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完7大版本的英语新教材,牛娃家长悄悄撤回了一条信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01:00 1

摘要:从去年开始,有一个“赛道”悄悄火了,那就是【教英语老师教英语】

原创 多乐西 东西儿童教育

大家好,我是多乐西。

从去年开始,有一个“赛道”悄悄火了,那就是【教英语老师教英语】

英语课内教材变难,学生不好学,老师也难教了。所以这两天,和娃一样也有点开学小焦虑的,估计是3、4、7、8年级的英语老师。这四个年级,今年都会用新版英语教材上课。

教材变难主要原因是“英语教材原版化”,这个说法也说了一年多了,我就是发起人之一……

到底哪里原版了?原版到啥程度了?是只有普娃觉得难,还是牛娃也觉得难?Answer Me!

我用各地使用较多的7个版本英语新教材,带大家品一品:学校英语教材的原版化,究竟到什么程度了。

①人教版

②外研版

③教科版

④译林版

⑤北京版

⑥沪教牛津版

⑦粤教上外版

下文出现的图片主要为四上

少部分三上、八上

看完这7个主流版本,哎,我想先感叹一句:

校内英语,曾经咱爱搭不理,如今也有点高攀不起了。

群里有个牛娃家长(裸听高章,自读中章,PET优秀,今年3升4),跟我说:

估计妈妈觉得目前校内英语的挑战,还不足以撼动自家娃,过一会儿,她悄悄撤回了消息:

那么,对于咱们普娃呢?

01

理念非常好

现在,请小学生们回答我几个问题:

①你梦想的职业是什么?

②你知道怎么做计划实现自己的梦想吗?

③你试过为了解决问题而做一个小计划吗?

好,假如我们需要用英语来回答,那么多乐西老师还需要带你一起:

1学习职业相关的主题词汇(词汇)

2学习 I want to be(句式)

3学习描述未来发生的将来时态(语法)

4学习用思维导图拆解、细化一个小计划(思维、精读)

5学会写出以上的内容(写作)

以上,就是我们新8年级初2英语新教材 Unit6的全部内容。

回答完框1的①-③,则完成了本单元的课前思考预习板块。

而完成了框2的1-5,则完成了本单元的全部学习。

这,就是新版英语教材的学法。

是不是和传统很不一样?

这几版新英语教材,有下面这几个明显的“原版要素”:

① 把“思辨”摆在C位

以Big Question为代表,参考了牛津系原版教材,如OD、OT。

② “全科”>“英语”

以PBL、跨学科学习为代表,为学术英语打底,参考了剑桥系原版教材,如PU、Think。

③ 听说一体化,读为写服务

从接触教材开始就要说和写,强调刻意输出,参考了高阶原版教材如Unlock。

注:本文重点为课内教材,原版英语教材的测评安排在下一篇文章咯~

1

放在C位的“思辨”

当一本教材最明显的设计,不再是单词、句法,而是一直在问学生问题、学生要用英语回答问题,很多固守传统英语学习思维的人,就会觉得异常困难——怎么能这样学英语呢?

以一个Big Question为导向,发散数个small questions,就是人教版、译林版、沪教牛津版,这3个版本新教材的共同特征。

人教版,Big Question在每单元首页:

魔都的娃子有福了,沪教牛津版把这点做到了极致,它把big question做了细致拆分,每一页的学习目标,都是为了回答出大问题下的小问题。

沪教版也是校内教材里体现原版英语“思辨性”最强的一版。

译林版有点像简单版的沪教版,也有big question,但每个单元的问题数量少一些:

很多朋友弄不太清楚什么是“原版”,其实,并不是国外出版社出版的就是原版教材,也并不是用了原版教材上课,教法学法就是原版的了。

太多拿着原版教材,但把课上成抠字眼的新概念的了。

简单理解是,从以前传统的学单词、学课文那套,变成用“英语思考问题、用英语解决问题”,这个改变,老师的教法也要跟上才行。

比如外研版,4上要学习写待办清单:

做计划:

北京版,分析故事的起承转合:

教科版,三上用认识键盘的方式习得26个字母。

好消息:教科版比人教版更0基础友好!

另一个显性的“重思维”变化,就是多了思维导图的部分。

人教版到高年级会有超多思维导图:

粤教上外版、外研社,则是从4年级就有:

2

是“全科”而不是只是“英语”

教材里需要动手、做调查的小项目,也叫做Project,这是原版教材里的常有设计。

比如人教版的做家谱:

目的是跳出语言学习本身,以英语学习为通道,通向各科的优秀。

可以看做英语这科的“素质教育板块”。

学查字典:

做个假期攻略:

制作海报:

北京版的古诗词记忆小技巧:

外研版的天气预报:

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有占比较大的非虚构部分——

外研社有大量的图表阅读:

跨学科阅读,体育运动:

跨学科阅读,数学,这是沪教版的:

人教版八上,读邮件:

非虚构阅读比重最大的是沪教牛津版,四上整学期,全部非虚构阅读,很硬核啊:

好几篇课文直接是原版书《牛津探索发现》里直接挪过来的:

与之画风刚好相反的是北京版,基本都是童趣的虚构文:

3

听说一体化,读写一体化

听了,要说;

读了,要说。

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能力发展,这条铁律在新教材的任何版本里都非常坚挺。

家长可以开始哭了,听说读写,从三上开始接触英语起,都有

如果在家没有一定的提前量,尤其是听说这块,整个学期会觉得非常局促,跟不上节奏。

除了人教版对【写】的要求较温和,其余版本对书写的要求都比较高。看看细节——

人教版,听的部分非常多:

沪教牛津版,说的部分多且复杂,四上就有复述了。果然牛津的牛是牛娃的牛:

听说和读写之间,加起桥梁的【自然拼读】,大家都有:

外研版:

人教版:

北京版和沪教版:

译林版:

自然拼读的学法和原版教法一致,并不是集中交完,而是跟着主题单元进行

【读】的部分,

全书非虚构的沪教牛津版,阅读难度相对最大:

但阅读量最大的,是外研版:

阅读最丰富的是粤教上外版,

对话、说明文、台词、歌谣、演讲,都会读到:

同时它4上的精读要求,已经蛮高了:

阅读难度最小的教科版,写作教学最细致:

写的难度却不算小,刚学字母,就要写Microphone、Hamburger这种较长词汇:

并不是按照我们以为的长短、难易程度,而是“与生活的密切相关程度”作为写作学习的顺序

译林版需要写的量最大,家长给娃多准备几支笔:

而真正到【写作】层面的,是粤教上外版,4年级就要写完整句子,并且有精读理解后的文章改写、仿写:

体现了原版英语系统输出的学习思路:结构化写作。

02

落地做不到

教材的改变无疑是好的,无法落地的因素,我觉得至少有3:

1. 课时。这么好的教材,这么少的课时,大家都懂,不解释。

2. 教师。因为1,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老师只能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语言知识掌握程度——单词记住了吗?会不会写?能不能读?听懂了吗?可以朗读吗?发音正确了吗?能不能用简单句回复?

因此,对于新教材里的跨学科、思维思辨、动手能力、结构化表达等高阶技能,真没时间精力能顾上。

这还没算上各地区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

3. 孩子。家庭重视英语的孩子其实不需要太关注课内,跟着走就好,而缺乏补充的孩子,尤其是缺少听说能力的孩子,新教材的整句输入输出是个不小的挑战。

打个小总结,原版化的教材,理念固然非常先进,但那些含金量高的辩证思考、真实阅读、听说交流、批判性思考与表达,只能等孩子的词汇积累多一点、句型积累多一点,才能慢慢展开。

这些模块,至于会不会在实际教学中沦为摆设,我先留下一个问号。

具体落地如何,欢迎大家和我在留言区讨论,也让我多了解一些。

03

其实家长不关心

说回来,教材是啥版本,难or简单,真没那么重要。

难度非常普的人教版,是人均KPF的海淀在用;

0基础友好的教科版,是英语强省广东娃在用;

难度较大的外研版,是相对舒适的四川和海口在用;

最难最原版的沪教版,除了魔都,深圳娃也在用;

译林版虽然不简单,但放在牛娃遍地走的江浙地区也没看头。

用啥版本的教材和娃的英语好不好,真没直接关系。

相对我们当年的哑巴英语,我非常羡慕且期待,这代孩子未使用英语的能力。

至少,新版本的英语教材已经搭建好了全面的能力骨架,

我们要做的,就是校内校外一起努力,帮娃把语言的地基打好。

千万别到头来,课外搞得火热,课内的单词听写、背课文、试卷不过关,这只能说明课内课外都没搞好。

真正的英语好娃,不存在什么搞不定校内的。

那么,你家在用啥版本的教材呢?

下周就开学了,最后一个周末,预习了吗?作息调好了吗?背背新单词也行啊!

收拾收拾,切换到一天不学习脑子就发痒的好状态咯

哈哈哈哈,今天就写到这!

觉得有用的话,记得给我点点赞,英语学习干货周周见,我们一起在小学把英语拉到涨停!

来源:东西儿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