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周刊丨烛火静燃 ——湘阴一中老校长郑泽(1895年—1959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0:50 1

摘要:走进九月的湘阴一中校园,香樟依旧青翠蓊郁,陈炳焕先生铜像矗立在开阔的校歌广场。他身着长袍,面容和蔼,眼神中透出穿越时代的坚毅。这是155班校友献给母校120周年生日的贺礼。

走进九月的湘阴一中校园,香樟依旧青翠蓊郁,陈炳焕先生铜像矗立在开阔的校歌广场。他身着长袍,面容和蔼,眼神中透出穿越时代的坚毅。这是155班校友献给母校120周年生日的贺礼。

刚刚接任的校党委书记陈宇告诉我们,1905年,陈炳焕先生创办湘阴驻省中学(湘阴一中前身)时,中国正处在风起云涌的变革前夜,新学初兴。他怀抱坚定的理想信念,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教育救国”的火种。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彼时的中国,外有列强环伺,内是积贫积弱;维新思潮兴起,革命风云涌动。陈炳焕以郭嵩焘为师,随左宗棠抗法,又东渡日本考察,积极寻求救国之道。一介书生,以一身瘦骨、一腔热忱,担起了开启民智、培育英才的时代重任。

遗憾的是,他奋斗一生,终究未能亲眼见证强国梦想的实现。但他对救国事业的坚定信仰与对教育的深沉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正是这份信仰与大爱,点亮了无数师者心中的炬火。它穿越战火硝烟,跨越时间长河,历经百年风雨,始终未曾熄灭,熠熠生辉。

上篇 明灯

转过教学楼,一块巨石静卧广场中央。石面上,“公诚勤勇”四个红色柳体大字刚劲有力,格外醒目,这是学校第4任校长郑泽先生亲自拟定、亲笔题写的校训。1943年,在抗战烽火中,郑泽接任校长。其时,学校已被日寇炸毁大半,他毅然写下“公诚勤勇”校训,挂在残存的墙上,还创作《复兴民族作先锋》的校歌激励师生。铿锵的校歌唱响在炮火声里,那是穿透硝烟的倔强,是面对毁灭时的呐喊。就像废墟中的野花,亦如悬崖上的青松,不凋敝,不低头,坚韧地生长。

炮火纷飞,师生离散。他奔波在荒芜的乡野,寻回四散的师生。五处僻静的村落,成了他们安放书桌的角落。炮声时远时近,他从容授业,敌来则散,敌退则聚,弦歌不辍。在这动荡的夹缝中,他躬身守护的,不只是几堂课、几本书,更是一盏不灭的教育明灯。

不顾严寒酷暑,不管荒村野径,郑校长亲自巡视教学。他坚信,万里腾飞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有人劝他休息,他说:“非教育无以出人才,非人才无以救中国,岂可懈怠!”后来,有学生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时的郑校长面容清瘦,却神色坚毅,目光如炬。他让我明白,伟大的教育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它更在于,有一种如烛火般静燃却坚定的信仰,一个一个,点亮年轻的生命。于是,在那光中,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世界,更是自己前行的路。”

再回看“公诚勤勇”的校训,那色彩如此鲜明,仿佛每一笔、每一画都将这份厚实的精神,深深地镌刻进了这所百年学府的每一寸骨血之中……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乡贤思左郭,屈子效精忠。愿大家砥砺学行,坚苦卓绝,奋发为雄!经天纬地业,成就在余躬!继往开来向前进,复兴民族作先锋!”耄耋之年的李元洛先生,站在花红柳绿的新校园内,温润的手抚过石刻上的校训,像在触摸一位久远的老友。忽然,他轻声唱起了校歌,嗓音沙哑却清晰坚定,仿佛推开了一扇时光的门。这是穿越世纪的旋律,曾在战火中昂扬响起,如今飘荡在宁静的校园里,不再有枪炮声的伴奏,只有和风拂过枝头、丝雨飘落花间的轻柔声响。

上世纪60年代,风华正茂的李元洛在湘阴一中担任语文老师,精通国学,擅长诗化语文教学,在一批又一批学子的心里播下了诗词与文艺的种子。著名词人蔡世平就是他的学生。而先生自己,也从这里走向岳阳师专、走向湖南作协、走向全国文坛,成为全国知名散文家和诗论家。

母校百廿生日到来之际,李元洛先生精心制作了一副长联致贺:

“百廿华年,湘水泱泱,想前人建校艰难,育李培桃,播雨耕云,昔日弦歌犹来耳畔;

千秋大业,云山浩浩,看我辈乘时砥砺,登高蹈海,腾蛟起凤,今朝家国长在心头。”

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在一中求学的校友,一般都认识邹蒂根老师,因为他的“三亮”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头发亮、皮鞋亮、牙齿亮。这位历史老师总是一丝不苟:头发梳得润泽发亮,皮鞋擦得漆黑锃亮,笑起来嘴里的金牙闪闪发亮。同学们背地叫他“三亮老师”,他得知后不但不恼,反而笑道:“三亮有何不好?做人就要干净、亮堂!”

邹老师上课几乎不翻课本,史料烂熟于心,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从夏商周到新中国成立,历史在他口中变成了一幅宏大的画卷。讲到激动处,大手在讲台上一拍,惊得学生一激灵坐得端端正正。

195班学生张捷写诗颂赞他:“二十年后,我才明白/三亮三黑的标志/已深烙在心中/荡气回肠的烟圈/谈吐的是人生的真谛/你腋下的雨伞/曾为我们遮挡了风雨/也遮挡了冲动的青春……”

穿着墨绿色衬衫,提着褐色公文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音乐老师王星升步履轻快从容。我试探问道:“您快退休了吧?”王老师听罢哈哈大笑:“我已经70多岁了。”问及保持年轻的秘诀,他谦和地笑了笑:“一直学习,一直进步。活到老,学到老。”这便是“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的明证。王老师的经历颇为传奇。刚刚卸任一中党委书记的陈觉民先生对此了如指掌:他原本在湘阴剧院做演员,吹、拉、弹、唱、舞,样样都通。三十五岁那年偶然代课,从此爱上教育,半路出家当了音乐教师。虽然教的是“副科”,他却比主科老师还认真——自制试卷、组织考试、认真批改。

五十岁那年,他决定进修本科学历,评高级职称。有人劝他:“都快退休了,何必这么辛苦?”他正色道:“我不能让人说湘阴一中的音乐教研组长居然不是高级教师!”

五十八岁那年,他光荣入党,成为学校里年龄最大的新党员。

“我正在参与筹备校庆典礼。”王老师乐呵呵地说。年逾古稀,仍干练、干净,一身干劲。

谈到生物老师李和,陈觉民进行了多维度介绍:1987年从一中毕业、又回到母校执教的李和,是典型的“学术型”教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他的办公室堆满了大学教材和专业期刊,勤学不辍。他所教的学生有多人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所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获奖,他自己也获评中学生物正高级教师、第一届岳阳名师、岳阳市高层次人才、湖南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等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1部,主持或参与了多个课题研究。

“但就是这样一位‘学术达人’,却敢于为学校发展多次直言进谏。”在陈觉民看来,“李老师是一个纯粹的人,具有极强的主人翁意识。他善于讲真话,敢于提建设性意见。”陈觉民拍拍学弟李和的肩膀,亲切说道:“他是我的诤友!”

英语老师苏丽雅是学生眼中的“女神”。她穿着淡绿色的碎花裙,佩戴碧玉项链,笑容温婉,说话清脆。她一走来,周围的空气便活泼了。

“这是我的班长郑哲,英文名叫Philosopher(哲学家)。是不是很有哲学家气质?”苏老师自豪地介绍今天陪她前来接受采访的班长。

苏老师的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英文名——不是常见的John或Mary,而是她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精心选取的。她说:“每个名字都寄托着我对他们的期待和祝福。”

郑哲微笑着回应:“苏老师取的英文名特别治愈人。”他回忆起班上一个同学生病的事,“他很介意自己的病,是苏老师每天都叫他‘carefree’,温柔地提醒他不用介意,忘记痛苦。”苏哲顿了顿说:“这个称呼陪伴他走过了整个高中三年,在那段不容易的日子里,给了他莫大的勇气。”

陈宇点点头:“其实,每个老师,心里都揣着一团火,对教育特别有热情。站在讲台上,他们不光是教知识,更是用自己的智慧去点亮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心灵。”

是啊,从陈炳焕先生“教育救国”的初心理想,到日寇炸毁校舍后的精神重建;从李元洛先生以诗化人的文脉传承,到各具风范的教师在这片沃土上绽放的万千气象——百廿年间,五万余名学子从这里出发,他们的生命轨迹共同印证着: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在原野上播种希望、在平凡中创造卓越。

这所从清末走来、历经战火洗礼的学府,用两个甲子的时光,书写了一部教育兴国的壮美史诗!

下篇 纯爱

信仰与爱,是教育最深的根基,也是最恒久的温度。而这份理念,在湘阴一中从来不是空谈。一碗无味的面条、一颗“特效维生素”、一张反复观看的毕业照、一件“买错”的绒衣,还有一碗热腾腾的鸡蛋花……这些细节背后,都是一代代老师最纯真的大爱,化作呵护学生成长的春风雨露。它们微弱,却足以照亮内心昏暗的角落;它们平凡,却改变了无数生命的轨迹。

邹蒂根老师宿舍永远不挂锁,里面有个似乎从不熄火的煤球炉。“晚上要是肚子饿,只管去煮面条吃。”这是他时常嘱咐寄宿学生的。路上碰到学生说肚子饿,他大手一挥:“快去我家煮面吃!”

古稀作家甘宏大这样回忆他在邹老师家煮面条:“没有油放,只放了一点盐,我们也吃得津津有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隔44年,155班学生李爱民仍夸邹老师有“三气”:豪气、大气、义气!

高考前一天,总有学生紧张得睡不着觉。现任校团委书记高石磊说:“多亏苏丽雅老师那晚给的‘特效安神药’,我睡得特别好。”

“是我那个博士生导师朋友研制的吧?”苏老师狡黠一笑。

“对对,我也用了,效果不错。”郑哲连忙接话。

“哦,它就是一颗普通维生素。”苏老师突然一脸正经。

顿时,大家笑作一团。

“心理作用,也是作用嘛!”苏丽雅眉眼弯弯,笑得温暖,“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一直有人关心他们。”

1994年从一中毕业、又回到母校执教的政治老师葛莉,谈起当年的物理老师赵建明,满心感动。高中毕业几年后,她和几个同学约好一起回校看望赵老师。才推开赵老师的家门,他那当时才五岁、从未与她们见过面的小女儿,竟仰头脆生生叫出了每个人的名字。大家都怔住了。

师母笑着解释:“这孩子刚学说话那会儿,赵老师就总抱着毕业照坐在她旁边,一个一个指,一个一个讲:这是谁,性格怎样,有什么趣事……天天如此。”

葛莉说,那一刻,她突然觉得,自己从来不只是赵老师的学生。“就像远方的亲人,不常联系,却一直被记着、被念着。”

离乡40余年,广西柳州市公安局二级警务专员何伯文一直记得一件绒衣的情义。

1981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伯文穿着单薄的绿军装,在教室里冻得瑟瑟发抖。数学老师伍平林注意到了这个总是最后离开教室的男孩。他自幼丧母,是全班最困难的学生,却也是最要强的一个——从不喊冷,从不叫苦。

一天放学后,伍老师叫住伯文,塞给他一件崭新的绒衣:“这是我买给小儿子的,型号小了,商店不给退。你穿着试试?”伯文犹豫着,伍老师不由分说地将绒衣塞进他怀里:“拿着吧,放着也是浪费。”

伯文后来考上昆明陆军学院,成了一名军人。多年后他回乡探访恩师,师母龙洛特老师才道出真相:“哪是买小了?那是你老师特意给你买的!他说你性子倔,直接给你肯定不要。”

“那件绒衣温暖了我整个高中时代。”伯文说。

李岳军和苏宗喜老师是学校人人称羡的“神仙伴侣”。此时,他们正站在一中状元桥上合影,化学教师陈灿红挽着苏老师的胳膊,如同女儿一般亲昵。陈灿红说,她永远记得苏老师是如何改变她的命运。

高中时,灿红家境贫寒,作为长女,父亲几次动了让她辍学打工的念头。“那时,我成绩不理想,父亲想去苏老师那里了解我的学习情况,我内心忐忑不安。”灿红说,“可苏老师没说我一句不好,反而一直夸我懂事、努力、有潜力。”父亲犹豫再三,最终没再提辍学的事。

灿红声音哽咽,向苏老师深深鞠了一躬,泪水顺着眼角流下来——那是一个学生对老师最庄重的致谢。

爱能改变人的命运,更可贵的是,这份爱也在传承。当年的灿红被苏老师温柔地托了一把,如今,她也站在讲台上用爱温暖学生,声名远播。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歌词,在她身上,有了动人的模样,“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李岳军老师手里拿着一块写有“湘阴一中一位爱心校友捐赠人民币200万元”的捐赠牌,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捐赠者曾是李老师的学生,当年他从农村来,长期营养不足,身体状况不好。高考前夕,李老师伉俪为他冲了一个月的鸡蛋花补充营养。后来他努力考上大学,现在是某公司高管。

他始终记挂两位恩师,想要在物质上予以回报。李老师却说:“我自己有退休金,医疗也有保障。如果你真心想感恩,不如把这份心意留给母校——设立一项奖学金,帮助那些像你曾经一样优秀却贫寒的学子。”

“尊前见玉盏,犹带岭梅香”,这就是“李苏数学励学基金”的温暖源地、精神源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真正的教育,是始于授业、终于育人的事业。回望湘阴一中,一代又一代名师穿越120年的时光隧道,以智慧为灯,以爱为桥,将一批批学生从此处托起,送往更远的地方。他们当中,有人选择回到这片梦开始的地方,成为新的点灯人;更多人走向四方,却始终以最真诚、最朴实的途径,默默反哺母校和故乡。

万千湘阴一中学子,无论身居何位、身在何方,这份从母校获得的温暖,从未随时间消退;而名师们燃起的那簇簇爱的火炬,也始终在以不同的高度和角度,坚定地传递着、传承着。三尺杏坛,德馨芬芳,便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来源:岳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