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年10月,重庆曾家岩官邸里头吵翻了天,立法院长孙科把一张云南省地图摊在桌上,铅笔划拉一圈,就是腾冲、芒市、瑞丽这三个县,说是要给十万犹太同胞暂时住下,三年就能建起中型的工业,五年就能搞成一个国际口岸
1938年10月,重庆曾家岩官邸里头吵翻了天,立法院长孙科把一张云南省地图摊在桌上,铅笔划拉一圈,就是腾冲、芒市、瑞丽这三个县,说是要给十万犹太同胞暂时住下,三年就能建起中型的工业,五年就能搞成一个国际口岸
蒋介石呢,背着手来回踱步,半天冒出来一句,德国顾问还在武汉帮咱们修要塞,你这边就要收他们的仇人,是不是嫌炮管来得太慢了,就这一句话,就把那个“云南方案”给按进了抽屉里,再也没人提了,后来网上有个爆火的梗,说“幸亏没答应爱因斯坦,不然云南就变巴勒斯坦”,其实根子就在这场没拍板的密室争论里,但真相哪是一句“幸亏”就能说完的。
先说那信是怎么来的,1934年1月,纽约布鲁克林有个叫莫里斯·威廉的牙医,他给爱因斯坦写了封信,说德国排犹越来越厉害,能不能请中国给划个“安全岛”,爱因斯坦回信就三句话,“理念很好,应该赶紧办,我愿意支持”
连个亲笔签名都没有,更没提“十万”这个数,威廉拿着这封复印件就去找了民国驻美大使施肇基,施肇基又转给了孙科,这才有了立法院长画地图那一出,整个链条看下来,爱因斯坦更像是个被拉来站台的“大招牌”,根本不是计划的操盘手。
再看云南本地人的态度,龙云一听说中央要在腾冲搞“特区”,第一反应不是“土皇帝要护着自己的地盘”,他是怕“引火烧身”,1938年滇军刚拿到德国克虏伯的山炮,子弹还指望着打日本人呢,他可不想因为收留犹太难民被希特勒给断了货,龙云给孙科的私人电报里说得特别直白,腾冲龙陵那些边境地方,粮食也就够自己吃,要是突然多来十万张嘴,那米价肯定要飞上天,很容易出乱子,一句话,就把“人道主义”换算成了“米价”,比什么外交辞令都管用。
南京政府那边的顾虑就更深了,那时候中德之间的易货贸易正搞得火热,中国拿钨砂、锑、锡去换德国的步枪、野战炮、还有飞机模板,1938年军火进口额里头七成都是从柏林来的,蒋介石在日记里算过一笔账,要是为了犹太人的问题得罪了德国,那武器一断,兵就弱了,抗战这事儿就很难撑下去了,换句话说,谁都能得罪,就是不能得罪那个正在卖命帮你造枪的人,所以“云南方案”就被无限期地“暂缓”,其实就是给否了,只是给爱因斯坦留了点面子。
那云南到底错过了什么呢,威廉当年信里附了一张清单,说那十万难民里头自带技术工种,有三千个医生、五千个工程师、两千个化工技师、七千个机械工匠,要是能集中安置,一年之内就能建起一个青霉素的中试车间、一个小型轧钢厂、还有一个火力发电站,拿1938年云南的工业底子来看,全省就两家纱厂,发电量才三千千瓦,这份清单等于把工业水平直接拉高一个时代,但清单背面还有一行小字,设备运费、原料进口、生活安置,第一期就需要两千五百万美元,民国财政部全年的战费也就三个亿法币,折合成美元还不到一个亿,根本掏不出这笔钱,没钱,技术就是废纸,难民就是负担。
更关键的是战后的走向,假如方案真的通过了,十万犹太难民在云南熬到了1945年,他们要面对的就不是纳粹,而是国共内战了,1946年的《民国宪法》草案里已经有了“民族自决”的声音,谁也保不准里头会不会冒出来一个“犹太自治”的提案,一旦美苏介入调停,云南很可能就成了第二个“巴勒斯坦托管地”,1948年以色列建国,全世界的犹太资本都往特拉维夫涌,要是云南也有一个“小以色列”,那冷战的前沿阵地就直接推到了滇缅边境,中国西南还谈什么和平建设,相比之下,1949年之后云南能顺利地解放、土改、剿匪,正是因为没有这么一根国际民族飞地的大钉子。
当然,历史也给了云南一些补偿,那些被拒绝的犹太技术人员并没有消失,他们一部分人转道去了上海,在虹口建起了“远东最大的青霉素车间”,1944年生产出了第一批国产的盘尼西林,救活了数不清的中国伤兵,另一部分人去了美国洛杉矶,后来帮着飞虎队改装B-25轰炸机,也算是间接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战,知识这东西没有国界,只是换了个跑道,最终还是回到了这片战场上。
至于那个“云南变巴勒斯坦”的吓人比喻,更多的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巴勒斯坦问题的核心是水资源、是土地法、是英帝国“一女二嫁”的烂摊子,云南当时主权完整、人口密度低、又有统一的法律体系,只要处理得当,未必就会走到“以巴火并”那个死胡同里去,但历史不能拿“万一”来做实验,1938年的中国只能先想着怎么活下去,再谈别的,蒋介石在日记末尾写的那句“救中国方能救人道”,虽然听着冷酷,却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算盘。
故事的最后,威廉医生1947年又来了一次中国,这次他没再提什么“特区”,只带来了十箱链霉素,捐给了国民政府的防疫处,他在昆明机场跟记者说,“十年前我想把同胞带来,今天我把药带来,药是不会要土地的”,飞机起飞的时候,龙云正好也在机场,两个人隔着窗户远远望了一眼,互相敬了个礼,好像是给那段没干成的事儿,补上了一个体面的句号。
参考文献
1.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四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
2.张宪文:《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书·外交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3.施肇基档案:《驻美使馆致外交部电(1934.2—1938.11)》,藏于台北“国史馆”。
来源:忆空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