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昌邑市“青阜粮仓”拔节生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09:51 1

摘要:渤海湾畔,山东潍坊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离海只有6公里,过去是一片贫瘠的盐碱地,部分重盐碱地块土壤含盐量在10‰以上,稼穑之艰难可想而知。“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民谚道尽了当地老百姓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

渤海湾畔,山东潍坊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离海只有6公里,过去是一片贫瘠的盐碱地,部分重盐碱地块土壤含盐量在10‰以上,稼穑之艰难可想而知。“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民谚道尽了当地老百姓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

近年来,昌邑市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方案,科技引领、循环农业把“盐碱滩”变“米粮川”“聚宝盆”,这片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经变成了丰收的“大粮仓”。

10万亩盐碱滩产出“高产粮”

九月的青阜,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

湛蓝的天空下,成片的玉米郁郁葱葱,粗壮挺拔,颗粒饱满,长势喜人。

“今年的玉米收成很可观,预计亩产在700公斤左右。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即将迎来收获。”青阜村党支部书记、青阜农业综合体副理事长孙广洲乐开了花。近年来,通过盐碱地改良,曾经亩产不足七百斤的贫瘠之地,如今跃升为亩产超两千斤的“高产粮仓”。

从以前的撂荒地到如今的丰收田,10万亩盐碱地如何变成丰收的“聚宝盆”?

答案,写在一系列改革创新与艰苦实践之中。昌邑市以青阜村为基础探索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股份制公司推进盐碱地治理,村集体以蓄水湾塘、“四荒地”入股,全体村民以承包地入股,吸引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共同成立丰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全村3800余亩盐碱地进行集中改良治理。由青阜村党支部牵头,丰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6家农民合作社成立青阜农业专业合作社(青阜农业综合体),对10.2万亩盐碱地进行治理。

有了指挥棒,水源成为破题关键。

“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水源和土质的问题。”青阜农业综合体将目光放到了距离青阜村直线距离20公里的潍河,前后铺设了五十多公里的管道,将潍河水引入农田,通过淡水灌溉达到“压盐、排碱”的效果。同时将村里的老旧湾塘改造、修建了52个蓄水库,这些水库湾塘全部进行了防渗处理,旱能浇、涝能蓄,蓄水能力达到800万立方米。盐碱地有了持续性的淡水供应,又通过在盐碱地中抽取地下卤水的方法,进一步降低土地的盐碱度。抽取的卤水可以用于晒盐,进一步带动了就业,增加了收入。

“我们先种三年耐盐性较强的苜蓿,再种两年棉花,吸收土壤的盐碱成分,最后再种大豆、高粱、小麦、玉米,有效实现盐碱地改良,并总结出了‘引水蓄水、提取卤水、深翻土地、淡水压盐、作物吸盐、培育良种’的盐碱地治理6步法。”孙广洲说,现在的青阜村,土地品质已经大大改善,很多都已经成为优质土地,种植的作物产量比之前翻了好几倍。

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青阜农业综合体以项目化、产业化方式实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使昔日基本颗粒无收的“盐碱滩”变成如今盈车嘉穗的产粮田。村集体通过盘活集体资产,获得经营分红、整理土地、物业管理等多种收益,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仅青阜村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到200多万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从地里拿钱”、土地入股“持久性受益”、托管服务“家门口赚钱”等方式,实现土地租金、股份分红、生产务工三份收入,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万元。

打造吨半良田产出“科技粮”

办公室里头,手机轻轻一点,几百米处的大田里,一根根1米多高的水管上,喷嘴不断旋转喷射,白色的水雾均匀地落下。

这一切,都得益于智慧农业的助力。

“现在浇地可方便了,只要有手机,随时随地都能浇水。”

管道组成员孙广志展示“大数据智控中心”App的界面。智慧农业通过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善了青阜村的农业效率,实现了远程浇水与田间管理的自动化。

画面一转,在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的数控中心,工作人员鼠标轻点,监测系统快速运转,温湿度、光照指数、农作物长势、病虫害、土地养分水分等情况数据资料不一会儿就完成收集并给出了实时数据分析。

“数控设备针对不同作物的生长和营养需求,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配肥配水。数字技术的运用既精准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节约灌溉用水50%以上、节肥30%以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品质。”数控中心工作人员说。为实现农田智能化管理,青阜农业综合体投资2500多万元建设了青乡为农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大数据智控中心,还投资2亿元购置大型拖拉机、智能配肥机、植保无人机等国内外先进农机装备400台(套)。

粮食高产背后,被誉为“农业芯片”的种子发挥着关键作用。青阜农业综合体成立专门的育种科技公司,并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顶尖高校院所,共同打造了占地2000亩的科研基地。每年,这里都会进行超过3200份种子资源的严格筛选实验,旨在找到具有高产、高抗逆性、耐盐碱以及耐干旱等优秀特性的种子。经过筛选的种子将在基地进行试种,以实现“以种适地”的科学种植目标。目前,已成功试种了1600多个小麦品种,并选育出如“山农38”和“山农48”等65个优质农作物品种。

以“智慧农业”为抓手,昌邑市持续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在田间管理、节本增效等方面的应用推广,推进“生产型”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农田信息化管理,配套遥感应用系统、物联网测控系统、田间综合监测站点等设施设备,对生长环境和生物本体进行实时监测,对土壤墒情、苗情、虫情、气象进行预测预报,精准指导生产决策。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9.32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76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81%,粮食产量平均提高10%以上。

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出“生态粮”

在青阜农业综合体万亩生态功能植物种植覆盖区,这里生长着一种特殊的绿色植物—蛇床草,它对瓢虫、食蚜蝇、草蛉等天敌昆虫吸引能力很强,相当于为这些天敌昆虫安了一个家,形成了繁育和贮存田间害虫自然天敌的“生态岛”。

“以往为防治小麦病虫灾害,都会进行‘一喷三防’作业,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等混配剂喷施。自从种上了蛇床草,我们从‘一喷三防’变‘一喷二防’,杀虫剂使用量大大降低,也更加环保。”青阜农业综合体负责人孙德东说。近几年来,昌邑市相继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合作,在青阜农业综合体建设1万亩生态功能植物种植覆盖区,应用好生态防控技术,以点带面,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从生态防控的绿色良田,到固氮吸盐,改良盐碱地的牧草之王紫花苜蓿,再到养殖基地吃定制餐的优质肉牛。青阜农业综合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现代规模养殖、现代品牌农业、农牧文化观光、饲料加工4个功能板块,不断完善“粮经饲作物轮作-苜蓿、秸秆饲料化-奶牛、肉牛养殖-粪污肥料化-盐碱地改良”的循环链条。

多元产业齐头并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青阜农业综合体建设了日烘干能力1800吨的粮食烘干塔和1.8万平方米的粮食储存库,形成了耕、种、管、收、烘、储、销一条龙社会化生产经营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面粉加工、秸秆饲料加工、杂粮包装销售等产业,共有农产品注册商标8个,实施“互联网+”工程,对接全国供销社“供销e家”及省市供销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资、农产品社区两个电商平台,逐步打造了“网络+实体+配送”运营模式,推动了线上线下联动经营,有效开拓了市场,蹚出了一条生产、加工、经营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文旅创新,赋能乡村振兴。近年来,昌邑市串联整合盐业、农耕、丝绸、红色等文化资源,创新设置“盐碱地乡村游”IP,实施“稻香渔歌”等项目,开发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垂钓、亲子教育等盐碱地新业态,打造“盐碱地+文旅”发展新亮点。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8万亩以上,获评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连续6年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一籽落地,万籽归仓。昌邑市紧紧锚定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毫不动摇地抓稳农业发展这条关键主线,全力夯实粮食丰收丰产根基。田畴沃野上的辛勤耕耘,必将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中国粮。

编辑:李婉清

来源:热点情报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