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许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家小餐馆。我想起李凉凉刚刚关掉她的三家面馆时的样子,那个被亏损三百万元的信息炸得不温不火——她在视频里没苦情,倒像是刚踩过一滩水:鞋子湿了,但春日还暖。那几个月,她偶尔还是会把做饭的视频发出来,厨房里光线平稳,她切着花椒八角时,表情安静得
或许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家小餐馆。我想起李凉凉刚刚关掉她的三家面馆时的样子,那个被亏损三百万元的信息炸得不温不火——她在视频里没苦情,倒像是刚踩过一滩水:鞋子湿了,但春日还暖。那几个月,她偶尔还是会把做饭的视频发出来,厨房里光线平稳,她切着花椒八角时,表情安静得像在翻找小时候的调料罐。
小时候的李凉凉总是踮起脚尖,偷看母亲炒菜。镇上的餐馆很小,黑铁锅和蒸汽才是真正的主角。“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开一家永远飘着饭香的店。”她说这话时声音不重,却像是记忆深处的一根筋,拱起了这几年反复试水餐饮的执念。成都街头火锅店密布,四川人几乎把生活、情感、野心都煮进了那锅汤里——也难怪大学没毕业的她还会一头扎进火锅店,母亲的影子、家乡的味道、小时候的梦想,一条线牵着。
做模特的日子,她在T台上很扎眼——高挑、精致、新鲜。可等到深夜回家,李凉凉总是煮一碗酸辣面慰藉自己,说食物能填饱肚子,也能填满心。小面馆倒闭了,母亲没有指责,只是凌晨四点钟继续去做她的回锅肉,说餐饮是勤行,人要诚心,手要稳。那天回家的大雾很浓,她跟母亲讲起想做火锅店时,母亲只笑了笑,递了一个菜谱过来:“其实吃饭是最简单的幸福”。
火锅在四川是一种信仰。外地人总觉得吃火锅不过是小型社交,可在成都,每个人都能说出楼下哪家最正宗,从辣度、底料的厚度,到毛肚的鲜度,这些细枝末节像是普通生活的标签。李凉凉这次把店名换了,不再用自己的网红名字,而是听了网友的建议,改成了“李嬷嬷”。她花了两百万,找了老师傅,学炒料,也安排了新鲜菜肴和预制菜肴分区,老板和厨师一起守着厨房温度。这种模式其实有点借鉴上海新派火锅,客人能看得见食材新鲜,不只是流量噱头。
餐饮业的倒闭概率其实远比外界想象得高。数据显示,小型餐饮店一年以内停业率超过60%,三年以内能活下来的不到三成。真正把一家店做成老字号的靠的是忠实客群、选址和供应链的精细运营。如果网红流量带来的客流只是昙花一现,那么底层的管理、口味、服务体验才是决定一家餐馆能不能活下来的基因。李凉凉深知这个短板。这回她几乎不发火锅吃播,专心搞原材料采购,菜单设计也跟老师傅讨论,连火锅锅底都用过10种配方。
生活里的李凉凉还是个“吃货”,手机里满是美食照片:刚切开的溏心蛋、油滋滋的肥肠、蒸笼里冒热气的叶儿粑。这种爱好其实也是高敏感人群容易投射到食物上的心理现象——喜欢自己做,追求控制感,从体验里找归属。她说:“网红标签会过期,但好吃不会。”表面像自嘲,但其实是最本质的经营理念。去年全国餐饮行业新开火锅店一万五千家,真正能开到第三年的不到十分之一。餐饮只适合长期主义者,李凉凉要做的,不只是赌一次流量,而是重新为客人和家乡人的口味搭台。
有人调侃“这次准备亏多少”,她直接回答:如果怕亏,就不会再开店了。乐观的人总是执拗,李凉凉也像极了母亲年轻时凌晨四点起床炒菜的劲头。四川火锅其实有一段小众冷历史——20世纪五十年代,最早一批火锅生意是码头工人专为自己煮牛杂时发明的,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彻底在成都遍地开花。很多老成都人觉得小店里用黑锅煮出的汤才是正本味道,这种标准极挑剔,但也让本地火锅市场分层成熟。
做餐饮的人,有时候就是愿意赌那一次回本的概率。街头巷尾,各色餐馆明面下,生意的本质其实是人情冷暖、质量掌控、经验累积,还有数不清的梦和执念。哪个四川人少年时期没想过自己开个火锅店?李凉凉或许还会继续开下去,也可能某天消失在街角的灯火里,梦和生意总有交集,也总有分岔。人生该有几次全力一搏,其实没人能说得准。
来源:下弦Y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