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达加斯加的饥饿,从来不是简单的天灾,这片土地最早的居民并非来自一水之隔的非洲大陆,而是漂洋过海的东南亚南岛语族,他们带来了古老的水稻种植文化,让这里曾一度发展出梯田遍布、谷仓林立的稻米文明。
我国作为全球农业大国之一,真正可用来耕种的土地并不多,用不足全球10%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这背后得有多少汗水和技术?
新中国刚成立时期,在自己还没完全吃饱的情况下,我们还向非洲友好国家伸出了农业援助之手。
这是哪个国家?我们国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而它又是如何回报我们的?
在很多人的想象里,马达加斯加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孤岛,狐猴在密林间跳跃,粗壮的猴面包树直插云霄,仿佛是动画片里的童话世界。
但如果你拨开这层游客滤镜,会看到一个令人心碎的现实:在这片土地上,饥饿像幽灵一样四处游荡。
人们靠啃食仙人掌果腹,孩子们追逐蝗虫作为蛋白质来源,甚至有人被迫吞食黏土,为了活下去,被视为国宝的狐猴也成了餐桌上的食物。
一个拥有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光照条件优越,理论上极度适合种植水稻的国度,为何会跌入如此深重的饥饿陷阱?
马达加斯加的饥饿,从来不是简单的天灾,这片土地最早的居民并非来自一水之隔的非洲大陆,而是漂洋过海的东南亚南岛语族,他们带来了古老的水稻种植文化,让这里曾一度发展出梯田遍布、谷仓林立的稻米文明。
然而,殖民者的到来扭曲了一切,法国人强迫当地人放弃粮食,改种经济作物,他们带来的害虫,更是打破了岛上脆弱的生态平衡,从19世纪末至今,有记录的饥荒就高达16次,粮食短缺,成了一种遗传的伤痛。
自然的报复接踵而至,这片曾经湿润的土地,如今却在气候变化的炙烤下连年干旱,尤其在南部,持续四年的极端干旱成了常态,狂风卷起沙尘,埋葬农田,威胁着猴面包树的生存。
贫穷,则催生了更绝望的循环,当地农民依然沿用着最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他们砍倒一片森林,放火烧出耕地,种上几季作物,几年后,土地肥力耗尽,便被彻底抛弃,于是,“越穷越砍、越砍越旱、越旱越穷”的死循环,像一张大网,将人们牢牢困住。
一位专家曾无奈地说,当生存都是问题时,“活下去比未来更重要”,环保理念在空空如也的肚皮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更糟糕的是,整个国家的农业系统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全国只有10%的耕地拥有灌溉设施,这意味着超过六成的农田因为缺水而抛荒,农业机械化和化肥使用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过去,一些国际援助项目来这里挖井、发粮,但项目一结束,人员撤走,留下的水井无人维护,成了“项目弃地”,这种短期的输血,甚至在部分村民中催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态,消磨了他们自力更生的动力。
转机始于2007年,那一年,中国承诺援建非洲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计划落地马达加斯加,执行这个任务的,是袁隆平的团队,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袋袋种子,而是一整套颠覆性的“现代化农业解决方案”。
这不像以往的援助,发完东西就走,2008年,一家名为“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实体在当地成立,并在首都附近建起了一座农业示范中心,中国的专家们,就此扎下了根。
他们深知,直接把中国的稻种拿来用是行不通的,于是,经过长达数年的艰苦努力,他们成功培育出了5种完全适应当地不同气候条件的高产杂交水稻,这些种子,就像是为马达加斯加量身定做的“希望之种”。
但这仅仅是开始,中国专家们带来的,更是一个完整的“工具箱”,天上飞的无人机负责打药,地面跑的打米机、烘干机大大提升了效率,针对当地常见的沼泽地,他们创造性地使用了“开渠引水”的方法,硬是把烂泥地变成了高产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专家们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当地农民如何播种、如何施肥、如何防治病虫害,这种“田间课堂”,让现代农业技术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飘向了马达加斯加的千家万户。
改变是惊人的,当地水稻品种,一公顷的产量通常只有2.5吨左右,而换上中国的杂交水稻后,平均产量直接飙升到了7.5吨,翻了整整三倍!
数字是冰冷的,但农民脸上的笑容是温暖的,一个叫拉卡通德拉扎拉的农民,过去一家人连饭都吃不饱,如今,他种的杂交水稻不仅够全家吃,还有余粮可以出售,靠着卖米的钱,他盖起了漂亮的新房子。
中国的杂交水稻田,甚至成了当地一道新的风景线,吸引着游客前来参观,在“南南合作”项目的支持下,马达加斯加更是成为了非洲第一个实现杂交水稻育种、制种、种植、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发展的国家。
杂交水稻的成功,无疑是黑暗中的一道光,但这趟“远征”才刚刚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让这套外来的技术体系,在马达加斯加复杂而脆弱的现实土壤中,真正扎下深根。
第一个难题,就是“种子主权”,目前,大部分稻种仍需从中国进口,成本高昂,但由柏连阳院士带领的团队,正在全力攻关本土化制种技术。
更大的博弈,来自与自然的对抗,杂交水稻是“大水大肥”的作物,高产的背后离不开充足的水源,这恰恰是马达加斯加最大的痛点,水利设施的严重匮乏,成了限制产量进一步提升的最大瓶颈。
为了解决这个“缺水之困”,中方企业开始参与修建水渠,试点引进太阳能水泵,甚至利用遥感大数据技术来预测天灾,尽可能地将损失降到最低,技术,正在学着主动去适应并改造这片脆弱的环境。
还有一种博弈,发生在观念层面,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过度依赖外来技术,可能会冲击本地的传统作物品种。
中国的项目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正在从单向的技术输出,转向更深层次的合作,比如,与塔那那利佛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更适合本地的新品种。
项目负责人强调,未来的重心,是培养属于马达加斯加自己的农业人才,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而不仅仅是卖种子和设备。
这场由一粒种子掀起的革命,很快上升到了国家层面,马达加斯加政府将杂交水稻的图案,印在了本国最大面额的2万阿里亚里纸币上,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认可。
当地人亲切地称呼这种来自中国的神奇水稻为“擦拉贝”——在他们的语言里,是“最好的东西”的意思。
结语袁隆平团队非洲分中心强调:“我们不仅要送稻种,更要送人才和产业链。”这意味着,技术落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培养本地农业人才、构建能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信息源:
1.农民日报:《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生根发芽》
2.地球知识局:《世界第二大岛国,中国帮其解决人口压力》
3.南风窗:《饥饿问题在马达加斯加南部日益加剧:人民饿得开始吃树根》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会发光的暹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