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戴耳机的伤害,被远远低估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2:33 1

摘要:运动、citywalk 那是必须戴,音乐、播客相伴才显得没那么孤独;更别提它是社恐 i 人的福音。

耳机,已经成了现代人出门的标配。

无论是上下班通勤坐地铁,还是搭公交,它都是嘈杂世界里独一份的清净。

图片来源:网络

上班办公室里,甭管耳机里放的是不是音乐,都能表达出「生人勿近」的态度。

运动、citywalk 那是必须戴,音乐、播客相伴才显得没那么孤独;更别提它是社恐 i 人的福音。

现代人的耳机啊,真巴不得焊在耳朵上!吃喝拉撒都离不开,有些人甚至连睡觉都不放过……

耳机的选择也更加多样,适配各种需求和场景:

嫌耳机隔音效果差?没事,有头戴式、降噪耳机!

嫌耳机太明显、摘上摘下麻烦?没事,有耳夹式耳机,甚至还有蓝牙眼镜耳机!

嫌耳机戴久了耳朵闷、耳朵痛?没事,有骨传导耳机!

耳机越来越时尚,能满足的场景越来越多,戴耳机的人也越来越多,使用时间也越来越长。

与此同时,不少人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年纪轻轻就听力受损的案例。

丁香医生咨询了耳鼻喉科的专家,老师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甚至越来越高发:

长时间佩戴耳机的伤害,被严重低估了。

耳机对听力的伤害,不容忽视

尤其警惕「开放式耳机」

造成听力损伤,有一个关键指标:声音分贝。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只要音量过高(超过 80 分贝),持续一定的时间,耳蜗毛细胞就会因过度刺激而受损,最终导致听力下降。

长时间噪音刺激下逐渐死亡的耳蜗毛细胞

一旦受损,无法恢复

图片来源:文献

分贝越高,听力受损所需的时间越短。在 90 分贝的环境,每周的安全聆听时间缩短到 4 小时。

图片来源: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自制

很多人可能知道音量大了不好,但对耳机声音大小没概念。我们日常使用耳机过程中,达到损害的分贝界限比我们想象中容易得多。

实测显示,不同智能手机的最大音量范围从 75 到 126 分贝不等。一般当音量调整为最大音量 60% 时,就达到了 80 分贝的临界值。

特别是嘈杂环境中,为了听清,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调大耳机音量。

例如坐地铁时,仅环境音就超过 80 分贝,如果还能听清你耳机里的声音,那音量可能真不低了。

众多耳机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骨传导、耳夹式……这类开放式耳机。

这类耳机,优势是不直接入耳,不会有压迫感,减少了耳闷、耳朵难受的感受,除了能听到耳机里的声音外,还能听到周围环境音。

但嘈杂环境中这类耳机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它需要调足够高的音量才能听清,很容易超过安全音量阈值。

有研究者在嘈杂公共场所做了严谨的测试,发现用户在使用开放式(非降噪)耳机过程中,平均音量可以达到 86.1 分贝。

我们在地铁、健身房用不同的耳机听音乐做了个实测,如果要听清同一首歌,开放式耳机音量最大。

开放式耳机在进站时,甚至需要调整至更高的音量才能听清,而有降噪的入耳式耳机则可以保持音量相对一致。

想象一下,就这样的音量,叠加天天上班下班通勤路上,跑步健身,上班干饭啥都戴着耳机的日常,我们的耳蜗细胞持续在被轰炸中!

有朋友可能要说,开放式耳机里的骨传导没有通过耳朵啊,是不是伤害小点?

其实无论哪种声音的传导方式,最终刺激的都是「耳蜗毛细胞」,并没有差别,不要抱侥幸心理啦!

骨传导(如下图耳机):耳机振动→颅骨振动→内耳淋巴液→耳蜗毛细胞→听神经;

气传导(常见入耳、头戴式耳机):空气传导→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毛细胞→听神经。

国内外研究早已证实:高分贝音量暴露(比如音乐播放)已经成为年轻人听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2019~2020 年,巴基斯坦 JSMU 大学针对 221 名医学生的研究发现,1/3 的人因长期使用个人音频设备(包括骨传导、入耳式耳机)出现了轻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2022 年最新一项年轻人听力荟萃分析指出,全球估计有 6.7 亿至 13.5 亿年轻人,可能因不安全的听力习惯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

长时间戴着耳机

就算没声音也有伤害

很多朋友戴耳机不是为了听歌,通常还有个小私心:生人勿扰。

一个扎心的事实:长时间佩戴耳机,哪怕没声音,也有健康隐患。

最常见的风险:耳道感染,堵出来的「炎症」。

常见于入耳式耳机。

入耳式耳机的「封闭性」能提升音质,但也会让耳道内空气不流通、湿度升高,成为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繁殖温床」。

有研究表明,戴入耳式耳机一小时,微生物的繁殖量是不戴耳机的 3~5 倍。这种情况下,如果耳道内菌群平衡被破坏,耳道炎发生的风险就会明显升高。

很多人耳机、耳塞戴久了,耳朵里面总痒痒的,就可能和闷到了有关。

除此之外,长期佩戴耳机也会造成一些压力性的伤害。

博君一笑:头戴式耳机「砸出来」的坑

耳朵皮肤层很薄,下面直接覆盖骨膜或软骨膜,几乎没有缓冲层,且有多条神经分布,是相当敏感的区域。

这就意味着轻微压迫或摩擦,就可能引起酸痛、胀感,甚至微小损伤。

别怀疑了,耳朵痛的确可能是耳机的锅

而耳机产品基本上是标配产品,无法完全匹配每个人的耳朵形状、耳道,这就意味着无论哪种产品长时间的佩戴,都会带来持续性的压迫,疼痛、瘙痒都会找上门。

想要保护好耳朵

跟着做好 3 件事

虽然耳机是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方便,但真的无论哪种耳机都不适合长时间佩戴。

要想保护好听力,减少伤害,可以跟着我们做好以下 3 件事:

第一,控好音量,控好时间

多少音量算是安全的音量,官方有个帮助我们判断的标准,那就是:

不超过最大音量的 60%。

比如苹果耳机最大音量可达约 102 分贝,基于此当我们选择不超过 60% 时的响度时,约为 60 分贝,相当于正常交谈的音量,不会刺激耳蜗毛细胞。

在此基础上,注意连续使用耳机不超过 60 分钟,每小时休息 10 分钟。

另外,我们也可以用一些小工具,一些手机可以做听力保护设置:

➊ 可以把手机的最大音量做限制

设置路径(以 iPhone 为例):设置-声效与触感反馈-音量限制

➋ 定期检查自己的音量范围

查看路径(以 iPhone 为例):健康-浏览-听觉-耳机音量

第二,嘈杂环境,优选带主动降噪功能的耳机

放弃耳机是不可能的,那就要有意选对不同场合的耳机使用,减少对耳朵的伤害。

优先注意在地铁、商场、健身房等嘈杂环境种:使用降噪耳机(可主动降噪量 ≥ 15分贝)。

先降环境噪音再调音量(比如环境噪音降 15 分贝后,耳机音量调至 50% 就能听清)。

第三,定期检查听力,早发现「隐形损伤」

长期用耳机的人(每天超过 1 小时),建议每年做一次纯音测听(就是测你能听到的最小声音,能早发现「高频听力损失」)。

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直接点开下面的视频感受下:

如果突然出现耳鸣、耳闷、听不清别人说话,赶紧停⽤耳机,去看耳鼻喉科医生(越早治疗,恢复的可能性越大)。

耳机的发明,是为了让我们更方便地听音乐、打电话、学英语,但它从来不是「身体的一部分」。错误的使用方式(高音量、长时间),会让「刚需」变成「隐患」。

你的耳朵,值得被好好保护!

本文合作专家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Asghar S, Khan H, Parveen S, Rafi ST. Frequency of hearing loss among medical students using electroacoustic device. Pak J Med Sci. 2022 Mar-Apr;38(3Part-I):668-673.

[2]Gajendran A, Devi Rajendiran G, Prateep A, Satindra H, Rajendran R. Prevalence of High Frequency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Among Medical Students Using Personalized Listening Devices. J Clin Med. 2024 Dec 26;14(1):49.

[3]Chen F, Xue H, Wang M, Cai Z, Zhu S. Hearing Care: Safe Listen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Personal Listening Device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3 Jan 25;20(3):2161.

[4]How Loud Is Too Loud? | Midwest Ear, Nose & Throat Specialists | Blog

[5]Deafness and hearing loss: Safe listening

[6]Hoshina T, Fujiyama D, Koike T, et al. Effects of an active noise control technology applied to earphones on preferred listening levels in noisy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Audiology & Otology, 2022, 26(3): 122.

[7]Dillard L K, Arunda M O, Lopez-Perez L, et al. Prevalence and global estimates of unsafe listening practice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2022)[EB/OL].

[8]Paping D E, Vroegop J L, Koenraads S P C, et al. A smartphone application to objectively monitor music listening habits in adolescents: personal listening device usage and the accuracy of self-reported listening habits[J].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 2021, 50(1): 11.

策划制作

策划:阿发 | 监制:Feidi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最近微信改版了,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来源:小何看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