办高校在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始终坚守育人初心、锚定发展方向,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贡献民办高校的独特力量。(作者:柳州工学院 王拓)

基金项目:该成果为“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专项课题重点课题‘广西民办高校建立健全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研究’(2023ZJY168)”子成果。

来源:未来网高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