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中,工党在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的领导下取得了压倒性胜利,赢得85个众议院席位,远超组建政府所需的76席。
在2025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中,工党在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的领导下取得了压倒性胜利,赢得85个众议院席位,远超组建政府所需的76席。
此次选举中,反对党联盟党遭遇重大挫败,失去了18个席位,其中包括党魁彼得·达顿(Peter Dutton)在昆士兰州迪克森(Dickson)的席位。达顿成为澳大利亚联邦历史上首位在大选中失去自己议席的在任反对党领袖。
选情概况与结果分析
(数据截止:2025.4.29)
(数据截止:2025.5.1)
选举前两党偏好(2PP)统计-来源:The Guardian
此次大选席位数据统计-来源:ABC News
关键摇摆选区方面,工党在多个传统上由联盟党控制的选区实现突破,特别是在昆士兰州、维多利亚州和塔斯马尼亚州。
值得注意的是,华人选民比例较高的选区,如帕拉马塔(Parramatta)和门齐斯(Menzies),也出现了向工党的明显倾斜,虽然很多华人选区对自由党的经济政策、减税主张与市场导向仍有一定认同,但对彼得·达顿(Peter Dutton)个人形象与政策立场的保留态度,成为影响投票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达顿因其以往在移民、安全、对华表态等方面的强硬言辞,在华人群体中长期存在“距离感”。不少选民私下表示,如果自由党换一位更温和、务实的领袖,哪怕其政策主张不变,或许会在本次选举中做出不同选择。
在税收政策方面,工党延续对高收入与企业结构性调节的方向。自2025年起,针对高净值群体,养老金账户余额超过300万澳元的部分将征收30%的高税率。同时,外国居民房产出售的预扣税率将上调至15%,并取消原有的75万澳元起征门槛,进一步收紧非居民投资渠道。
在退休储蓄方面,养老金强制缴纳比例(SG)将于2025年7月从11.5%提高至12%。而在中小企业支持方面,政府将延长“小企业2万澳元资产抵扣”政策至2026年,并为约100万家小企业提供电费补贴,缓解经营成本压力。
在移民政策方面,工党继续坚持“以技术为核心”的导向。2024–25年度永久移民配额维持约18.5万人,其中技术类占比高达71%,重心向雇主担保类倾斜,而独立技术移民名额明显缩减。与此同时,签证制度整体收紧。政府引入新签证类别替代原482类,并将技术移民的收入门槛提升至73,150澳元。
留学与毕业生路径也趋于从严。学生签证将按配额分流审批,限制访客签证转为学生签证,485类毕业工签停留时间缩短、英语要求上调,对计划通过“留学—工作—永居”路径落地的群体提出更高门槛。相对而言,家庭团聚类签证维持在5.2万个名额,政府承诺加快审批进度;人道主义签证则保持每年2万个名额,整体政策方向保持稳定。
在缓解生活成本方面,政府将投入23亿澳元用于家庭电池补贴,目标到2030年推广超过100万个电池系统,预计每户家庭每年可节省高达2,300澳元的电费。同时,还将向家庭发放150澳元电费补贴,并设立10亿澳元节能升级基金及8亿澳元社会住房能效改善项目,减轻家庭能源负担。
在住房政策方面,工党提出“提速供给、保障居住”。计划5年内新建120万套住房,并投入45亿澳元改善基础设施。为支持首次置业者,政府扩大“帮助购买”计划,最高持有房产40%股权,协助4万户家庭购房,并在两年内禁止外国人购买二手房。租赁市场方面,租金补贴上调45%,限制涨租频率,投入93亿澳元用于社会住房,并设立10亿危机基金。同时,为缓解建筑业人手短缺,推出学徒补贴与雇主奖励政策,保障住房交付能力。
教育方面,工党在公立教育投入上持续加码,从学前教育到K-12都有明显提振;大学国际生名额总体保持开放,但政府资源逐步向本地学生与关键专业倾斜。
对华关系方面,当前政府整体基调趋于“稳中有度”,一方面强调务实合作,维护中澳经贸与供应链稳定,另一方面避免在外交层面激化矛盾,为华人社群营造相对可控的外部环境。
如果工党继续沿着社会公平、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转型这条主线推进,澳大利亚经济在中期内仍具备一定增长潜力。大规模财政支出将持续拉动就业与内需消费,而各类基础设施项目一旦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尤其在清洁能源、交通运输、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有望有效提升全社会生产效率。
股市方面,受早期通胀压力和全球不确定性影响,市场表现一度承压。但随着通胀逐步缓解、政策落地节奏加快,澳股中期存在估值修复空间。结构上,政策受益板块如消费、医疗、可再生能源与基建相关行业有望率先反弹;而受成本压力和税负影响的传统行业,如资源、制造、金融等,可能面临估值修复滞后甚至承压的局面,整体呈现结构性分化行情。
政策执行方面,当前环境与疫情时期有显著不同。过去依赖财政与货币“双宽松”的组合拳已不复存在,如今工党政府面临的是财政持续扩张、但利率处于高位的“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公共项目融资成本上升,同时政策在地方政府层级的落地也可能面临预算与审批进度的双重压力,执行周期拉长成为现实问题。
风险层面,当前最突出的仍是财政赤字扩大所带来的中长期隐忧。如果税收增长未能匹配支出扩张,政府债务水平将持续上升,不仅加重财政负担,也可能影响澳大利亚长年保持的AAA信用评级。一旦评级下调,可能引发国际投资者对澳洲资产的风险重新评估。此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如中美博弈、地区安全议题)、全球供应链不稳定以及RBA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都可能持续干扰出口、企业投资决策及房地产市场情绪。
说起澳大利亚政坛的“元老级选手”,工党绝对算得上资历最深。自1901年联邦成立、首次大选起,工党就站在了政治舞台中央。
虽然相比自由党而言,工党的执政周期不算特别长,但它总在国家关键转型期出现——不论是推动社会保障体系、打造全民医保,还是加速能源转型、改善教育公平,工党始终是政策改革背后的重要推手。可以说,工党更像是“改革派”,在关键时刻扮演着引领方向的角色。
一图读懂:工党都什么时候掌过政?
股市怎么说?工党一上台,市场先观望?
工党执政期间股市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即便剔除系统性风险,其1年和3年后的市场回报仍略低于自由党。
从历史数据来看,工党执政初期的股市表现整体偏温和,波动幅度较大。
此外,工党执政期内的中位数回报普遍高于平均值,与自由党同期对比,工党执政下股市回报略低,但多数情境下仍具一定的中期修复能力。
宏观经济数据回顾
GDP增速:历史数据显示,工党上台初期的季度GDP增速整体略低于自由党同期水平,尤其在政策刚落地阶段表现偏弱。剔除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后,差距有所缩小,在1至3年后增长曲线趋于收敛。
CPI通胀率:工党执政初期,政府支出增加通常伴随短期通胀上行,CPI水平略有抬升。但1–3年区间内,通胀数据呈现逐步回落趋势,与自由党执政阶段大致持平,整体形成“前高后稳”的运行路径。
工资增长:工党执政首年,工资增幅通常低于自由党,主要集中在政策起始期。进入第2–3年后,工资增速开始回升,长期平均涨幅呈平稳上升趋势。
总体来看,工党在赢得2025年大选后,将继续推进“社会公平+结构改革”的政策主线。从移民优化、住房提速到能源补贴和税改,方向明确、节奏渐进。本次选举不仅帮助工党扩大席位,还在多个关键摇摆区取得突破,打破联盟党在部分传统阵地的优势。
反对党领袖彼得·达顿意外失去其长期议席,成为澳洲历史上首位在任落败的反对党领袖,凸显选民在经济与社会议题上的价值转移。尽管短期内仍有财政和执行挑战,但随着投资推进与结构调整深入,澳洲经济有望在中期逐步释放增长动能。
来源:澳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