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的时空转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1:47 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在百年变局加速演变的时代背景下,把历史沉淀的红色基因转化为铸魂育人的驱动力,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重大政治议题。丽江作为红军长征

红色基因的时空转化

——关于丽江红色资源赋能高校

大思政课建设的研究

杨德平(丽江文旅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在百年变局加速演变的时代背景下,把历史沉淀的红色基因转化为铸魂育人的驱动力,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重大政治议题。丽江作为红军长征播撒革命火种、滇西北地下党组织书写奋斗篇章的多民族边疆区域,其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早期解决民族问题的智慧,彰显着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在边疆地区的伟大成就。丽江红色资源所具备的革命性、民族性双重特性,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性资源。

本文旨在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解锁丽江红色教育路径,构建“时空沉浸以还原历史现场—历史叙事以揭示革命本质—价值内化以坚定政治立场”的赋能模式,为民族地区的红色教育提供理论借鉴,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指引红色基因育人的征程。

红色资源赋能思政建设的时代命题

1.政治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这一重要指示为红色资源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印发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2024年),以及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2022年),对红色资源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红色资源服务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地位。当下,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迫切需要借助红色资源的力量。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各地区红色资源的实践转化,不仅有助于推进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更能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这有助于培育全体中华儿女强大的精神纽带和文化认同,进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

2.现实不足

当前,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堵点。首先,从资源的呈现形式来看,红色文化资源普遍呈现出一种“陈列化”倾向,主要以博物馆式的参观活动为主。这种展示模式往往过于表面化,缺乏有原则高度的理论阐释和系统性解读,进而使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只满足于浅层次的视觉体验,难以深入挖掘和真正理解红色文化资源背后所潜藏的厚重历史意义及深刻的精神内涵。再者,在叙事方式上,普遍存在“碎片化”的“卖点”呈现。这种叙事方式往往割裂了红色文化资源内在的历史连贯性和丰富哲理性,加之展示主体弱化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现实批判作用,难以从历史演进的高度,全面且生动地把握红色文化资源“肩负”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观念。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手法,不仅削弱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效用,也使学生难以形成系统认知。为此,如何促进红色资源高效地转化为高校大思政课中的意识形态生产力,成为思政课建设突围的重要任务。

3.丽江价值

时光悠悠,物换星移。在历史的沉浮中,丽江不仅有闻名遐迩的秀丽风光,更涵养着深厚的地理和理论双重意蕴。地理上,丽江的石鼓渡口镌刻着厚重的历史:当年红军长征途经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不畏艰险、勇毅前行,标志着它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外,作为滇西北地区革命活动重要基地的开南研习所,一度被后人奉为“滇西北革命的摇篮”,这里见证着无数革命志士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演变为后人缅怀和学习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理论层面上,丽江作为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民族团结示范区”,其独特的文化交融和社会结构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扬,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基础。在这里,各民族在共有的历史记忆和革命传统中找到了精神共鸣,推进了赓续红色基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建构。因此,丽江具有区域研究样本的典型性,积极探索、开发丽江红色文化资源,对于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深化红色文化传承,以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山秀水。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红色资源本质

1.物质实践与意识生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意识生成于人的物质实践”的观点,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这为探讨红色资源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红色资源中的物质性遗址作为革命实践的时代遗存,不仅是那段波澜壮阔岁月的见证者,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革命活动和斗争精神,也是后人继往开来的文化财富。因此,这些历史遗存不仅是简单的物性存在,更是意识形态生成的沃土。通过对红色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有助于后人沉浸式体悟革命先辈的实践历程和精神风貌,进而形成对伟大革命精神和先进价值观念的深刻认同。人的物质实践为意识形态的产生提供了基础,积极推动红色资源的实践转化,有助于孕育出伟大的革命文化和民族精神。

2.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过程,“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据此,可以设计出一条“观旧址—析史料—悟真知”的完整教学链条。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先到红色革命旧址实地参观,身临其境地感受先辈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从而在心灵深处生发出直观而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对与红色旧址有关的史料进行细致比较、分析,挖掘出其中的历史细节和故事关系,推动学生将初步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深入的理性认知,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最后,学生通过对丰富史料的详细分析和辩证探讨,逐步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原理,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的质的飞跃,进而形成较为圆满的教学闭环。基于实践的教学链条设计,遵循了人类认识过程的阶段性规律,实现了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有效保障了全域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有助于学生更加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从而实现思想升华、情感陶冶、行动指引。

3.革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互融合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论框架下,革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融合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实践形成的精神谱系,其内核体现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与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即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皆彰显着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与人民性本质,构成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支柱。而纳西族的精神以东巴文化为典型载体,其和谐观倡导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三重和谐;其集体主义伦理凝练了纳西族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生存智慧与文化认同。二者在历史维度存在深刻互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纳西族通过物资支援、情报传递及直接参与革命斗争,如,建立滇西北根据地建立,不仅实证了民族精神与革命目标的契合性,更奠定了价值互鉴的情感根基。

“两个结合”为革命文化与民族精神融合提供了理论指引:一方面,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了革命文化的意识形态引领与纳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创造性转化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凭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认同,将革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纳西族“崇尚自然、注重团结”的伦理传统进行价值耦合,进而生成兼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质与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新文化形态。这种有机融合既深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纵深,也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供学理支撑,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动力系统的构建。

三维融合的“大思政课”机理探索

1.时空沉浸:唯物论指导下的场景还原

依据唯物论中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可利用VR技术还原石鼓渡口长征场景,以此破解红色资源地理分散的困境。丽江红色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像石鼓渡口位于玉龙县石鼓镇,与市区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学生前往参观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金钱。抗战纪念碑虽然在市区,但位置隐蔽,寻找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资源分散,学生参观的时间和物质成本较高,导致传统的实地参观方式效率低下。而VR技术能够高效还原石鼓渡口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年红军长征渡江的现场。

VR技术的核心功能在于实现三维建模和交互体验。在历史场景还原过程中,通过收集石鼓渡口现在和过去的地理信息、建筑样貌等数据,搭建出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在石鼓渡口的虚拟场景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观察视角、操作物品等。较之于传统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更有优势。传统影像技术缺乏观察者和客体之间有效互动,而VR技术能够使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梦幻般穿越到1936年红军渡江的现场,自由地在虚拟场景中探索,实现与虚拟元素的深度交互,在视觉和听觉场域中触摸渡船、与红军战士交流等,感受红军战士面临的艰难险阻,以及一同感受他们坚定的革命意志,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这种技术赋能下的沉浸式教学体验,使学生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为后续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奠定了基础。

2.历史叙事:红色文艺育人的实践

以话剧《金沙江畔》为载体的教学实践,为唯物史观与社会进步动力的阐释提供了典型范式。话剧通过红军与地方反动势力的矛盾冲突,直观呈现了先进阶级通过自觉斗争打破旧生产关系桎梏、推动民族联合与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规律。剧中对“被压迫阶级自我解放”叙事链条的呈现,契合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意识觉醒的理论框架。红军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进行纪律实践,是革命队伍赢得民心、凝聚力量的关键;藏族人民从被动对抗到主动参与,演绎了“自发反抗—阶级启蒙—自觉斗争”的意识进阶链条,是被压迫者在先进政党引导下从“自在阶级”升华为“自为阶级”的典型范式,核心是斗争目标从生存本能向阶级利益自觉转化。同时,具体剧情为抽象理论提供演绎素材。“断粮事件”通过红军生存危机与土司粮食垄断的对立,揭示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物质利益分配的不可调和性;“卓玛误解”情节展现了阶级博弈中思想阵地争夺的复杂性。

这种艺术化的历史叙事形式,相较于传统智性符号灌输,观影或排演话剧构建的沉浸式体验,更符合认知发展“同化—顺应”规律。学生在故事剧情再现过程中完成智性知识的具象编码,具象的记忆留存率远高于抽象概念的灌输,这也同现代教育心理学中“情境记忆优于语义记忆”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艺术化叙事教学将理论潜藏与艺术呈现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实现唯物史观的认知内化与价值认同。

3.价值内化:实践生成逻辑的主体性建构

组织学生前往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实现主体性认知的生成式建构。在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和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时,教师提出“红军在艰险下抢渡金沙江,对当代社会发展有何实践价值”等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在方国瑜故居,通过现场讲解和文物参观,让学生与历史人物进行古今对话,感受学者精神与家国情怀,帮助学生们将零散的知识和体验系统化,形成“爱国—文化—责任”的价值认知链条。在开南研习所,学生可以认识“革命初心与当代使命”,深刻理解从革命年代到新时代的精神延续。在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学生实地观察“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深度互动,可形成对“共同富裕”概念内涵的具象认知。实践教学构建了“历史—现实”教育链条,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价值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认知和行动,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逐渐实现学生的价值内化和主体性建构。

紫薇怒放。

警惕红色资源开发中的异化风险

1.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剖析

在红色资源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资源利用异化现象逐渐显现,景观化消费便是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比如,试吃“红军饭”,这种体验原本是为了让学生或者游客直观感受革命时期的艰苦生活,但具体现实中,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将“红军饭”包装成一种特色商品,红色体验流变为单纯的旅游体验项目,进而消解了沉浸式体验背后的教育意义,致使红色教育的内核被冲淡。学生参与这样的体验,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好奇心或追求新鲜感,而无法真正切身体会革命先辈在艰苦条件下的奋斗精神和革命意志。革命性弱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异化现象。在具体的红色资源参观时,部分讲解内容仅强调民族交融的结论性切面,而遮蔽了人民群众反抗剥削的革命本质。这种片面的讲解方式,使得红色资源演进历程中所蕴含的阶级斗争和革命精神被淡化,学生难以从历史事件发展历程中捕捉到被压迫阶级为了争取自由和解放而进行英勇斗争的精神赓续。红色资源利用异化现象的存在,严重弱化了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致使红色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强化革命底色与构建批判性学习

为了扬弃红色资源赋能中的异化现象,需要增强历史叙事的革命底色。在“兴盛番族”锦幛案例教学中,应深入阐发“番族”从被压迫到自发解放的阶级斗争史。通过对比历史上国民党的民族压迫政策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的阶级根源和政治立场,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在民族问题上的本质区别。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是服务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治实践,追求全体民族的共同解放和繁荣发展;而国民党的民族压迫政策则是为了维护大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通过对比讲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深刻理解红色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进而实现情景叙事和信仰培育的良性互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在大中小学的不同学段,无论是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还是讲理论的方式讲思政课,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

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组织学生辨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歪曲论调,如,恶意捏造红军长征时期“抢粮”等观点。积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史料,让学生去挖掘历史的真相,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当代丽江乡村振兴中的“新工农联盟”实践调研,让学生直观了解红色基因在当下的嬗变和发展,感受红色资源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强化历史叙事的革命底色与构建批判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红色资源的丰富价值,同时摒弃异化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

结 语

红色资源作为革命实践的物质遗存和历史见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观念,是意识形态生产的重要源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时空—革命—价值”三维赋能的唯物辩证法模型。从时空沉浸、历史叙事和价值内化三个维度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红色资源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路径和方法。同时,新技术赋能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云端“丽江红色资源解码地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丽江的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清晰地标注出各个红色资源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蕴,为育人机构开展红色教育提供直观、便捷的参考工具。同时,丽江实践教学充分证明了在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行”的真理性。在红色资源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丽江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激荡耦合,不仅传承和弘扬了红色基因,也推动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不断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图片由周侃摄。

编辑:白 浩

校对:张小秋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来源:丽江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