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何芬中国行》发布的第214篇,记得何芬的生日是2月14日,214对她似乎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1982年《刊授大学》温州辅导站的同学,我亲眼见证了一颗文艺种子的萌芽。那时何芬坐在教室前排,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文学理论,眸子里闪着对远方的憧憬。谁能想到,两
行者何芬
行者的乡愁与艺术的多棱镜
——《何芬中国行》已发布214篇述评
文/明人
今天是《何芬中国行》发布的第214篇,记得何芬的生日是2月14日,214对她似乎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1982年《刊授大学》温州辅导站的同学,我亲眼见证了一颗文艺种子的萌芽。那时何芬坐在教室前排,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文学理论,眸子里闪着对远方的憧憬。谁能想到,两年后这位瓯江畔的姑娘会穿上军装,成为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一名舞蹈演员,用足尖书写另一种青春。
1993年,她以制片与演员的双重身份携电视连续剧《黑水洋》剧组回家乡温州楠溪江拍摄,我采访过她。2024年正月,一场时隔三十一年的重逢,在温州年味的氤氲中,我再一次采访了这位从舞者华丽转身为画家的老同学,发酵成《温州都市报》那篇“大器晚成,跨界才艺
——艺术家何芬的繁花故事”的深度报道。
四十载光阴流转,她从文工团的练功房到《黑水洋》的拍摄现场,从画架前的创作者到行走中国的记录者,何芬的艺术生命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跨界长征。而今,作为作家的她已发布了214篇《何芬中国行》系列游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瑰丽的文化长卷。
一、从瓯江到长江:艺术生命的流域拓展
在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岁月里,何芬将瓯越山水的灵秀融入古典舞的韵律。我常思忖,正是军旅艺术的淬炼,塑造了她日后作品中那种独特的刚柔并济之美。1993年,她携《黑水洋》剧组重返楠溪江时,已然能够以制片人的全局视角审视故乡山水——这种多维艺术感知,在如今的《何芬中国行》中愈显成熟。
2024年正月重逢时,她展示的中国邮政龙年明信片上,绘画作品气象万千。从舞蹈到影视,从绘画到文学,何芬的艺术生命如同一条不断分叉又汇流的江河,最终在《何芬中国行》中奔涌成海。
二、214篇:行走美学的多元建构
《何芬中国行》的214篇游记,堪称四种艺术身份的交响共鸣:
1. 舞者的时空韵律
她在徽州写道:“瓦当勾勒的天际线,是大地与天空的慢板对话”——这种对形体语言的精准把握,源自文工团的严格训练。
2. 制片人的叙事智慧
“何芬中国行之泰顺廊桥《桥是凝固的河流,是匠人写给大地的情书》”一篇中,她将匠人比作导演,木材比作演员,这种跨界隐喻正来自1993年电视剧《黑水洋》的制片经验。
3. 画家的视觉诗学
她在2024年中国邮政龙年贺岁明信片上的作品,奔放的用色,同样流淌在文字间:“霞浦的滩涂是打翻的调色盘,潮水来回涂抹着金箔般的夕照”。
4. 作家的在地思考
作为同乡同窗我特别注意到她独特的“在地性”书写:比较廊桥榫卯与温州鼓词的韵律结构,从少数民族纺织图案中窥见瓯绣的别样可能。
三、廊桥生日:文化符号的完美契合
2025年情人节,何芬在泰顺廊桥度过生日这一细节,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廊桥不用一钉一铆却跨越千年的智慧,恰似她跨界而不破界的艺术哲学;214篇游记与2月14日生日的数字巧合,仿佛是命运早已写就的伏笔。
四、作家与行者:永恒的双重奏鸣
何芬作为作家的意义,不仅在于214篇游记的创作成果,更在于她重新定义了“故乡”的内涵——家不是静止的地理坐标,而是随身携带的文化基因。当她书写西北时带着瓯越的温润,描绘江南时含着北方的豪迈,这种文化混杂性正是当代中国最生动的精神写照。
结语:多元归一的文化实践
从1982年刊授大学的求知若渴,到2025年214篇游记的文化实践,何芬用四十余年的时间证明:艺术家的终极故乡,永远在创造的征途上。《何芬中国行》不仅是地理行走的记录,更是一部艺术方法的百科全书,见证着一位温州女子如何将故乡的文化基因,播种在祖国的山河之间。
谨以新作致敬这位永远在路上的同乡同窗:
四十二年前同窗日,瓯江潮涌正青春。
文工团里磨剑器,黑水洋中试锋刃。
画印方寸邮路远,文行天下乡情真。
莫道廊桥空凝固,江河今日正奔湍。
来源:刹那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