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孩子的父母都有个共性:一看见孩子快乐久了,内心就会很焦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4:13 1

摘要:儿子今年13岁,刚上初一,已经到了极度厌学的地步。只要不让他学习,干什么都行。

01

儿子今年13岁,刚上初一,已经到了极度厌学的地步。只要不让他学习,干什么都行。

拿快递、打扫卫生、倒垃圾,只要吩咐他就去,可一坐到书桌前,就跟要他命似的。

左顾右看,屁股像长了刺,不是渴了要喝水,就是饿了要找吃的,连拿出文具盒都得半天时间。

好不容易开始写了,笔在手里转来转去,眼睛却盯着窗外,半天写不了一个字。

得亏我自己开了个小服装店,时间上自由点,这才能腾出大把精力来管他。

每天放学,我都得把儿子摁在书桌前,威逼利诱连哄带吓,才能让他写完作业。但凡视线离开一分钟,他铁定溜号。

可以说,儿子小学这六年,全靠我在后面死拉硬拽,才读下来的。

好不容易熬到小学毕业,我托关系、找门路,把他送进了一所还算不错的初中。

本以为,换了个新环境,周围都是上进的同学,他能有所改变。

没想到,这才刚上初一,儿子就彻底“摆烂”了。

每天上学跟受罪一样。磨磨蹭蹭走到校门口,徘徊半天才不情愿地进去。可放学比谁都快,铃一响就没了人影。

上课纯属应付差事,老师讲什么根本不往脑子里进。成绩好坏人家也不在乎,考多少分都无所谓。

但只要一说到玩,他立马像换了个人——跟同学约着去打球,疯玩一天都不嫌累;抱着个平板看游戏视频,饭都忘了吃。

我真是快愁死了!

为什么别人家孩子,都那么懂事,知道要好好学习,给爹妈争口气。偏偏儿子,是烂泥扶不上墙!

要是一直这样下去,他将来可怎么办啊?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啊?

02

一次闲聊中,有个挺懂教育的同学妈妈,给我推荐了一些家庭教育的文章和书籍。

她很诚恳地说:“你也别太焦虑,有时候咱们当家长的,也得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先提升提升自己。”

于是,我开始静下心来学习。在看了不少文章,了解很多厌学孩子的案例后,我发现:

厌学孩子的父母,都有个共性:

一看见孩子快乐久了,内心就会很焦虑,见不得孩子快乐、放松。

只要孩子不处于“刻苦奋进”的状态,父母的心里就会莫名地发慌、焦虑。

仔细一想,我就是这样啊。

小时候,儿子玩积木,搭得正起劲儿时,我就会凑过去:“搭完咱们去认几个字好不好?”

他跟同学在楼下玩疯了,一身泥地跑回家,我第一句话总是:“玩野了是吧?作业写完了吗?”

周末他想看会儿动画片,我就在旁边敲边鼓:“你看人家动画片里的小英雄都在学习,你也得加油啊!”

就连儿子做在沙发上发呆,我都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只有他眉头紧锁地坐在书桌前,吭哧瘪肚地学习,那才叫“正事儿”,我心里才会踏实。

其实,这种见不得孩子快乐的焦虑,是一种“心理病”,叫做“超我焦虑”。

很多父母心里,都有一个“理想孩子”和“理想父母”的模板。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觉得孩子必须得时刻保持努力、上进、“苦哈哈”的状态,才算是“好孩子”,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而父母自己,也必须扮演一个尽职尽责、时刻鞭策的“严厉父母”,才能心安理得。

所以,一旦看到孩子无所事事地躺着,或者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父母的“超我”就会跳出来指责:“怎么能让孩子这么闲着?太不负责任了!”

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父母就会下意识地去打压孩子的快乐:“我是为你好”、“你现在不吃苦,将来就要吃大苦”、“不能得意忘形”……

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父母自己,没体验过纯粹的快乐。

因为,人如果长期在被压抑、被要求、不被看见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超我”早就把“快乐”和“堕落”、“自私”划上了等号。

通过掌控孩子的情绪,掠夺孩子的快乐,来获得一种虚假的“权威感”和“价值感”。

因此,当孩子不快乐、迷茫,需要他们来“指点江山”时,父母就觉得自己是强大的、被需要的。

而一旦孩子快乐了、成功了、变得独立了,他们反而会感到失控,会下意识地去打压。

因为孩子的“好”,映照出了父母内心的“匮乏”。

想到这儿,我后背一阵发凉。原来这么多年,我就是一直在用“超我焦虑”来“绑架”儿子。

我的焦虑和指责,让儿子相信自己“就是不爱学习”、“就是笨”。生活中,好像只有“学习”这一样是被允许的。

他的生活感受到的全是压力、指责和不被允许,根本没有乐趣和成就感,难怪会厌学!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下定决心,必须改!按照学来的方法,做了以下2件事,来调整当前的现状。

03

1. 停止“灾难化”想象,回归活在当下,专注于解决眼前事

仔细回想,令我焦虑的根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未来的恐惧:

儿子现在这样,将来怎么办?考不上好高中怎么办?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一辈子毁了怎么办?

总是把那些还没发生、甚至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而焦虑,最后都转移到儿子身上。

现在,我要停止灾难化的想象,强迫自己,把注意力从遥远的、不可控的未来,拉回到具体的、可操作的当下。

“现在,此刻,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不是儿子考不上高中的恐惧,十年后的工作,而是他今天晚上的作业,眼前这道数学题的挫败感。

于是,再遇到儿子写作业磨蹭时,我不再张嘴就吼“你这辈子都改不了了”。

而是平静地问:“这道题是卡在哪儿了吗?需要妈妈帮你找找资料吗?”

慢慢地,当我专注于解决眼前一个个小问题时,焦虑减轻了。因为我在行动,而不是空想。

所谓“事缓则圆,人缓则安”。

当我不再那么急吼吼地想解决所有“未来”的问题时,心,反而安稳下来了。

2. 看见真实的孩子,允许孩子做“浪费时间”的事情

养孩子,就是一路焦虑,一路成长。

孩子学习不好、成绩下滑、人际交往问题等,这些都在滋生父母的担忧。

说到底,是我们根本不相信孩子能够掌控他们的人生,担心孩子不够优秀。

根本原因是,父母自己也没有做到最好,所以才把自己对未来的恐惧和对自身的不满,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结果我们的“超我焦虑”最终都变成了压力,深深伤害了孩子。

为了给儿子松松绑,创造一些无目的的快乐时光。我跟他约定,每周拿出一天作为家庭“无焦虑日”。

在这一天里,我绝口不提学习、作业和考试,就陪他看电影、打球、做饭,或者懒懒地躺在沙发上,吃零食看电视。

没想到,第二天上学,不都不用我催,他自己就早早地爬起来了。

其实,孩子需要的不是时刻的监督,而是一个可以让他自由呼吸、安心做自己的空间。

原来我觉得浪费时间的事情,恰恰是滋养他生命力的养分。

经历过这些,我才真正明白:

真正的爱,是给孩子空间,给他信任,允许他摔跤,也允许他快乐。

做不焦虑的父母,真正地看见孩子,接纳他的不完美,欣赏他的独一无二。

这才是给孩子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礼物。

点个,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庭与人生越来越幸福!

来源:嗨猪的家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