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该院主持开发的镁离子电池项目已顺利完成实验室阶段验证,今年底将推出首批镁离子电池样品,明年初将启动中试产线建设,明年下半年有望实现放量中试甚至进入小批量“试生产”。
近日,从重庆超威镁储能研究院获悉,由该院主持开发的镁离子电池项目已顺利完成实验室阶段验证,今年底将推出首批镁离子电池样品,明年初将启动中试产线建设,明年下半年有望实现放量中试甚至进入小批量“试生产”。
镁离子电池是一种基于镁离子(Mg²⁺)在正负极之间可逆迁移的新型储能技术,其核心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类似,但具有更高的理论能量密度、更低的成本和更优的安全性,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候选。
镁离子电池由金属镁负极、正极材料(如硫化物、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电解液组成。充电时,镁离子从正极脱出,通过电解液迁移至负极并嵌入;放电时则反向迁移,实现电能与化学能的转换。
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镁离子的二价特性使其理论体积比容量高达 3833 mAh/cm³(约为锂离子电池的 1.5 倍),且镁在地壳中的丰度是锂的 2000 倍,资源供应稳定且成本低廉。
安全性突破镁在充放电过程中不会形成锂枝晶,从根本上避免了电池短路和热失控风险。实验表明,镁离子电池在过充、挤压等极端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其热分解温度比锂电池高 100℃以上。
环境友好性镁及其化合物无毒或低毒,且镁的回收工艺简单,理论上可实现 100% 循环利用。若 2027 年规模化量产目标达成,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将比锂电池降低 40%。
材料体系挑战正极材料:传统硫化物(如 Mo₆S₈)虽能实现高循环稳定性(1000 次后容量保持率 > 85%),但理论容量仅 150 mAh/g;过渡金属氧化物(如 MnO₂)容量较高(280 mAh/g),但循环衰减快(前 5 周容量损失 50%)。
2025 年南京工业大学团队开发的 CTAB 改性 Cu₂Se 正极,在硼基电解液中实现了 296.8 mAh/g 的可逆容量,30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 47%,为目前实验室最优水平。
电解液:早期格氏试剂电解液存在电化学窗口窄(
2025 年重庆超威团队联合潘复生院士开发的新型水系电解液,通过有机 - 无机混合溶剂设计,使镁沉积库伦效率达 95%,且成本降低 30%。
界面与动力学问题镁离子的高电荷密度导致其在正极材料中的扩散阻力较大,且负极表面易形成钝化膜。2025 年中科院团队提出 “梯度界面工程”,通过在镁负极表面引入氟化镁保护层,将界面阻抗降低 80%,使电池在 - 20℃下仍能保持 80% 的室温容量。
量产时间表重庆超威镁储能研究院计划 2025 年底推出首批 Ah 级软包电池样品,2026 年启动中试产线,2027 年实现规模化量产,首期产能规划 100 MWh,目标成本降至 0.3 美元 / Wh(较锂电池低 40%)。日本 Furukawa Denchi、美国 Pellion Technologies 等企业也在推进镁电池研发,预计 2028 年前后进入商业化阶段。
应用场景拓展储能领域:镁电池凭借长循环寿命(目标 20 年)和本质安全性,可替代锂电池用于电网调峰。重庆超威已与国家电投合作,计划 2026 年在四川建设 50 MWh 级镁储能电站,用于光伏消纳。
低速电动车:2025 年超威推出的镁电池样品能量密度达 180 Wh/kg,循环寿命超 2000 次,可使电动三轮车续航提升至 200 公里,成本较铅酸电池降低 15%。
3C 与户外设备:2025 年博容能源开发的镁电池充电宝容量达 20000 mAh,支持 15 分钟快充,已通过 UL 认证,计划 2026 年上市。
当前瓶颈产业链不完善:高纯镁箔(纯度≥99.95%)和高性能隔膜依赖进口,国内量产工艺尚未成熟。
回收技术空白:目前镁电池回收率不足 5%,缺乏高效的金属镁再生工艺。
政策支持不足:虽被纳入中国 “十四五” 新型储能体系,但补贴力度仅为锂电池的 1/3,制约商业化进程。
技术突破路径固态电解质:2025 年中科院团队开发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Li₃PS₄-MgS),离子电导率达 1.2×10⁻³ S/cm,与镁负极界面阻抗
材料创新:2025 年清华大学团队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在正极表面包覆 Al₂O₃保护层,使镁离子扩散系数提升 3 倍,循环寿命延长至 3000 次。
回收体系建设:重庆大学团队研发的熔盐电解再生技术,可将退役镁电池中的镁回收率提升至 98%,成本降至 1.5 万元 / 吨,计划 2027 年建成中试线。
镁离子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将重构全球能源格局:
资源安全:减少对锂、钴等稀缺资源的依赖,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镁生产国(占全球产量 80%),可借此掌握电池产业话语权。
碳中和贡献:若 2030 年镁电池替代 20% 的锂电池,每年可减少碳排放 1.2 亿吨,相当于种植 6.7 亿棵冷杉。
技术引领:推动中国从 “电池应用大国” 向 “技术标准制定者” 转型,目前潘复生院士团队主导的 16 项镁电池国家标准已正式发布。
镁离子电池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其技术突破将为储能、交通等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尽管面临材料、工艺等挑战,但其资源优势、安全特性和成本潜力使其成为 “后锂电时代” 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 2025 年首批商业化产品的推出,镁离子电池有望在十年内形成千亿级市场规模,重塑全球能源存储与应用的版图。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