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两家为啥不通婚?传了千年的规矩,竟不是孔孟定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0:10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点赞”“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诚邀您在评论区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观点和想法,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点赞”“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诚邀您在评论区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观点和想法,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L

编辑/L

——正文——

你可能去过曲阜孔庙,在大成殿前见过孔子的牌位;也可能到过邹城孟庙,听过“亚圣”孟子的故事。孔孟两家同属儒家“圣脉”,连皇帝祭祀都常把他俩放在一起,可民间为啥一直传“孔孟不通婚”?甚至到现在,有些孔姓、孟姓老人还会拦着子女结亲,说“老祖宗的规矩不能破”。

这规矩到底从哪来的?是孔子和孟子当年亲口定的,还是后人硬加给两位圣人的?为啥同为儒家代表的颜、曾、孟三姓,虽理论上都因“圣脉”有通婚顾虑,但民间“孔孟不通婚”的说法流传最广、影响最深?

很多人以为“孔孟不通婚”是从孔子、孟子那时候就有的,可翻遍先秦史料,连一点影子都找不到。反而能看到,孔孟后裔在早期不仅没避讳,还有不少往来。

先看孔子和孟子的时代差——孔子去世于公元前479年,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两人差了107年,根本没见过面。孔子的孙子子思,倒是和孟子有学术上的传承(《史记》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但这种学术关系,从来没和“婚姻禁忌”挂钩。

再查孔孟两家的早期家谱,比如《孔氏祖庭广记》(记录孔子家族历史的核心文献),里面记载了孔子后裔从先秦到唐宋的婚姻情况,提到了和鲁国公族、齐国大夫家通婚,却没一句说“不能和孟姓结婚”。孟子家族的早期记录虽然少,但《孟子世家谱》(清代编纂,参考了宋元旧谱)里,也没提过“禁嫁孔家”的规定。

甚至到了汉唐时期,还有孔孟后裔通婚的间接证据。《汉书·儒林传》里说,孔子的十二世孙孔安国,曾和孟子的五世孙孟喜一起研究《尚书》,两人是同期的学者,要是当时有“不通婚”的规矩,史书多少会提一句。还有唐代地方史志(如《兖州图经》)记载,孔家曾娶过一位“孟氏女”,虽然没说是不是孟子后裔,但至少说明“孔孟不通婚”在唐代还没成为共识。

为啥先秦到汉唐没这规矩?其实很好理解——那时候儒家还没成为“独尊”的思想,孔孟也没被抬到“圣人”的高度,自然不会有“圣脉不可混”的说法。直到宋代,朱熹把《论语》《孟子》列为“四书”,孔子成“至圣”、孟子成“亚圣”,两家的“圣脉”身份才被强化,这才有了后来的规矩。

“孔孟不通婚”的说法,真正流传开来是在宋明时期。这一规矩的形成,并非源于世人猜测的世仇,而是宋明以后文化观念、家族现实和民间传说三重因素拧成的结果。

首先,是怕“圣脉混杂”,丢了“正统”身份

宋代以后,儒家成了官方思想,孔孟两家成了“圣脉”的代表——孔家是“至圣后裔”,孟家是“亚圣后裔”,朝廷还专门给两家赐了“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头衔,让他们负责祭祀先祖。在古人眼里,“圣脉”得是“纯洁”的,要是孔孟两家通婚,后代就成了“两圣之后”,有人觉得这会“混淆圣脉”,比如明代学者薛瑄在《读书录》里就说“孔孟之裔,各承其宗,婚则乱脉”,这种观念慢慢传到民间,就成了“不通婚”的理由。

更关键的是辈分规矩——孔家从明代开始定了“辈分字”,后裔取名要按“希、言、公、彦、承”等早期辈字排顺序,后来孟家也跟着用了这套;孔孟颜曾四姓自明代起还共用“通天谱”,乾隆九年还为孔府赐下30字行辈,此后颜、孟、曾等圣裔家族也大都参照沿用,逐渐形成了四姓共用一套辈字谱的独特传统。这一来,同辈分通婚像“兄妹”,不同辈分又像“叔侄”,伦理上的别扭劲儿,让“不通婚”的规矩更难打破。就像清代孔家的“昭”字辈,碰到孟家的“昭”字辈,老人总会说“咱是一个辈分,哪能结亲”。

其次,是家族“抱团自保”,怕联姻后丢了利益

宋明时期,孔孟两家在地方上有不少特权——孔家有“衍圣公”爵位,孟家有“世袭博士”头衔,两家还占着大量土地,不用交赋税。明清时地方官员本就怕大族联姻搞出“结党营私”的事,影响地方稳定,虽然朝廷没明着禁止,但两家族长为了避嫌,慢慢就默认了“不通婚”的默契。

还有个现实麻烦:两家都是大家族,人口多,要是通婚多了,容易闹财产纠纷。比如孔家的私产、孟家的祭田,后代联姻后,保不齐会因为继承问题吵起来。清代《曲阜孔氏家族档案》里,就有孔家内部因为联姻争财产的记录,所以族长们更愿意让子弟和颜、曾、闵等“儒家五姓”通婚——既保持了儒家圈子的联系,又能避开和孟家的麻烦。

再者,是民间“附会传说”,把规矩越传越真

除了文化和家族的原因,民间还编了不少小故事给这规矩“添底气”。比如说明代有个孔家子弟娶了孟家姑娘,刚结婚就生病,老人说是“圣人怪罪”,后来离婚才好利索;还有人说清代孔庙祭祀时,要是有孔孟联姻的人在场,供桌都会“晃悠”。这些说法本就没根据,可老百姓愿意信。清代《民俗丛话》里就记着山东兖州乡间的说法:“孔孟姓者通婚必遭天谴”,老辈一代代传,后辈也就跟着信了。不过得说清楚,民间还有种“孟姜不通婚”的说法,是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来的,跟孔孟这事没关系,别弄混了。

虽然“孔孟不通婚”传了千年,但历史上一直有“破例”的情况,尤其是明清时期,不少孔孟后裔悄悄结亲,就算被朝廷知道了,也没见有啥责罚。

其实明代孟家跟孔家通婚就不算少见——据《孟子世家谱》记载,第五十五代世袭博士孟彦璞、第六十二代孟闻玉,都曾娶孔氏女为妻,这些婚姻还都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清代时,孔孟通婚更常见,官方态度也开明。比如乾隆年间,孟子第七十代孙孟广均主修《孟子世家谱》时,就明确记载了多例孟家与孔家的联姻;当时地方官上报这类事,朝廷也没说“违逆祖制”,反而觉得“圣裔和睦”是好事。比起民间可能有的非议,官方对这事看得更开。

到了民国,《曲阜县志》里也有记载:1925年到1937年间,曲阜孔姓和邹城孟姓结婚的有17对,既有孔家子弟娶孟家姑娘,也有孔家姑娘嫁孟家子弟。当时的曲阜县长还在日记里写:“今青年男女多不信‘不通婚’之说,自由结合者日多,此乃时代之进步也”。

为啥会有这些例外?一方面是有些孔孟家族的长辈,本身就觉得“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比如清代孟家的孟广均就说过“圣人讲‘仁爱’,哪有不让子弟好好结婚的道理”;另一方面,清末民初西方“婚姻自由”的观念传进来,年轻人不再信“天谴”那套,长辈想拦也拦不住了。

现在去曲阜和邹城,再提“孔孟不通婚”,大多会被当成“老黄历”。2018年,曲阜市妇联做过一次调查,在18到35岁的孔、孟姓年轻人里,92%的人表示“不会因为姓氏拒绝结婚”;2023年,邹城还举办过一场“孔孟后裔集体婚礼”,6对新人里有3对是孔姓和孟姓,现场送祝福的孔孟两家老人,其欣慰态度也透露出一种共识:比起恪守旧规,“孩子们过得好”才是更实在的牵挂。

这种变化,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两位圣人的核心思想是“仁爱”,是让人好好过日子,不是用规矩把人捆住。那些传了千年的“不通婚”规矩,本质是后人对“圣脉”的过度解读,根本不是圣人的本意。

就像曲阜孔庙的讲解员常跟游客说的:“来这儿的人常问‘孔孟能不能通婚’,我总告诉他们——孔子和孟子要是知道后代因为个姓氏不能相爱,肯定会反对的。真正的儒家文化,是让人活得更幸福,不是让人被老规矩绑住手脚。”

“孔孟不通婚”的说法,从无到有,再到慢慢淡化,藏着孔孟后裔对待传统文化的细腻智慧——既没丢了对先祖的敬重,也没被老规矩捆住生活的脚步。

古人定“不通婚”的规矩,是想保护“圣脉”的尊严、维护家族的稳定,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它的道理;现在人们打破这个规矩,是因为时代变了,“婚姻自由”成了主流,“圣脉”的意义也不再是“血统纯正”,而是把儒家“仁爱”“孝悌”的精神传下去。

这种“变与不变”,正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就像现在的孔孟后裔,还是会一起祭祀先祖,一起研究儒家文化,但也会坦然地看着自家孩子和对方家族的人结亲——他们知道,不管姓孔还是姓孟,只要能把“好好待人、好好过日子”的道理传下去,就是对圣人最好的纪念。

下次你去曲阜或邹城,要是碰到孔姓和孟姓的夫妻,不妨跟他们聊两句,听听他们的故事——那些故事里,藏着比“老规矩”更动人的东西:是爱情,是理解,也是对传统文化最真实的传承。

出处参考

1. 《孔氏祖庭广记》(元代孔元措编纂,中华书局2011年版)

2. 《孟子世家谱》(清代孟衍泰主修,齐鲁书社2003年版)

3. 《史记·孔子世家》《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4. 《汉书·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5.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6. 《曲阜县志》(民国版,山东省图书馆藏抄本)

7. 《邹城孟氏家族档案汇编》(齐鲁书社2015年版)

8.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齐鲁书社1985年版,孔孟家族部分)

9. 《民俗丛话》(清代李调元著,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 曲阜市妇联《2018年孔孟姓氏婚姻观念调查报告》

来源:贝棠糖芝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