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款机器人,高位截瘫10多年的他也能站起来走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4:17 1

摘要:“绑带系紧,抓好握把,发力,起——”浙江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康复中心内,借助外骨骼机器人,在轮椅上坐了10多年的残疾人王先生再次站了起来,周围的工作人员爆发出掌声与欢呼声。

“十四五”亮点

“十四五”时期,全国已就业残疾人数量达901万,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累计达231万

“绑带系紧,抓好握把,发力,起——”浙江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康复中心内,借助外骨骼机器人,在轮椅上坐了10多年的残疾人王先生再次站了起来,周围的工作人员爆发出掌声与欢呼声。

“为他高兴,真的。我也为自己高兴!”测试工程师聂鹏的眼眶湿润了,他和王先生一样,也坐在轮椅上。

10多年前,作为汽修工人的聂鹏,因事故导致脊髓损伤,高位截瘫,从此靠轮椅出行。

“一想到永远都得坐轮椅,感觉天塌了。”聂鹏说,身体长期不动,肌肉日渐萎缩,产生了尿路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每个月都要去医院打几次消炎针。

身体失能、心态失衡,像不少截瘫患者一样,聂鹏把自己“锁”在家中,“除了坐着就是躺着,身体越来越差。”

2017年,程天科技落地杭州未来科技城人工智能小镇,主攻外骨骼的研发和应用。“外骨骼,看上去像绑在人身上的‘铁架子’,但实际上是一种集信息技术、移动计算等尖端技术于一身的可穿戴机器人系统。”程天科技创始人王天说,比如王先生用的外骨骼机器人,腿部的力量传感器能够识别使用者的动作意图,并在辅助运动装置的驱动下,按照健全人的行走特征,帮患者站起来、走起来。

“绑带感觉还是有点磨,不太舒服。我这里的皮肤有点痒,可能是过敏了。”

“要不换一种材料,这样会不会好一些?”

…………

这是聂鹏与其他工作人员的沟通日常。在公司成立同年,聂鹏通过病友得知了招募测试人员的信息,“当时不了解外骨骼是什么,但总待在家里也不是办法。如果通过努力,我能和其他患者一起看到希望,那也值了。”

最终,聂鹏加入程天科技研发团队,还记得第一次在机器人的辅助下站立行走时,自己激动得热泪盈眶,“重新站起来的时候,生活又有了希望。”

“那踏着步子慢慢前进的感觉,久违了。”聂鹏说,“走路的时候,看待世界的视角也变了,不再是缩在轮椅上仰望,而是站起来平视整个世界。”如今,聂鹏每天至少使用外骨骼设备1小时,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也顺带提出产品改进建议。他还自学了电子机械相关知识,承担起数据资料维护、系统管理等工作。

从液压驱动到电驱动,从缩小电池背包到优化绑带设计……研发团队不断打磨,让产品从“能用”变“好用”。最新款的外骨骼机器人,配上了“脑机接口帽”。这个装置能够捕捉使用者的神经电信号,和腿部的力量传感器一起,更好地解析患者意图。

在公司的康复中心,残障人士可以体验或租赁设备。脑瘫儿童使用外骨骼机器人矫正步伐,腿脚不便的老年人通过新开发的便携性设备登山爬楼……程天科技的外骨骼设备在超700家医疗康养机构得到应用,使用患者超65万人次。

“这些年,从坐着到站起来,再到能够挣钱养活自己,腰杆挺直了,说话有底气了,整个人都变得更自信了!”憧憬未来,聂鹏有个小心愿——某一天,采用柔性材料的外骨骼机器人,像衣服一样轻巧灵便,患者穿上就能自由行走。

这源自聂鹏常做的一个梦:阳光明媚,绿草如茵,体育课上,一场篮球比赛正在进行,他和朋友们在操场上奔跑跳跃。

“10年前,我根本不敢想自己还能站起来。未来会是什么样,我充满期待。”聂鹏说。

“参与研发,新产品的问世就能快些”

聂鹏

聂鹏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

王杨 摄

在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下坚持康复训练,我生病的次数少了,身体更好了。我想,如果我懂点技术,从单纯的体验到参与研发,新产品的问世就能快些。

为此,我利用空余时间学了不少技术,成为一名研发人员。看到王先生再次站起来时,我不仅与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更重要的是,作为研发人员,我感受到来自患者、同事的认可。

正因为我是一名残疾人,所以当我能为这个群体尽一份力、用科技让更多残疾人站起来时,感觉很酷!

这几年,我感受到社会对残疾人更加友善。我在杭州定居,城市里的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健全。乘坐地铁时,只需向服务台申请,工作人员便会拿出无障碍斜坡,全程为我们的出行护航。我热爱这座城市,不仅是因为这里高楼林立、生活便捷,更在于它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

最近,我戴上“脑机接口帽”,开始测试新产品。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外骨骼设备可以捕捉患者的意念、辅助行走,相信更多残障人士将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人民日报记者窦皓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记者 易舒冉

制图:张芳曼

数据来源:中国残联

就业是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强残疾人关爱帮扶和权益保障,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累计达231万,已就业的残疾人数量达901万;每年新增城乡残疾人就业稳定在40万人以上,残疾人就业率提升近5个百分点;就业更稳定、收入更高的按比例就业残疾人人数增长超20%,超217万人次城乡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社会保障方面,“十四五”时期,残疾人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现应保尽保;截至今年6月,残疾人两项补贴分别惠及1188.4万困难残疾人和1640万重度残疾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已实现97%。通过持续实施集中和分散托养以及居家服务、家庭无障碍改造和公益慈善组织的帮带等措施和行动,许多残疾人家庭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得到解决和缓解。

一些科技创新成果,在残疾人康复等领域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成果。“下一步,将加大助残科技研发力度,进一步营造科技助残良好环境,用科技赋能残疾人,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说。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9.28 第2版

人民日报记者 窦皓

版面责编:蒋雪婕、郭雪岩、张安宇

本期责编:刘莉莉、罗彦、娄霄霄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一撇一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