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时分,65岁的李阿姨坐在镜前,习惯性地拢了拢她的银发。一根白发在发际线旁显眼地翘着。还没等她动手去拔,隔壁的孙大妈快步进门,满脸严肃地劝道:“可别拔!我在手机上看说,长白头发的人身体反而更健康,这白发甚至可以预防癌症。
傍晚时分,65岁的李阿姨坐在镜前,习惯性地拢了拢她的银发。一根白发在发际线旁显眼地翘着。还没等她动手去拔,隔壁的孙大妈快步进门,满脸严肃地劝道:“可别拔!我在手机上看说,长白头发的人身体反而更健康,这白发甚至可以预防癌症。
你信吗?”李阿姨愣了愣,内心不禁狐疑:白头发竟和癌症风险有关?拔还是不拔,竟成了困扰许多中老年人的新“健康难题”。
类似的说法近年不断在网络流传——“白头发越多,说明身体排毒好,不容易得癌”。甚至据称“哈佛大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拔一根白发会长十根?白发多了反倒更健康?对于这样反常识、又让人期待的结论,背后其实隐藏着哪些误区与科学真相?今天,我们就来权威解读,白头发与癌症风险,到底有没有“神秘关联”?
关于白头发背后的那些谣言,尤其是第3个细节,很多人都忽视了。白头发到底能不能随便拔?对健康到底有何影响?答案也许和你想的不一样。
生活中,“白发”往往被视为衰老的信号。有的老人看到新白发,总觉得“又老了、气血虚”,甚至连心情都跟着低落。可也有人说,“白头发说明基因好、免疫力强”。流言还点名“哈佛大学研究:长白发的人不易患癌”。
我们先来看科学依据。
医疗界公认,头发是否变白,主要与黑色素细胞衰减、遗传因素和年龄密切相关。哈佛医学院2018年确实有一份动物实验显示,压力过大可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损伤“毛囊黑色素干细胞”,进而提前出现白发。但是,这项研究并未提及白发数量与癌症风险的直接关系。
权威《中国肿瘤防治指南》中也并未有“白发多者不容易患癌”的论断。目前尚无权威临床数据证明“白发多少”和“癌症风险”存在明确正负相关性。而导致白发的最根本原因,仍然是遗传、年龄与生活压力等因素,其中与“抗癌”并无直接联系。
至于“白发不能拔”“拔了一根长十根”,也是早已被多位皮肤科专家辟谣的不实说法。拔白发不会导致更多白头发萌出,只是损伤毛囊可能导致新的白发或炎症风险,并不会“以一传十”。
不少人对白发“除之而后快”,但频繁拔除白发其实对健康并无益处,反而暗藏一些风险。坚持拔白发,身体可能发生以下3种变化:
1. 毛囊损伤、局部炎症风险上升。
头皮的毛囊结构较为脆弱,长期、反复拔发容易导致毛囊发炎、红肿,临床数据显示,60%反复拔发后出现过毛囊炎症状,占比远高于未拔发人群(约23%)。严重者甚至可因感染引发硬结、局部脱发。
2. 部分区域出现瘢痕性脱发。
拔白发强行牵拉毛囊,次数多了可能造成“瘢痕性脱发”。即原本正常头发脱落后,不再生长,大面积脱发现象在长期拔发人群中发生率较普通人高出15.2%,头皮出现难以恢复的秃斑。
3. 情绪与自我认知影响。
研究发现,80%以上的白发拔除者,主观焦虑感增加,过度关注头发情况,甚至影响睡眠和自信,进而形成“越拔越焦虑”的恶性循环,出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困扰。
另外,白发本身是自然过程,并不等于健康状况恶化。像部分青少年提前白发,也与遗传、缺乏维生素B12、铜元素等密切相关。而癌症则是一系列基因异常、细胞失控的结果,目前没有权威证实“头发变白=体内抗癌能力强”。认为白发可以预防癌症,是一种以讹传讹。
白发虽难逆转,但通过合理养护和积极应对,既能减少焦虑,又有助健康。
合理膳食,保证微量元素摄入。
营养均衡是减少提前白发的关键。充分摄入富含维生素B12、铜、铁的食物(如蛋类、动物肝脏、坚果、绿色蔬菜),有益于头发黑色素的合成,助力健康生发。
心理压力管理,适度释放情绪。
压力过大是现代人加速白发的重要因素。参加舒缓运动、保持良好作息,哈佛医学院报告称,持续规律睡眠可让头发的健康状况改善11.3%。
科学对待白发,拒绝频繁拔除。
面对白发,可适当修剪或染发,减少拔发次数。如白发现象急剧增加、伴随掉发、乏力等症状,需警惕甲状腺、营养等问题,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查明病因。
正视白发、科学护发、合理饮食、调节情绪,才是我们每个人应对“变老”过程中的最佳姿态。
别再因传言过度焦虑或盲目拔发,你的健康状态还需结合身体的综合体检与科学评估。白发并非癌症的防线,也不是身体状态好坏的唯一指征。若发现身体有异常或白发激增,记得及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切勿自行判断。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你拨开谣言的迷雾,活得更加自在坦然。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肿瘤防治指南(2022版)》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哈佛医学院健康白皮书·头发健康2023》
来源:科普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