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陪聊、提醒吃药,老人要的不只是“智能护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0:14 1

摘要:她一到家就抱起床上的洋娃娃,对着娃娃说“我对你的爱直到月亮,再回到你身边”,娃娃还能回她“奶奶,即使你在我身边,我也想念你”。

韩国首尔有位81岁的奶奶,每天回家都是一个人,柜子里摆着孙辈照片,床头堆着治关节疼的药。

她一到家就抱起床上的洋娃娃,对着娃娃说“我对你的爱直到月亮,再回到你身边”,娃娃还能回她“奶奶,即使你在我身边,我也想念你”。

你别以为这是科幻片里的情节,这是真事儿,那娃娃是韩国Hyodol公司做的,内置了GPT模型,能陪老人聊天,还能提醒吃药吃饭。

这娃娃能走进上千位韩国老人家里,甚至韩国政府都跟厂商合作发放,核心还是戳中了老人的痛点。

这娃娃不只是陪聊,身上还有传感器,能盯着老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有事儿就告诉社工或者家人。

你想啊,现在很多老人都是独居,子女不在身边,养老院的人手又不够,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就说过,长期做养老服务的人只占13.7%,老人连个说话的人都难找,这娃娃可不就成了“24小时伴儿”?

而且现在这赛道的市场规模也吓人,全球2024年都到281.9亿美元了,预计2030年能涨到1407.5亿美元。

中国这边更不用说,国泰君安算过,光给老人用的陪伴机器人,潜在诉求就有4200亿元。

本来想觉得这只是个小需求,后来发现根本不是,国家统计局说2035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能破4亿,这么多人的孤独,可不是靠几句电话就能解决的。

不过说真的,这娃娃能起来,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现在城镇化太快,子女跟父母分开住太常见了,有调查说全国独居老人占14.2%,孩子想关心也鞭长莫及。

老人白天还好,晚上守着空房子,连个搭话的都没有,这时候有个能回应的娃娃,多少能解点闷。

但到了中国这边,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

你去购物APP搜“老人陪伴机器人”,出来的大多是能防跌倒、能一键呼救的,要不就是能播个新闻、查个天气的,跟个带语音的平板似的。

这些东西解决的是“老人别出事”,不是“老人别孤独”。

本来想找个能跟老人唠唠家常、能接得住老人絮叨的机器,结果翻遍了也没合适的。

有网友就说,想给说云南方言的奶奶找个AI伴儿,能实时聊聊天的,结果市场上根本没有。

你想啊,老人说话有时候带方言,还喜欢慢慢说、反复说,现在的AI要么听不懂,要么没耐心等,聊两句就答非所问,老人能喜欢用吗?

而且老人对情感的需求真不比安全少,2024年有个报告说,中老年人占微短剧观众的一半,花钱还比年轻人积极,这说明他们多需要找点乐子啊。

更让人揪心的是,北京大学之前做过调查,42%的老年女性、29%的老年男性都有抑郁风险,世界卫生组织也说,四分之一的老人会因为没人陪而感到孤独。

这么大的需求在这儿,可市面上的产品就是跟不上,你说急人不急人?

就算有厂商想做适合老人的AI伴儿,也没那么容易。

首先就是技术上的坎儿,老人的需求比想象中复杂。

复旦大学有个团队调研过,老人刚开始用AI还觉得新鲜,可两三周后就不用了,为啥?因为AI没耐心听老人絮叨,还总答非所问。

而且老人说话常带方言,心里还会想“自己没用了”“怕生病”这些事儿,现在的AI根本接不住这些情绪,毕竟行业里专门针对老人的语料太少了。

商业上也有顾虑,有个做AI玩具的公司叫跃然创新,他们的产品在儿童市场卖得不错,可提到做老人市场就很谨慎。

他们说,kids对AI出错不介意,老人不一样,AI要是答得蠢,老人就再也不用了,这就需要更多技术投入,成本太高。

还有个叫FoloToy的公司,虽然跟养老院合作过公益项目,可创始人也说,团队小,两三年内没法专门做老人的产品线,精力跟不上。

更麻烦的是伦理和法律问题,韩国那个Hyodol娃娃就出过事儿,有老人听娃娃说“想听溪水声”,就冒险去溪边,厂商赶紧删了那句话。

要是AI给错了健康建议,老人出了事儿,责任算谁的?而且AI要收集老人的健康数据、生活习惯,这些隐私要是泄露了,怎么办?还有老人对娃娃产生依赖,维修的时候冲到公司要娃娃,甚至说死后要合葬,这会不会让老人更不想跟真人打交道?

现在也有好消息,比如萌友智能做的AI宠物拿了几千万融资,玄源科技也在做有“生命感”的机器人,只是这些技术还没专门针对老人。

但说到底,AI再智能也代替不了真人的温度,它能当老人的“临时伴儿”,却填不满老人心里对家人、对真实陪伴的渴望。

未来要是能让AI更懂老人,再加上家人多关心、社会多投入,或许亿万老人的孤独,才能真的被好好安放。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