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怒揭伤疤:&非洲网民竟力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7-16 23:59 1

摘要:高志凯教授的回应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不仅在于其史实层面的无可辩驳,更在于它刺穿了当代国际舆论场中一种吊诡的认知错位——当部分非洲精英用西方递来的“新殖民主义”标签指责中国时,恰恰遗忘了是谁真正终结了旧殖民主义的锁链。

多哈论坛上那句“没有中国,你可能还是个奴隶”,如一把利刃,剖开了中非关系中被西方话语长期掩盖的历史与现实。

高志凯教授的回应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不仅在于其史实层面的无可辩驳,更在于它刺穿了当代国际舆论场中一种吊诡的认知错位——当部分非洲精英用西方递来的“新殖民主义”标签指责中国时,恰恰遗忘了是谁真正终结了旧殖民主义的锁链。

一、被西方重塑的“受害者叙事”:非洲精英的认知困境

质询高志凯的两名留学生,看似代表非洲发声,实则折射西方教育体系的意识改造。津巴布韦学生卡尔指责中国“用议会大厦换锂矿”的逻辑,本质是西方“资源掠夺论”的复读;而女学生对“中国权力扩张”的质疑,更是照搬了美式“新帝国主义”话术。

耐人寻味的是,这种批判完全脱离非洲本土视角。津巴布韦政府多次公开感谢中国援建,而普通民众对中方修建的医院、铁路更有切身体验。当留美学生用抽象意识形态否定具体发展成果时,恰恰印证了高志凯的判断:某些西方机构正系统性培养“批判中国的非洲代理人”,将新殖民主义的帽子扣给真正帮非洲拆解殖民遗产的国家。

二、历史债务与当下贡献:中非合作的认知断层

指责中国“虚伪”的学生或许不知道:

15—19世纪,1200万非洲人被欧洲殖民者贩卖为奴,而彼时中国同样深陷半殖民地苦难;

20世纪中叶,中国在自身贫困情况下援建坦赞铁路,支持莫桑比克、安哥拉独立运动,成为非洲反殖最坚定盟友;

21世纪以来,中国在非修建超6万公里公路、创造数百万岗位,而西方对非投资同期下降37%。

当卡尔质问“为何不无偿援助”时,却选择性忽略:津巴布韦因西方制裁经济濒崩,正是中企投资锂矿激活产业链,带动当地税收增长20%。这种“受惠者批判施惠者”的悖论,本质是西方将非洲塑造为“永恒受害者”的叙事陷阱——既掩盖自身掠夺史,又阻挠中非平等合作。

三、打破话语围剿:中国需要怎样的国际表达

高志凯的犀利回击虽解气,却暴露出中国国际传播的深层短板:

1. 事实供给不足:当学生污名化中津锂矿合作时,高仅泛言“查政府档案”,未即时展示股权分配、就业数据等关键证据;

2. 叙事主体缺位:非洲草根民众对华好感度达63%(非洲民调机构“ Afrobarometer ”2024),但其声音被欧美媒体过滤;

3. 文明话语弱势:西方将“民主自由”包装为普世价值,却抹黑中国“发展权优先”模式为威权输出。

要破局,或需借鉴中国在非基建经验:用“看得见的改变”穿透话语布局。如在援建项目立多语种说明牌、邀请非洲博主探访中企矿区、资助独立学者调研合作成效等。毕竟,当坦桑尼亚农民通过中国杂交水稻实现粮食自足时,“新殖民主义”的指控自会坍缩于麦浪之中。

结语:谁在害怕中非握手?

这场辩论的吊诡之处在于:真正仍在掠夺非洲的势力隐身幕后,而被掠夺者的后代却将矛头对准反抗掠夺的盟友。当高志凯说出“奴隶”一词时,他不仅提醒非洲青年勿忘来路,更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西方从未放弃将非洲禁锢在“精神殖民地”。

中非合作要冲破认知缺失差,既需高教授们的锋芒,更要让非洲土地上的路桥、医院、丰收的农田成为最雄辩的语言。毕竟,殖民者的遗产是枷锁,而中国的礼物,是钥匙。

来源:太阳下的人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