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跟一个SaaS产品经理朋友吃饭,他吐槽说现在周会开得像“AI动员会”,负责人天天催着大家想“自己模块里哪些场景能塞AI”。
前几天跟一个SaaS产品经理朋友吃饭,他吐槽说现在周会开得像“AI动员会”,负责人天天催着大家想“自己模块里哪些场景能塞AI”。
还说“做AI产品经理别光会画原型写PRD,得研究Prompt、行业Know-How这些新东西”。
不光他纠结,我接触到的不少B端同行都这样,一边觉得AI长期有价值,一边又犯嘀咕:现在就砸资源做AI,尤其对要盈利的SaaS公司来说,真的合适吗?
但职场就是这样,疑问归疑问,决策定了就得执行。
今天就聊聊,B端产品落地AI,到底有哪几条路能走,普通人该怎么选。
最常见的其实是场景嵌入式,简单说就是把AI揉进现有产品里,用户用的时候感觉不到“这是个单独的AI功能”,但干活效率确实能提上来。
比如Shopify做的Sidekick,就是典型的例子,有个做跨境电商的朋友用Shopify开店,之前刚上手的时候对着后台一脸懵,不知道从哪开始设置。
现在打开Sidekick,它会自动列7个基础配置步骤,跟着走就能把店铺初始化弄好,忘了密码还能直接问它要指引。
上架商品更方便,不用自己写详情、找图片,跟Sidekick说“我要卖一件主打时尚、自然的棉麻衬衫”,它就能自动生成内容,不满意还能接着改,比如一句“再加个白色款”,它立马就调整,最后预览没问题就能直接上架。
这种方式的好处很明显,不用用户额外花钱,还能帮着解决实际痛点,比如新手入门难、操作繁琐这些问题,对拉用户粘性、促续费有帮助。
但我觉得它的短板也很突出,就是你没法说清“这个AI功能到底帮公司赚了多少钱”。
比如老板问“有了Sidekick,客户续约率涨了多少?”,你总不能说“用户用着挺开心”吧?而且很多用户是“用了觉得赚,不用也没影响”,想收集有效反馈来优化功能,也挺费劲的。
像微软给Office加的Copilot,钉钉8.0的AI升级,其实都是这个路子。
我觉得这种路径适合那些产品已经成熟的公司,目标很明确,保住现有业务,让产品更好用,别被竞争对手比下去。
要是资源不多,先从这种嵌入式的小场景切入,风险会小很多。
既然场景嵌入式没法直接算钱,那有没有办法让AI变成“能赚钱的单独产品”,还真有,就是独立产品型,把AI能力包装成一个单独的服务,明码标价卖给客户,相当于给公司开辟“第二收入曲线”。
北森做的“AIFamily”就挺有代表性,北森本来是做HRSaaS的,后来把AI拆成了7个独立产品,比如AI面试官、AI招聘助手这些,客户想用哪个就单独试用、付费。
我查了下数据,到2025年3月,他们这组AI产品已经有300多家付费客户,一年能有600万的经常性收入,其中AI面试官最受欢迎,占了80%的付费客户。
这个AI面试官具体能干嘛,比如企业招聘的时候,它能自动筛简历、跟候选人视频面试,还能分析候选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最后出一份评价报告。
对HR来说,确实能省不少时间,这种路径的好处是,赚没赚钱一眼就能看出来,市场要不要这个产品,反馈也直接。
但我觉得它也有坑,单个AI产品功能太单一,容易被替代。
就像北森要是只做个AI面试官,可能很快就有竞争对手跟上,所以他们才用“Family”的概念把7个产品打包,用组合拳补短板。
这种方式更适合两类公司,一类是创业公司,想找个垂直场景单点突破,另一类是成熟公司,有独特的行业知识,能把AI做深。
但要注意,做独立AI产品得单独搭获客和服务体系,小公司要是没这个资源,别轻易尝试。
最后一种是平台生态型,听着就很大牌,自己做一个AI能力底座,比如提供API、模型这些,然后让开发者、合作伙伴在上面做应用,一起搭建一个生态。
说简单点,就是“我搭舞台,你们来唱戏”,Salesforce的EinsteinAI平台就是这么玩的。
他们不光自己用这个平台的AI能力,还开放给很多独立软件开发商,这些开发商能在上面做各种行业的智能应用。
后来他们还搞了个AgentExchange,让这些AI应用能在市场上流通,到2025年,这个平台已经有10万多开发者,5000多家合作伙伴,生态里的应用覆盖了零售、金融好几十个行业,光这部分就占了Salesforce总营收的近三分之一。
这种路径的好处不用多说,一旦做成了,就能形成“滚雪球”的效应,开发者越多,应用越丰富,用户就越愿意来,反过来又吸引更多开发者。
但这根本不是小公司能碰的,搭建AI底座要砸大量的技术和钱,还要有足够的客户和品牌背书,不然谁愿意来你的平台开发应用?
我之前见过有小公司想做类似的平台,折腾了大半年,最后连10个开发者都没吸引到,只能不了了之。
所以这种路径,基本是巨头的专属,要是自家公司没那个实力,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老老实实干好前面两种路径里的小事,比啥都强。
其实B端产品落地AI,没有“最好的路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想保住现有业务,就从场景嵌入式入手,想开辟新收入,就试试独立产品型,要是巨头级别的公司,再考虑平台生态型。
本来我还觉得“能不能三条路一起走”,但后来发现,对大多数资源有限的公司来说,这么做纯属浪费精力。
关键是别被“AI热”冲昏头,先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有多少资源、产品在哪个阶段。
比如产品刚起步,就别盯着平台生态,资源不多,就别硬做独立产品。
一步一步验证,慢慢调整,比盲目跟风靠谱多了,毕竟AI落地不是比谁技术最前沿,而是比谁能把技术和自己的业务结合得最好。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