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教授异乡殒命!曾说“最后的伊甸园”,生命停在热爱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4:32 1

摘要:上海后滩公园,孩子们在湿地上追逐蜻蜓,老人们坐在透水砖铺就的长椅上晒太阳,这一幕让人突然想起这里的设计师——俞孔坚教授。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昕昕

上海后滩公园,孩子们在湿地上追逐蜻蜓,老人们坐在透水砖铺就的长椅上晒太阳,这一幕让人突然想起这里的设计师——俞孔坚教授。

可谁能想到,几天前那个穿着红衣赞叹潘塔纳尔湿地的身影,竟永远定格在了"地球的心脏"!

看到他最后那条视频,心情就变得沉重,视频里的他多兴奋啊,说自己飞了20多个小时、驱了6个小时的车,终于踏入了这个"最后的伊甸园";可转头又对着被牧场吞噬的湿地叹息,问"人类还能从哪里获得生存的希望"。

谁能想到,这句"希望之问"竟成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回响!

有人说他不幸,62岁正是学术盛年;可也有人说他幸运,把生命献给了最热爱的事业。

但你知道吗?他从哈佛回来时,中国还没有"景观设计师"这个职业,是他硬生生闯出一条路,创办学院、成立公司,把"海绵城市"从纸上概念变成了国家政策!

上海的后滩公园——谁能想到这片美景,竟是他在污染严重的钢铁厂旧址上"变"出来的魔术?

他总说要"像国王思考,像农夫行动",这句话他真的做到了,在哈佛时,他跟着顶级学者钻研前沿理论;回国后,又挽起裤脚丈量每一寸土地。

南昌的粉煤灰堆场被他改成漂浮森林,中山的旧船厂成了网红公园,就连泰国曼谷的森林公园,都是他在深夜航班上借着手机灯光画出来的草图!

你见过他设计的红飘带公园吗?那条蜿蜒在秦皇岛荒山上的红色栈道,就像他一生的写照——用炽热的理想,在荒芜中开辟希望。

他总说要搞"大脚革命",批判那些模仿西方的精致园林,在他眼里,野草比名贵花木更有生命力,透水砖比大理石更有温度!

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从来都惨烈又悲壮,他想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可多少开发商只想着盖高楼;他想留住更多"伊甸园",可潘塔纳尔湿地还是在一点点退缩。

就像他在视频里说的,连"最后的伊甸园"都在消失,我们还能去哪里寻找希望?

巴西总统卢拉说,他的"海绵城市"理念成了全球典范,可这些荣誉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一次次和传统思维的博弈。

他曾说可能还要20到50年,景观设计才能完成知识更新——可惜他没能等到那一天。

或许就像他说的,"事来则应,事去则寂",他的生命虽然停在了潘塔纳尔,但那些透水砖还在呼吸,那些湿地还在调蓄雨水,那些野草还在倔强生长。

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告慰吧——他把自己活成了一粒种子,播撒在热爱的土地上,终会开出千万朵花来!

来源:昕昕科普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