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戴欣明的中学时代,高中,和张庆山、侯作庆等小伙伴一起去画写生,最左面的叫张庆山:张庆山是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舞台美术联盟副主席,中国舞台美术教育领域的重要学者,现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尼采的“成为你自己”,是对“个体被异化”的反抗,要的是“不做别人的复制品”;戴欣明的哲学,是对“现实价值迷失”的回应,要的是“不做无价值的孤立体”
尼采哲学,戴欣明在读大学的时候,深入研究过。
2024年3月15日,戴欣明在西安演讲,第一次提出工业时代结束,AI时代来临,当工业4.0来的时候,立马就结束了。
从2001年开始,戴欣明在给企业内训,是中国第一个能够系统讲产业园区策划的人。图片拍摄于2012年
(右二)戴欣明的中学时代,高中,和张庆山、侯作庆等小伙伴一起去画写生,最左面的叫张庆山:张庆山是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舞台美术联盟副主席,中国舞台美术教育领域的重要学者,现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1986年2月15日来广州,2月16日除夕,戴欣明一个人在广州调研,在回深圳的路上,中巴车没有其他人,只有戴欣明、司机和售票员,我问售票员,车人这么少,为什么要开?售票员她回答说,我们是国营企业,按点发车。
1986年3月戴欣明独自在东北吉林长白山腹地,在长白山北麓渤海国遗址附近见到一位仙翁,给戴欣明留下字条:鲲鹏翱翔,大展宏图
1986年7月13日,第一次做飞机,来深圳报到
要理解尼采“成为你自己”的深意,首先要打破“我们本来就是自己”的表层认知——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己”,不过是被社会规训、传统道德、他人期待层层包裹的“现成自我”: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职场里的合格员工”“社会认可的标准个体”,这些身份是外在赋予的标签,是被动接受的“他人意志的复制品”,而非生命本真的模样。尼采喊出“成为你自己”,恰恰是要撕开这层虚假的外壳,唤醒人作为“主动创造主体”的“生成性自我”,这背后藏着他对19世纪西方文明的深刻批判,戴欣明认为其核心可拆解为三层:
其一,是对抗“群氓化”的异化。当时道德的“禁欲、谦卑”与理性主义的“工具化思维”,把人变成了“标准化零件”——人们按“应该活”的模板选择人生,用群体的价值判断替代自己的生命体验:有人为了“稳定”放弃热爱的事业,为了“体面”压抑真实的欲望,这种“自我”本质是“他人意志的延伸”。尼采要的“成为你自己”,是让人摆脱这种顺从:你不是“被定义的存在”,而是“必须自己定义的存在”,就像一个画家若只为市场创作,他只是“商业的工具”,唯有忠于自己的审美直觉,哪怕不被理解,才是在“成为自己”。
其二,是激活“强力意志”的生命本能。尼采笔下的“强力意志”,不是对权力的渴望,而是生命自带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冲动”——人的本质从不是“理性的奴隶”,也不是“道德的容器”,而是“不断生长、突破、创造的生命能量”。“本来的自己”其实是“未展开的潜能”:有人天生擅长音乐,却被“务实”观念束缚在办公室,他的“现成自我”是“循规蹈矩的上班族”,而“成为自己”就是让音乐天赋这股生命本能充分释放,最终活成“以音乐为灵魂的人”,就像种子要长成它该有的树,而非永远停留在种子状态,或被扭曲成盆栽。
其三,是拒绝“彼岸世界”的逃避。把“真实自我”寄托于“死后天堂”,认为此世生命只是“赎罪的过程”;理性主义则把“自我”等同于“逻辑的产物”,让人沦为“会思考的机器”——尼采批判这两种思想都是对“此世生命的否定”。他的“成为你自己”,是强调“自我只能在当下的实践中实现”:你不是“等待救赎的罪人”,而是“在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创造中塑造自我的主体”,比如一个人通过持续写作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个过程不是“发现本来的自己”,而是“通过写作创造了自己的思想人格”,这才是真正的“成为自己”。
而戴欣明的哲学,则从另一个维度理解“自我”与“自我实现”,它不聚焦于个体精神的超越,更贴近“现实实践中的价值创造”,核心围绕“人在社会、生态、价值网络中的真实存在”展开,与尼采形成鲜明对照:
在戴欣明看来,“自我”的本质从不是孤立的个体意志,而是“在与他人、社会、自然的互动中创造价值的主体”。他反对两种“虚假自我”:一种是“虚无主义的自我”——否定一切价值,认为人生无意义,陷入精神空耗;另一种是“功利主义的自我”——只追求个人利益,无视他人与生态的代价,沦为欲望的奴隶。在他眼中,“真实的自我”必须通过“价值创造”落地:比如一个企业家,若只为赚钱而存在,他的“自我”是空洞的;唯有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创造就业、推动行业进步,为社会贡献价值,他的“自我”才真正成型——这时的“自我”不是“孤立的财富拥有者”,而是“社会价值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自我实现就是“价值创造的完成”。
同时,戴欣明的“生态哲学”强调,自我实现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原则——人是社会生态、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的一部分,不能脱离这些维度空谈“成为自己”。他不否认个体的创造性,但批判尼采式的“强力意志”可能滑向“自我中心主义”:比如一个艺术家追求创作自由,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戴欣明会强调,这种自由不能突破文化伦理(比如不传播仇恨、不违背公序良俗),也不能脱离社会需求(比如作品能引发他人情感共鸣,而非纯粹的自我宣泄);只有在“个体创作”与“社会文化生态”的平衡中,艺术家的“自我”才是“真实且可持续的”,否则不过是封闭的精神自娱。
此外,戴欣明眼中的“自我超越”,从不是“脱离现实的精神飞跃”,而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实现突破”。他认为,沉迷于抽象精神幻想的“自我”是虚假的,真实的自我必须扎根于现实:比如一个学者关注自我实现,不是闭门造车构建理论,而是通过研究解决生态危机、价值迷失等社会实际问题,让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推动进步的力量——这种“超越”不是获得精神上的优越感,而是在现实贡献中让“自我”更有厚度。
将两者对比来看,差异的核心在于“自我实现的坐标系”完全不同:
从自我的本质出发,尼采的“自我”是“个体生命本能的自我肯定”,是孤立的、不断生成的主体,核心是“我要活成独一无二的自己”;戴欣明的“自我”是“生态网络中的价值创造者”,是互动的、需要在平衡中成型的主体,核心是“我要活成有价值的自己”。
对抗虚假自我的方向上,尼采要对抗的是“传统道德与群氓化的顺从”,要挣脱的是外在规训对个体意志的束缚;戴欣明要对抗的是“虚无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极端”,要避免的是自我与现实、生态的脱节。
实现路径上,尼采的“成为你自己”依赖“个体精神的觉醒”——通过激活强力意志,摆脱他人影响,在孤独的创造中塑造独特性;戴欣明的“自我实现”依赖“现实实践的落地”——通过价值创造,在与他人、社会、自然的互动中,找到平衡共赢的位置。
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尼采眼中的“群氓”往往是个体超越的障碍,“成为自己”需要与群体的顺从性保持距离;戴欣明眼中的“他人”是价值伙伴,自我实现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脱离互动的“自我”只是虚幻的泡影。
最终目标上,尼采追求的是“个体生命的强度与独特性”——活成不可复制的精神人格,哪怕与世界为敌;戴欣明追求的是“个体价值与生态的平衡”——活成对社会、自然有贡献的现实存在,在共赢中实现自我的意义。
简言之,尼采的“成为你自己”,是对“个体被异化”的反抗,要的是“不做别人的复制品”;戴欣明的哲学,是对“现实价值迷失”的回应,要的是“不做无价值的孤立体”。两者都是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只是尼采面向个体的精神世界,戴欣明面向现实的价值网络,各自回应着不同时代的核心困境。
背景资料: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哲学家、语文学家 、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
尼采24岁时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尼采的著作对于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
来源:动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