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男子“崖下洞居”惹争议:是返璞归真,还是逃避现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03:14 1

摘要:在四川自贡富顺板桥镇木桥沟村,35岁的闵亨才把家安在了崖壁下,过着现代版"山顶洞人"的生活。这个看似离经叛道的选择,却暗合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

在四川自贡富顺板桥镇木桥沟村,35岁的闵亨才把家安在了崖壁下,过着现代版"山顶洞人"的生活。这个看似离经叛道的选择,却暗合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

他用电钻在崖壁上凿出太阳、月亮造型的窗户,用红砖砌起隔断墙,将上百平方米的天然洞穴改造成冬暖夏凉的居所。水电气三通的家电配置,与原始洞穴形成奇妙混搭,每月仅三五百元的生活开销,更让这个"黑洞"成了对抗都市高消费的另类存在。但争议随之而来:这是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还是逃避现实的无奈之举?

推开那扇写着"独善其身"的木门,闵亨才的洞穴生活远比想象中精致。微波炉转着当天的午餐,洗衣机滚筒正嗡嗡作响,崖壁凿出的星月窗透进斑驳阳光,照在摊开的《庄子》书页上。这个被网友称为"现实版桃花源"的居所,藏着主人十年的漂泊故事。

十四岁就外出谋生的闵亨才,经历过所有小镇青年的奋斗轨迹。在北京装宽带时睡过地下室,在上海开网约车见过凌晨四点的外滩,创业失败后摆地摊被城管追过三条街。最风光时月入过万,却填不满35万的债务窟窿。"就像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永远差最后一步。"他抚摸着古琴上的断纹,琴弦震颤出沧桑的共鸣。2020年数字货币投资崩盘后,他带着最后两万块回到故乡,偶然发现这个父辈曾避雨的崖洞。

改造过程堪比现代鲁滨逊。先用镰刀清理杂草,运来三十车碎石填平地面,最费劲的是砌墙——红砖要一担担从山脚挑上来,水泥得趁着晨露未干时搅拌。为接自来水,他徒手挖了百米沟渠;装太阳能板那天,差点被突如其来的山雨冲下山崖。如今客厅崖壁上还留着当时划的刻度,记录着每天进展。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看似与世隔绝的洞穴,实则保持着精妙的现代平衡。抖音直播时他用5G信号毫无卡顿,网购的空气炸锅三天就能送到村口小卖部。有粉丝专程从新疆赶来体验,最长住了九个月,"比大理民宿更治愈"的留言刷爆评论区。但质疑声同样尖锐:有村民嘀咕"年纪轻轻当野人",镇政府担忧崖体安全,母亲至今觉得儿子"丢人现眼"。

闵亨才的账本透露着生存智慧:自种蔬菜省下菜钱,山泉水直接饮用,最大的支出是每月80元电费。自媒体收入加上"隐居体验"项目,刚够维持生计。那些说他逃避的人可能不懂,在洞穴里看《瓦尔登湖》的夜晚,比在CBD加班到凌晨更让他心安。就像他解释为何要在门楣刻"黑洞"二字:"不是吞噬光的黑洞,是能让自己发光的小宇宙。"

争议最大的安全问题上,闵亨才展示过人的应变力。去年暴雨季,他连夜在屋顶加装导流槽;发现岩缝渗水立即用环氧树脂填补;为防落石,特意在卧室上方搭了钢结构防护层。这些细节很难被外人察觉,却让国土所工作人员感叹:"比很多农家自建房还讲究。"

最戏剧性的冲突发生在今年清明。镇政府联合消防部门再次登门劝离,闵亨才当场弹奏一曲《广陵散》,琴声在洞穴产生奇妙的混响效果。"您听这回声,像不像在说'此处安心是吾乡'?"工作人员竟一时语塞。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最终以定期安全巡查的折中方案收场。

闵亨才的洞穴人生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生存焦虑与精神渴求。当都市青年在"躺平"与"内卷"间挣扎时,他的选择提供了第三种可能——既不全然出世,也不盲目入世,而是在物质极简与精神丰盈间找到平衡点。那些专程来体验的粉丝,何尝不是在寻找对抗异化的解药?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说:"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只不过有人选择在水泥森林,有人偏爱真正的山林。

这个没有房产证的"黑洞",恰恰照见了现代社会的认知盲区:我们习惯用"成功学"的标尺衡量一切,却看不见那些在主流轨道外自洽的灵魂。当镇政府坦言"法律法规空白"时,是否也暗示着制度对多元生活方式的包容不足?毕竟,一个能容下洞穴琴声的社会,才配得上"文明"二字。下次当我们路过某个山崖,或许该问问自己:那下面藏着的,是逃避现实的懦夫,还是勘破虚妄的勇者?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