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播客困于变现:视频播客能破局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23:55 1

摘要:有时候是罗永浩跟李想聊新能源,有时候是陈鲁豫和窦文涛唠媒体圈的事儿,这些长则四五个小时、短也得一小时的内容,现在有个新标签叫“视频播客”。

最近打开B站、小红书或者抖音,总能刷到俩人正襟危坐对着麦克风聊天的视频。

有时候是罗永浩跟李想聊新能源,有时候是陈鲁豫和窦文涛唠媒体圈的事儿,这些长则四五个小时、短也得一小时的内容,现在有个新标签叫“视频播客”。

说实话,访谈类节目咱早看惯了,但这视频播客跟电视上的访谈还真不一样,它是从原来光听不看的播客变过来的,相当于给播客加了“画面”。

本来想以为这是咱中文互联网的新发明,后来发现Youtube上早普及了。

那边不管是个人播客主,还是团队做的对谈节目,录音频的时候都会顺带录个视频版,让观众想听就听、想看就看。

不过今年不一样了,B站、抖音这些平台一使劲推,视频播客在中文网突然就热了起来,尤其是罗永浩他们那些带名人效应的节目,动辄上百万观看,有人说这就是播客行业等着的“变现希望”。

毕竟中文播客憋了这么多年,一直没真正火起来,大家都盼着一个破圈的机会呢。

视频播客能热起来,平台的力气没少花。

B站专门搞了个“播客可视化计划”,投了十亿流量扶持这种长时对谈内容,只要内容优质,就能拿到首页推荐还能分流量钱;抖音也开放了“视频播客”的专属标签,帮内容多曝光。

这种资源倾斜,搁谁看了都想试试。

而且头部案例的带动效应太明显了,就说罗永浩对谈李想那期,俩人聊的都是新能源行业的干货,弹幕刷得密密麻麻,好多人留言说“听着过瘾,比刷短视频有收获”。

我觉得这其实戳中了高学历用户的需求,他们不爱看那些碎片化的热闹,就想要点有深度的对话。

还有陈鲁豫和窦文涛,俩媒体人聊起话题来特别有穿透力,也帮视频播客圈了不少粉。

不过得说清楚,咱这儿的视频播客跟海外不太一样。

Youtube上多是个人播客主牵头,内容更接地气;咱这儿却靠“名人撑场”,于谦也做过类似节目,靠的就是自己的知名度拉流量。

而且追溯起来,播客这东西本身也不是新事物:2001年苹果出了iPod才有人想到做播客,2007年iPhone让播客能在手机上听,2012年苹果专门搞了播客APP,北美市场才算起来了。

咱中文用户真正知道播客,还是2020年“小宇宙”APP上线之后的事儿。

到现在,听播客的人有1.5亿,但跟全中国人口比,还是小众得很。

聊到这儿就有个问题了:视频播客看着热闹,可中文播客一直没解决的“赚钱难”,它能搞定吗?

听播客的人其实挺“优质”的,一线城市的占了快一半,还有不少是硕士以上学历,每周平均能听4个多小时,黏性特别高。

按说这种用户群体,变现不该难,但现实就是多数播客主赚不到钱。

独立播客主林安从2019年就做《逆行人生》,她跟我说,大部分播客主一开始做这个,根本没想过要赚钱,就是单纯喜欢跟人深度聊天。

CPA中文播客的调研也印证了这点:播客主最想的是“链接更多人”,其次才是“扩大影响力”,盈利从来不是首要目标。

这就导致他们的变现方式特别单一,几乎全靠广告,而且一年也就能接一两次,报价还不高。

更麻烦的是品牌方不重视,我认识个广告媒介叫Liz,她跟我说,多数本土品牌觉得“播客投放是品牌成熟以后才做的事”,预算都优先给了短视频这种“能看到即时效果”的渠道。

也就奢侈品、个护这些需要做公关的品牌,偶尔在有剩余预算或者需要做工作亮点的时候,才会考虑播客。

这么一来,播客主想赚钱就更难了。

反观美国市场,情况完全不一样。

2018年的时候,美国品牌在播客广告上就花了4亿多美元,现在更是翻了好几倍。

加拿大有个播客主叫Daria,她跟我说,在北美播客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为那边城市规划像“摊大饼”,公共交通又差,大家开车通勤时间长,总得听点什么杀时间。

但咱国内不一样,除了一线城市,其他地方通勤时间短,没那么多“需要听播客的场景”,这也限制了播客的商业化。

那视频播客能改变这局面吗?有人觉得能,因为视频能直观展示品牌产品,还能把长内容切成小片段传播,比如切个一分钟的精彩片段发抖音,能拉更多人看。

但也有人反对,林安就说,她原来录播客用苹果自带软件就行,要是做视频,设备得升级,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而且JustPod发过一篇推文,说做视频播客得专门有人对接嘉宾、布置录制场地,还得实时控场,特别麻烦,根本不是小团队能扛得住的。

还有听众和播客主的顾虑,有网友在小红书说,“听播客就是因为能边做家务边听,要是看视频,那不就跟看普通长视频没区别了?”

播客主这边呢,Liz说不少人不敢上镜,要么是社恐,要么觉得自己颜值不行,无奈之下只能放弃视频化。

本来想看看国外有没有可学的经验,发现硅谷那边的玩法挺有意思。

美国的企业家爱做播客,但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跟公众对话,传递企业价值观。

比如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的CEO,自己就做播客。

这样一来,品牌方的广告预算就更多流向了独立播客主,有个美国播客2016年就赚了60多万美元。

前华创证券的江东猫草也说,B站的视频播客说不定能学这种模式。

现在平台推得猛,视频播客短期肯定还会热闹一阵。

但说实话,它没解决播客赚钱的核心问题,播客主想维持调性拒绝烂广告,品牌方又不重视,这些矛盾不是加个“画面”就能解决的。

要是想让中文播客真起来,可能得学硅谷的思路:让企业家做“赚名声不赚钱”的PR型播客,播客主专心做优质内容,拒绝那些拉低调性的广告。

如此看来,视频播客说不定不是真风口,但能给中文互联网带来点有深度的内容,也算是件好事。

毕竟现在刷短视频刷多了,偶尔听听这种慢下来的对话,也挺舒服的。

来源:律行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