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风送爽,天高云淡,夏天的毒辣阳光变得温柔可亲,若还是如临大敌般躲避阳光,很可能物极必反。过度防晒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正成为影响骨骼健康的隐形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做好防晒与“补光”的平衡。
秋风送爽,天高云淡,夏天的毒辣阳光变得温柔可亲,若还是如临大敌般躲避阳光,很可能物极必反。过度防晒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正成为影响骨骼健康的隐形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做好防晒与“补光”的平衡。
01 阳光是把双刃剑
在日常生活中,阳光既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潜在的“敌人”。紫外线分为UVA和UVB:前者能深入皮肤真皮层,导致皮肤老化和长皱纹;后者则主要伤害表皮,引起晒伤、红斑,甚至升高皮肤癌风险。与此同时,当阳光照到皮肤时,UVB会把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的前身,随后在肝脏和肾脏里进一步转化成我们身体能用的“活性”维生素D。
这种活性维生素D能帮助肠道更高效地吸收钙和磷,当它的水平不足时,血钙就会降低,身体不得不从骨骼中“借”钙来维持血钙平衡,长此以往,骨密度就会下降,骨头变得脆弱,骨质疏松或骨折的风险就会上升。
晒太阳能让身体自己生产所需的维生素D,而不是完全依赖食物或补剂。这种“阳光维生素”能帮助肠道吸收钙质,维护骨骼和肌肉健康,同时还对免疫调节、心血管保护和情绪稳定发挥关键作用。
02 过度防晒不可取
过度防晒,通俗地说,就是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天天涂超高倍数防晒霜,仿佛一被阳光晒到就会爆炸,再晒一秒就会融化。比如说,即使在室内、阴天、清晨或傍晚,也始终涂抹高倍防晒霜,而且一次涂得比“一元硬币”还多;出门不管几点,头戴面罩、手套、全身防晒衣,连一丝皮肤都不露;刻意避开任何阳光,哪怕紫外线指数极低的时间段也不肯晒一秒。
这样做虽然能防晒,但也会让身体无法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久了可能出现骨质疏松、肌肉乏力、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如果你发现自己每周晒太阳不到2–3次、每次又少于10分钟,或者检查出体内维生素D偏低,那你可就得注意了。
图源:SDG1067125/壹图网
长期使用防晒产品对皮肤并不是什么好事。先不说防晒霜中的很多成分有过敏风险,光是长时间厚涂防晒霜就是一种隐患,因为你需要频繁用力清洁才能洗净,这样很容易带走皮脂和天然保湿成分,让皮肤变得干燥、紧绷;而且某些化学防晒成分(如苯酮类、阿伏苯宗)在高浓度或长时间使用下,可能刺激皮肤、引起微炎症,破坏角质层的脂质结构,增加角质层水分流失。因此,在非高UV时段少用或换成纯物理防晒,才能既防晒又不伤皮肤。
03 做好“防晒”与“补光”
要在“防晒“与“补光”之间找到平衡,我们可以遵循联合国WHO倡导的防晒ABC原则:
A代表Avoid(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10:00—15:00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B代表Block(遮挡):利用遮阳伞、宽檐帽、防晒衣和太阳镜等物理工具隔绝紫外线。
C代表Cream(防晒霜):根据出行场合选择不同倍数——日常通勤可用SPF15–30的轻薄配方,长时间户外则选SPF50+的高倍防晒,并且每两小时补涂一次。涂抹时,脸部约需一枚硬币大小量,并在护肤程序最后、彩妆之前完成,化学防晒需提前20分钟上脸;游泳或剧烈出汗后务必及时补涂,卸妆时最好使用卸妆油彻底清除残留。
图源:未来/图虫创意
不同场景下的防晒策略也需灵活调整:日常通勤如果有车窗挡着,可以选择中等防晒指数;公园散步或野餐时,应配合物理遮挡并用高倍数防晒霜;海滩、高原、雪地等高强度紫外线环境,则要升级到SPF50+的防水型防晒并尽量躲在阴影处。即使在室内,如果长时间靠窗或使用紫外灯源(比如美甲灯),也可以选择一些轻薄防晒产品做好基础保护。
总而言之,“防晒”与“补光“并不冲突,关键是找到平衡,尽量在10:00前或16:00后接触阳光照射,因为这时的太阳还比较温和,既能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又不至于晒伤,一般情况只需每次让身体接受10—20分钟阳光,每周晒个两三次即可。另外,不妨常看看天气预报app中的紫外线指数,及时调整防晒强度和晒太阳时长。
如果因工作或季节原因难以晒到足够阳光,可通过深海鱼、蛋黄、动物肝脏等食物,以及在医生建议下服用适量维生素D补剂来弥补。同时,结合日常运动(快走、慢跑、阻力训练),不仅能促进骨骼对钙的吸收,还能增强全身血液循环,进一步帮助维生素D在体内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样一来,就能既有效防晒,又保证身体得到必要的“阳光补给”。
04 特殊人群防晒指南
当然,对于特殊人群,防晒又有了新的要求。
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应尽量避免太阳直射,外出时用遮阳伞、婴儿车罩等物理遮挡;6个月以上可适度在清晨或傍晚让宝宝晒5–10分钟太阳,并选用仅含氧化锌或二氧化钛的纯物理防晒霜,同时配合UPF>50的防晒服、宽檐帽和防晒手套。
光敏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药物诱发的光敏性皮炎,则可在8:30前、17:00后短暂日晒,平时完全遮光,使用高浓度矿物物理防晒霜,并戴防紫外线面罩、太阳镜及防晒手套,对含光敏成分的食物也要谨慎,吃过之后就尽量不要再去晒太阳了。
而户外工作者因长期暴露在强紫外线下,建议先穿UPF>50的防晒服和防晒手套,再涂抹SPF50+、PA++++的防水防汗型防晒霜,并每两小时或出汗后及时补涂。
图源:Towfiqu Barbhuiya/图虫创意
另外,无论哪类人群,都应配合温和洁面和高效保湿修复,避免因频繁清洁或化学成分残留而损伤皮肤屏障,从而在科学防晒和合理日晒之间找到最佳平衡,与阳光和谐共处。
总而言之,真正的“理性防晒”并非彻底隔绝阳光,而是在科学的防晒措施下,确保身体获得足够的日光浴。通过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正确使用物理与化学防晒工具,并关注维生素D的多种来源,科学管理“防”与“晒”,才能为皮肤和骨骼都撑起一把真正的“健康保护伞”。
作者介绍
谭昊,皮肤科医生。
☞上期科普:夜市鱿鱼用福尔马林泡过?别慌,你每天吃的苹果里也有甲醛
来源:重庆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