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如有雷同实属巧合,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如有雷同实属巧合,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师傅,监控调出来了,你看看这个。”安全部的小张指着屏幕说道。
李辉凑近一看,屏幕上那个熟悉的身影正伸手朝投币箱的方向做着什么动作。
“这...这怎么可能?”李辉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
然而,真相远比他想象的更加震撼。
当他看完所有监控录像后,这个开了十年公交车的老司机,竟然红了眼眶。
01清晨的阳光透过公交车挡风玻璃,斑驳地洒在方向盘上。
李辉熟练地发动着18路公交车,这已经是他开这条线路的第十个年头了。
车厢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道,座椅套刚刚更换过,还散发着新布料的气息。
七点十五分,车子准时停靠在梧桐街站。
一位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的大爷缓缓走了上来。
他大约五十二岁,头发有些花白,手里提着一个褪色的编织袋。
编织袋看上去很旧,边缘已经磨得起了毛,但收拾得很整齐。
大爷踏上车的第一个台阶时,脚步略显沉重。
然而,让李辉意外的是,大爷上车后径直朝后排走去,完全没有投币或者刷卡的意思。
“师傅,你忘了投币了。”李辉通过后视镜看着大爷,语气温和地提醒道。
大爷似乎没有听见,继续往车厢深处走。
他的步伐很慢,每走一步都要扶着座椅靠背。
车厢里其他乘客纷纷侧目,有人窃窃私语,有人皱起了眉头。
李辉又重复了一遍:“师傅,请你投币。”
大爷依然没有回应,直接坐到了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
他把编织袋小心翼翼地放在膝盖上,双手紧紧抓着袋口,目光呆滞地望向窗外。
李辉透过后视镜仔细观察着这位特殊的乘客。
大爷的脸颊有些凹陷,但精神状态看起来还不错。
只是那双眼睛里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倦意,就像是承载了太多重担。
“算了,可能是老人家耳背。”李辉在心里这样想着,缓缓启动了车子。
车厢里逐渐安静下来,只有发动机的轻微震动声。
晨光从窗户洒进来,在大爷身上投下温柔的光影。
他始终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像一尊雕塑般安静。
十五分钟后,车子到达市中心医院站。
“市中心医院到了,请下车的乘客从后门下车。”李辉按照惯例播报着站名。
大爷站了起来,动作依然缓慢。
他重新拿起编织袋,朝后门走去。
下车时,他的脚步在台阶上停顿了一下,似乎回头看了一眼,很快就消失在了人群中。
李辉摇了摇头,继续开车前行。
这样的事情在他十年的驾驶生涯中并不算罕见,总有一些乘客因为各种原因忘记投币,他通常都会选择理解和宽容。
可是他并不知道,这只是一个更大谜团的开始。
接下来的几天里,李辉几乎忘记了那个不投币的大爷。
18路公交车每天运行十二个小时,载着形形色色的乘客穿梭在这座城市里。
有赶早班的上班族,有买菜的大妈,有上学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周三的早晨,当李辉的车子再次停靠在梧桐街站时,那个熟悉的身影又出现了。
还是同样的蓝色中山装,还是那个褪色的编织袋,还是七点十五分。
大爷上车的姿势和三天前一模一样,缓慢而谨慎,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小心翼翼。
这一次,李辉特意留意了大爷的行为。
他看到大爷上车后,确实没有任何投币的动作,而是直接朝后排走去。
“师傅,你需要投币。”李辉的语气比上次稍微严厉了一些。
大爷依然没有反应,仿佛根本听不见李辉的话。
他依然选择了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依然把编织袋抱在怀里,依然目光呆滞地望向窗外。
车厢里的其他乘客开始有了议论声。
“这人怎么不买票就上车啊?”一个年轻女孩小声说道。
“可能是老人家忘了吧。”一位中年大叔为大爷辩护。
“忘了一次两次还说得过去,这都多少次了。”女孩的声音带着不满。
李辉从后视镜里看着车厢里的这一幕,心情有些复杂。
作为一名公交司机,他见过太多因为票款问题引发的争执。
有些乘客会为了两块钱车费和司机争吵半天,有些人会因为没有零钱而在车上站很久不肯下车。
这个大爷不同,他既不争吵,也不解释,甚至连一个眼神都不给司机。
02
到达市中心医院站时,大爷依然准时下车。
他下车的动作和上车时一样慢,每一步都很踏实,每一个动作都很谨慎。
周五的早晨,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
李辉开始觉得这不是巧合了。
这个大爷显然是故意的,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司机在说什么,他就是选择无视。
“师傅,今天你必须投币。”李辉的语气变得更加坚决。
大爷停顿了一下,似乎听到了李辉的话。
他缓缓转过身,那双有些浑浊的眼睛看了李辉一眼。
那一瞬间,李辉从大爷的眼中看到了一种说不清的情绪,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无奈,更像是一种深深的疲惫。
然后,大爷继续朝后排走去,就好像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
车厢里的议论声更大了。
“这人真是太过分了,明摆着就是要逃票。”
“司机师傅,你就让他这样不给钱坐车啊?”
“现在的老人家怎么都这样啊。”
李辉感受到车厢里情绪的变化,但多年的驾驶经验告诉他,在车厢里起冲突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况且,这个大爷看起来确实有些特殊,也许有什么难言之隐。
接下来的两周里,这样的场景几乎成了18路公交车上的固定剧目。
每周一、三、五的早晨七点十五分,大爷都会准时出现在梧桐街站。
每次都是同样的装扮,同样的编织袋,同样的座位,同样的下车站点。
李辉留意着大爷下车后的行为。
透过后视镜,他看到大爷下车后总是朝医院的方向走去。
有时候,李辉会在心里计算,如果按照两块钱一次的车费,这个大爷三个月下来至少要欠三十多次的车费。
对于一个公交司机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如果传播开来,会不会有更多人效仿?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不买票就坐车,这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还怎么维持?
李辉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纵容下去了。
休息室里,几个同跑18路的司机正在聊天。
“老李,听说你车上有个老头天天逃票?”张师傅好奇地问道。
李辉听到这话抬起了头:“你们怎么知道的?”
“这事都传开了,好几个乘客都打电话到公司投诉了。”王师傅在一旁接话,“说有个老头仗着年纪大就可以不买票,影响不好。”
李辉放下手中的记录本,揉了揉太阳穴。
这三个月来,那个大爷已经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石头。
每到周一、三、五的早晨,他都会不由自主地紧张,担心那个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
“你怎么不直接拒载?”赵师傅建议道,“公司规定很明确,不买票就不能上车。”
“我也想过,但是...”李辉叹了一口气,“那个老人家看起来有些不太正常,我怕起冲突。”
“不正常更不能纵容。”张师傅的语气变得严厉,“你这样下去,其他乘客会怎么看?万一都学他怎么办?”
李辉知道同事们说得有道理。
作为一名公交司机,他有责任维护车厢秩序,确保每个乘客都遵守规则。
但是每次看到那个大爷缓慢而疲惫的身影,他总是下不了狠心。
“要不你报告一下公司,让上面处理。”王师傅提议。
“或者报警,让警察来处理。”赵师傅补充道。
李辉摇了摇头:“报警太夸张了,就为了两块钱车费。”
“不是两块钱的问题。”张师傅严肃地说,“是原则问题。今天他可以不买票,明天其他人也可以不买票,后天整个车厢都可以不买票。”
李辉明白同事们的担忧,他心里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那个大爷的眼神里有一种东西,让他觉得事情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03
当天晚上下班后,李辉在家里翻开了自己的记账本。
他有个习惯,每天都会记录车厢里的大概收入。
翻看这三个月的记录,他发现自己的收入确实比之前少了一些。
按照大爷每周三次的乘车频率,三个月下来总共应该是三十六次,车费七十二元。
对于一个月工资四千多的公交司机来说,这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数字。
更让李辉在意的是,最近车厢里乘客的议论越来越多。
有些乘客开始质疑他的工作态度,有些人甚至威胁要投诉他不作为。
“你说这事该怎么办?”李辉问妻子。
妻子正在厨房洗碗,听到这话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你觉得那个老人是故意的吗?”
“应该是吧。”李辉犹豫了一下,“都三个月了,不可能每次都忘记。”
“那就直接拒载呗,有什么好犹豫的。”妻子的语气很直接,“咱们家也不富裕,你天天让人家免费坐车,人家会感谢你吗?”
李辉没有回答,心里已经下了决定。
明天如果那个大爷再上车,他一定要问个明白。
那天夜里,李辉睡得很不安稳。
他梦到自己和那个大爷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梦到车厢里的乘客指责他不公正,梦到公司领导批评他工作不力。
第二天是周一,李辉比平时早到了公司十五分钟。
他仔细检查了车辆,确保投币箱正常工作,确保每个座位都干净整洁。
他要让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对峙。
七点十分,18路公交车准时从起点站发车。
七点十五分,车子停靠在梧桐街站。
李辉的手紧紧握着方向盘,透过后视镜注视着车门。
他的心跳开始加速,手心也开始出汗。
然后,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
大爷缓缓踏上车厢的第一个台阶,一切都和以往一模一样。
蓝色的中山装,褪色的编织袋,缓慢而小心的动作。
这一次,李辉没有等他走向后排。
“师傅,请你先投币再上车。”李辉转过身,语气坚决地说道。
大爷停在了车厢中间,他看了看李辉,然后看了看投币箱,脸上的表情依然平静。
车厢里其他乘客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们身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息。
“师傅,请你配合一下。”李辉再次说道,这次的语气更加坚决。
大爷依然没有说话,他试图绕过李辉朝后排走去。
李辉猛地站起身,挡在了过道中间。
“不投币不能坐车,这是规定。”李辉的声音传遍了整个车厢。
车厢里开始有了议论声。
“对,就应该这样,不能惯着。”一个中年女乘客说道。
“老人家可能有困难,算了吧。”另一个乘客为大爷辩护。
“困难不是逃票的理由。”第一个乘客反驳道。
争论声越来越大,李辉感受到了压力。
他看着面前的大爷,那双眼睛依然平静,似乎多了一些无奈。
“师傅,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李辉试着换了一种语气,“如果你有困难,可以跟我说。”
大爷终于有了反应。他缓缓摇了摇头,然后伸手指了指投币箱。
李辉以为大爷要投币了,便让开了路。但大爷并没有掏钱,而是继续朝后排走去。
“师傅!”李辉再次阻拦,“你必须投币!”
车厢里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
这时,一个穿着白衬衫的年轻人站了起来。
“算了师傅,我替这位老人家付钱。”年轻人走到投币箱前,投入了两枚硬币。
清脆的硬币撞击声在车厢里显得格外响亮。
大爷回头看了一眼那个年轻人,然后缓缓点了点头,算是表示感谢。
李辉心情复杂地回到驾驶座,启动了车子。
透过后视镜,他看到大爷依然坐在最后一排,依然把编织袋抱在怀里。
但这一次,李辉注意到了一个细节。
大爷从编织袋里掏出了一个小本子,在上面写写画画。
本子很薄,看起来像是一个记账本。
大爷写字的动作很认真,每一笔都很慎重。
04
到达市中心医院站时,大爷收起了本子,准备下车。
在经过那个年轻人身边时,大爷停顿了一下,似乎想说什么,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默默地下了车。
“谢谢你。”李辉对那个年轻人说道。
年轻人摆了摆手:“没事,可能老人家真的有困难。”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车厢里有乘客说道,“今天有人替他付钱,明天呢?”
李辉没有回答,心里知道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他决定查明真相,了解这个大爷到底是什么情况。
下班后,李辉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公司的办公楼。
他要找安全部门的朋友,申请查看监控录像。
“老李,怎么了?”安全部的小张是李辉的老朋友,两人私交不错。
“我想查看一下18路车的监控录像。”李辉开门见山地说道。
“出什么事了?”小张关心地问。
李辉把这三个月的情况详细描述了一遍。小张听完后,皱起了眉头。
“你确定那个老人从来没有投过币?”
“我亲眼看到的,从来没有。”李辉肯定地说道。
“那就有些奇怪了。”小张点了点头,“行,我帮你查查。不过监控录像很多,要花不少时间。”
“没关系,我等着。”
小张打开了监控系统,开始调取三个月前的录像。
屏幕上出现了18路公交车内部的画面,角度是从前往后俯拍的,可以清楚地看到投币箱和前半部分车厢。
“从哪天开始查?”小张问道。
“三个月前的第一个周一。”李辉回忆着说道。
小张快速翻找着录像,很快找到了那一天的画面。
时间显示是七点十五分,画面中出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李辉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
画面中的大爷上车后,确实朝投币箱的方向伸了手,由于角度问题,看不清楚他到底有没有投币。
“再看其他几天的。”李辉说道。
小张又调出了几个不同日期的录像,情况都是一样的。
大爷的手确实朝投币箱方向伸过,可看不清楚具体的动作。
“这个角度看不清楚啊。”小张有些为难,“要不换个角度的监控?”
“有其他角度的吗?”李辉问道。
“车厢侧面有一个,那个主要是监控座位区域的。”小张解释道,“不过可以试试。”
李辉心里燃起了希望。
如果能从侧面的角度看清楚大爷的行为,或许就能解开这个谜团。
小张调出了车厢侧面的监控录像。
这个角度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乘客上车时的完整动作,包括投币箱附近的详细情况。
“看这个,三个月前的第一次。”小张指着屏幕说道。
画面中,大爷缓缓上车,然后伸手朝投币箱的方向。
李辉屏住呼吸,仔细观察着大爷的每一个动作。
五分钟过后,他看到了让自己震惊的一幕。
大爷确实投币了!他的手伸进了裤兜,掏出了什么东西,然后投进了投币箱。
整个动作虽然缓慢,但完整清晰。
“这怎么可能?”李辉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
“确实投了啊。”小张也有些困惑,“那投币箱为什么没有响声?”
“我们再看看其他几次的。”李辉急切地说道。
小张快速调换着录像,一天接一天地查看。
令人惊讶的是,大爷每一次上车都有投币的动作,从来没有例外。
“这就奇怪了。”小张挠了挠头,“如果他每次都投币,为什么投币箱没有响声?”
李辉的大脑快速运转着,试图理解眼前的情况。
作为一名有十年经验的公交司机,他对投币箱的声音非常敏感。
正常的硬币投入会发出清脆的响声,纸币投入会有摩擦声,如果什么都没有投入,投币箱就不会有任何反应。
05
“能不能把画面放大一点?”李辉问道。
小张调整了一下监控设置,将大爷投币的那个瞬间放大。
画面虽然有些模糊,却可以清楚地看到大爷确实从口袋里掏出了什么东西,并且投进了投币箱。
“他投的到底是什么?”李辉喃喃自语。
“要不我们去检查一下投币箱?”小张建议道,“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
两人立即前往车库,找到了李辉驾驶的那辆18路公交车。
投币箱的钥匙在调度室,小张凭着职务便利很快拿到了钥匙。
打开投币箱的那一刻,李辉和小张都愣住了。
“这...这是...?”他的声音有些颤抖。
“冥币。”
“冥币?”小张不解地问道。
“就是祭祀用的假钱。”李辉解释道,“外观看起来像真钱,但仔细看就能发现是假的。”
两人面面相觑,一个更大的疑问浮现在心头:为什么一个看起来正常的老人,会用冥币来坐公交车?
“这个老人是不是精神有问题?”小张小心翼翼地问道。
李辉回想着大爷的种种行为:从不说话、目光呆滞、反应迟缓、无视外界的声音。
这些表现确实像是精神状态有问题的人。
小张忽然想到了什么,“如果他真的有精神问题,谁在照顾他?他怎么能自己坐公交车去医院?”
这个问题让李辉更加困惑。确实,如果大爷的精神状态有严重问题,应该有家人陪同才对。
“要不我们继续看监控,看看他下车后都做什么?”小张提议。
“好主意。”
两人回到办公室,开始查看车站附近的监控录像。
市中心医院站有好几个摄像头,可以清楚地看到大爷下车后的行为。
监控画面显示,大爷下车后并没有直接进入医院大门,而是沿着医院外围的人行道慢慢地走。
他的目的地不是医院的门诊部,而是医院旁边的一栋独立建筑。
“那是什么地方?”李辉指着屏幕问道。
小张仔细辨认着建筑物的标识:“看起来像是献血站。”
“献血站?”李辉更加困惑了。
画面中,大爷走进了献血站的大门。
约两个小时后,他从里面出来,手里多了一个小袋子,看起来像是营养品之类的东西。
“一个可能有精神问题的老人,去献血站做什么?”李辉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直接去献血站问问?”小张建议道。
李辉看了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五点了。“献血站应该还没下班,我们过去看看。”
两人驱车前往市中心医院旁边的献血站。
接待他们的是一个年轻的女护士,“请问你们是?”
“我们是公交公司的,想了解一位经常来献血的老人的情况。”李辉简单介绍了自己的身份。
“老人?什么样的老人?”
“大概五十二岁,总是穿蓝色中山装,拿着一个编织袋。”李辉详细描述着大爷的特征。
护士的表情立即变了:“你们说的是李大爷?”
“李大爷?”李辉激动地问道,“你认识他?”
“当然认识。”护士的语气变得温柔起来,“李大爷是我们这里的老献血员了,每个月都会来献血。”
“每个月?”小张有些吃惊,“那么频繁?”
护士点了点头:“李大爷是稀有血型,AB型RH阴性,我们叫它'熊猫血'。这种血型的人很少,但临床需求量很大。李大爷知道自己血型珍贵,所以坚持定期献血。”
李辉和小张对视了一眼,这个信息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06
“那他的精神状态...”李辉小心翼翼地问道。
“精神状态?”护士有些不解,“李大爷精神很好啊,人很善良,话不多,但思维清晰。”
“可是他在公交车上从来不说话,也不理司机。”李辉困惑地说道。
护士想了想,说道:“李大爷确实话很少,但不是精神有问题。他告诉我,他妻子患了重病,需要长期治疗,家里经济压力很大。他可能是心情不好,不太爱说话。”
一切都明白了。
李辉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大爷会用冥币坐公交车。
不是因为恶意逃票,而是因为真的付不起车费。
不是因为精神有问题,而是因为生活的重担让他无法顾及太多细节。
“他知道自己用的不是真钱吗?”李辉问道。
护士想了想:“我觉得他应该知道。但是...”
“但是什么?”
“李大爷有时候会说,如果不来献血,就没有办法出门。我想,坐公交车可能是他唯一的外出方式。”
这句话像一根针一样刺痛了李辉的心。
他想象着大爷的生活状态:妻子长期卧病在床,自己没有固定收入,唯一的希望就是定期献血换取微薄的补助。
从献血站出来,李辉和小张都沉默了很久。
“老李,现在你还生气吗?”小张问道。
李辉摇了摇头:“我现在只觉得惭愧。”
“确实,如果早知道是这种情况...”小张也有些感慨。
“明天他再上车,我要好好跟他谈谈。”李辉下定了决心。
第二天是周五,李辉比平时更早到了公司。
他在车里准备了一些零钱,决定替大爷付车费。还买了一些营养品,打算在适当的时候给大爷。
七点十五分,梧桐街站。
李辉紧张地等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令他意外的是,大爷没有出现。
七点二十分,依然没有。
李辉开始担心,是不是大爷身体出了问题?
还是因为昨天的事情,他不敢再坐这趟车了?
直到七点二十五分,李辉才看到大爷缓缓走向车站。
这一次,大爷的状态看起来更加疲惫,步伐也更加沉重。
大爷上车时,李辉主动说道:“师傅,今天我请你坐车。”
说着,李辉投入了两枚硬币。
大爷停顿了一下,看了看李辉,眼中闪过一丝困惑和感激。他
缓缓点了点头,然后朝后排走去。
到达医院站时,大爷下车前,对李辉说了这三个月来的第一句话:“谢谢。”
声音很轻,但李辉听得很清楚。
当天下班后,李辉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献血站。他想更多地了解大爷的情况,看看能不能提供一些帮助。
“李大爷今天来献血了吗?”李辉问那个熟悉的护士。
“来了,刚走不久。”护士说道,“不过今天的情况有些特殊。”
“怎么了?”
“李大爷今天献血后,身体有些虚弱。我们建议他休息一下再走,但他说家里有急事,必须赶回去。”护士的语气有些担忧,“而且,最近他献血的频率有些过高了。”
李辉的心里涌起一阵不安:“会不会对身体有害?”
“当然会。”护士严肃地说道,“正常情况下,献血间隔应该至少三个月。但李大爷最近几乎每个月都来,有时候甚至更频繁。”
“为什么?”
“据我了解,他妻子的病情加重了,需要更多的药物治疗。李大爷为了多得到一些营养补助,增加了献血频率。”
听到这里,李辉再也坐不住了。
“你能告诉我李大爷的家庭地址吗?我想去看看他。”李辉恳求道。
护士看出了李辉的真诚,犹豫了一下说道:“这样吧,我帮你问问李大爷的意见。如果他同意,我就告诉你。”
07
第二天,护士给李辉打来了电话。
“李大爷同意见你。”护士说道,“他住在城南的老旧小区,平康路15号楼3单元302室。”
下班后,李辉买了一些营养品和药物,前往大爷的家。
平康路是城市的老城区,楼房都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墙斑驳,楼道昏暗。
李辉爬到三楼,找到了302室。
门上贴着一张小纸条:“请轻敲门,病人需要休息。”
李辉轻轻敲了敲门。
“谁啊?”里面传来大爷的声音。
“我是18路公交车的司机。”李辉说道。
门开了,大爷出现在门口。看到李辉,他的脸上闪过一丝意外。
“师傅,你怎么找到这里的?”大爷的声音有些沙哑。
“我想来看看你,了解一下你的情况。”李辉真诚地说道。
大爷犹豫了一下,然后让开了身子:“请进。”
房子很小,只有两居室。
“我妻子在里屋休息,我们小声一点。”大爷轻声说道。
李辉点了点头,环顾四周,茶几上摆放着各种药盒。
“师傅,你坐。”大爷给李辉倒了一杯水。
李辉接过水杯,直接开门见山:“大爷,关于坐公交车的事情,我想跟你道歉。”
大爷愣了一下:“道歉?”
“是的。”李辉的语气很真诚,“我调查了你的情况,知道了你的难处。我为之前的态度向你道歉。”
大爷缓缓坐下,低头看着自己的双手:“师傅,是我不对。我知道自己用的不是真钱,但是...”
“我理解。”李辉打断了他的话,“你不需要解释。”
“不,我必须解释。”大爷抬起头,眼中有些湿润,“我妻子患了尿毒症,需要定期透析,每个月的医疗费用至少要三千元。我原来在工厂上班,为了照顾她,已经好几年没有正式工作了。”
李辉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
“我知道自己的血型珍贵,医院经常需要。每次献血,能得到一些营养补助,虽然不多,但能给她买一些药。”大爷的声音越来越小,“为了能够去献血,我必须坐公交车。但是车费...”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我知道用假钱不对,但我实在没有办法。每个月的钱都要给她看病,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钱坐车?”
李辉感到心里一阵酸涩。
他想象着大爷的生活状态:白天照顾病重的妻子,定期去献血换取微薄的补助,为了节省车费而不得不用冥币。这样的生活该有多么艰难?
这时,里屋传来了咳嗽声。大爷立即站起身:“她醒了,我去看看。”
李辉坐在客厅里,听着里屋传来的轻声细语。
“她又睡了。”大爷说道,“最近病情加重了,每天都很痛苦。”
“大爷,我想帮助你。”李辉说道。
“师傅,你不用...”大爷连忙摆手。
“不是同情,是敬佩。”李辉认真地说道,“你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还坚持献血救人,这让我很敬佩。”
大爷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自己的生活虽然苦,但如果能救其他人的命,我觉得值得。”
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李辉。
一个自己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还在想着救助别人,这是怎样的情怀?
08
“大爷,以后你坐我的车,我来替你付车费。”李辉说道。
“这怎么行?”大爷连忙拒绝。
“这是我应该做的。”李辉坚持道,“我作为司机,有责任帮助有困难的乘客。”
大爷沉默了很久,最后点了点头:“那我记下来,以后有钱了还给你。”
李辉知道,以大爷的情况,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以后有钱了”的时候。
但他没有说出来,只是点了点头。
第二天是周一,李辉比平时更早到了公司。
他在驾驶座旁边放了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专门为大爷准备的硬币。
七点十五分,大爷准时出现在梧桐街站。
他上车时,李辉主动投入了两枚硬币。清脆的声音在车厢里响起,就像往常一样自然。
大爷看了看李辉,轻声说道:“谢谢。”
“不用客气。”李辉微笑着回应。
大爷走向后排的过程中,李辉注意到车厢里其他乘客的反应。有些人认出了这个“逃票”的老人,脸上露出不解的表情。李辉知道,他们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
到达医院站时,大爷下车前,又对李辉说了一声“谢谢”。他的声音虽然轻,但充满了真诚的感激。
周三,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但这一次,车厢里有个常坐18路的乘客开口了。
“师傅,那个老人不是每次都不买票吗?你怎么替他付钱?”一个中年女士问道。
李辉透过后视镜看了看坐在后排的大爷,然后说道:“这位老人有特殊情况,我了解过了。”
“什么特殊情况?”另一个乘客好奇地问。
李辉犹豫了一下,不知道是否应该说出大爷的真实情况。
他担心这样会伤害大爷的自尊心。
就在这时,大爷站了起来。
他缓缓走到车厢前部,对所有乘客说道:“对不起,之前给大家造成了误解。我家里确实有困难,但这不是不买票的理由。感谢司机师傅的帮助,也感谢大家的理解。”
说完,他向所有人鞠了一躬。
车厢里一下子安静了。许多乘客被大爷的真诚所感动,原来的误解和不满瞬间消失了。
“老人家,你太客气了。”一个年轻人说道。
“是啊,有困难应该互相帮助。”另一个乘客附和道。
从那天开始,18路公交车上多了一种特殊的默契。
每当大爷上车时,李辉会自然地替他投币,车厢里的乘客也习惯了这种安排。
没有人再质疑,没有人再抱怨。
车厢里依然每天载着形形色色的乘客,现在多了一种特殊的温暖。
那是理解带来的温暖,是善意传递的温暖,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温暖。
有人说,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可以从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人际关系看出来。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18路公交车上发生的这个故事,或许就是这座城市文明进步的一个小小缩影。
来源:大大大大聪明游戏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