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周末和同道的“茶话会”上有知名汽车品牌KOC提出了上述问题,于是大家各自代表各自的利益集团展开了讨论;直至脸红脖子粗也没有争出结论,于是就把话题抛给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笔者。那么这个众多网友都在感兴趣的话题应当给出怎样的答案呢?只能说天知道谁会成为最终赢家
“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大洗牌,你说谁能成为下一个世界冠军呢?”
“指理念还是指企业?”
“企业。”
“天知道。”
“这么随性的评价吗?”
……
在周末和同道的“茶话会”上有知名汽车品牌KOC提出了上述问题,于是大家各自代表各自的利益集团展开了讨论;直至脸红脖子粗也没有争出结论,于是就把话题抛给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笔者。那么这个众多网友都在感兴趣的话题应当给出怎样的答案呢?只能说天知道谁会成为最终赢家。
是出现新的冠军还是曾经的冠军卫冕,现在也依然没有准确答案。
相信所有坚持认为会出现新冠军的汽车爱好者都会以汽车电动化为基础展开分析;不能否认,国内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方面有大幅领先优势,政策指导的产业转型的节奏非常快。这一优势客观上是欧美日韩等传统汽车工业强国所不具备的,其产业转型明显存在尾大不掉的问题,也就是产业发展越完善则转型越困难。
其上中下游企业规模过于庞大,想要明确放弃内燃机汽车而全面转向电驱动车辆,其撼动的将会是一条关联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庞大的利益链条。
反之,拥有举国体制优势的我们则可以真正实现弯道超车。
但是,举国体制的优势也在倒逼西方汽车产业转型加速。
汽车产业对于诸多西方国家而言同样是支柱产业,保住支柱产业的优势当然要稳住产业根基;可是拥有最为完善的工业体系的中国已经在这一条新赛道上将其远远甩开,而贸易自由的外衣最起码它们还要披着,所以其本土汽车产业难免要受到冲击。此时则是不变也要变,不变的代价已经大于变革的代价,于是就算不想变也要变了。而一旦西方汽车产业决定开启真正的外科手术式的变革,那么领先优势能维持的时间则会相当有限。
电驱动技术实际并不是一种完全创新的新技术。
电动汽车问世的时间已有上百年,增程驱动技术应用于列车的时间也超过半个世纪。
这一点可能是许多汽车爱好者所不了解的,但确实是客观事实;其实连爱迪生都与亨利·福特(福特汽车创始人)规划过联合开发电动汽车产品,只不过是因为战争和石油开采技术的进步而被搁置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已经有电动大巴,而且是可以换电的……
其实现在所看到的电动汽车的进步主要体现于动力电池技术和电控技术。可是这两项技术在西方汽车产业里也是足够成熟的,尤其是电控技术和芯片关联技术,其所不具备的只是在电池等产品方面的规模化优势。
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足够多的企业去研发生产相应产品,短期内形成不了良性竞争机制,无法以燃油车的成本打造出同级别的电动汽车产品。
仅此而已。
然而也正如上所述,倒逼会使其加速产业变革,并非不能形成产业规模。
在核心技术处于一条水平线上的前提下,新冠军会很容易出现吗?
现在无法下定论。
诸多传统车企经历百年发展必然有其完善的企业经营理念,并不会轻易的被击倒;所以现在不能排除有老牌选手卫冕的可能性,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十余年与其而言只是一次低谷期。当然也不能排除有出现新冠军的可能性,但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因为不论是丰田、大众还是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亦或者是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在其所属市场里都扮演着寡头的角色;于是才会出现尾大不掉的、转型节奏缓慢的现象;同理,如果国内汽车市场出现相同的角色,结果也会是一样的,至少有可能拖慢产业战略转向的节奏,所以中国汽车产业需要整体的强大而不是某一家或几家“王者”级别的企业帝国。
可以预见的变化是中国汽车将会在全球市场里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在出口方面应当能超越日本和德国。
但是依然不会成为“Only ONE”的角色,也就是不会出现“一超”的格局;欧、美、日、韩的一线汽车制造商依然会有可观的市场份额,进而形成“多极”的格局。进而才能维持全球化深度最大的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在这个产业里不需要“冠军”的角色。
观点就是这样。
来源:天和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