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平广记_175_卷三十二·神仙三十二_6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04:06 1

摘要:元载(协助唐代宗铲除李辅国和鱼朝恩两个权宦,深得皇帝宠信。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二十八日,有人举报元载和王缙在夜晚设醮,图谋不轨,元载服罪,于同日被赐自尽。在被赐死前,他对来赐死他的官员说:“愿得快死!”那名官员说:“相公须受少污辱,勿怪!”然后把脏袜子塞

元载(协助唐代宗铲除李辅国和鱼朝恩两个权宦,深得皇帝宠信。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二十八日,有人举报元载和王缙在夜晚设醮,图谋不轨,元载服罪,于同日被赐自尽。在被赐死前,他对来赐死他的官员说:“愿得快死!”那名官员说:“相公须受少污辱,勿怪!”然后把脏袜子塞进元载的嘴里,随后杀了他。 唐代宗将元载的妻子王氏以及儿子元伯和、元仲武、元季能全部赐死,并处死董秀、卓英倩等四人。此外,杨炎、王昂、韩洄、包佶、韩会等数十党徒全部贬谪地方。元载的家产也被抄没,仅胡椒便被抄出八百石。同年五月,唐代宗下令挖开元载父祖坟墓,劈棺弃尸,拆毁他在大宁里、安仁里以及东都洛阳的府第,焚毁私庙神主,又将在他家中抄出的五百两钟乳分赐中书门下省官。 兴元元年(784年),唐德宗因元载此前曾帮助自己成为太子,追复元载官职,并同意改葬元载,赐谥号为荒,后改为成纵。)伏诛,拜刑部尚书。代宗崩,为礼仪使。又以高祖已下七圣,谥号繁多(指唐代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七帝,谥号叠加最长达九字(如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议请取初谥为定,为宰相杨炎所忌,不行。改太子少傅,潜夺其权。又改太子太师。

代宗驾崩后,颜真卿担任礼仪使。他又因高祖以下七位皇帝的谥号过于繁复,上奏建议采用初谥为准,遭宰相杨炎忌恨,建议未被采纳。被改任太子少傅,实为暗中削夺实权。后又改任太子太师。

大历十二年(777年),专权多年的宰相元载获罪被杀。朝政由新任宰相杨绾[wǎn]和常衮[gǔn]主持,他们致力于革除元载弊政,举荐贤能。颜真卿作为被元载长期打压的正直之臣,得到杨绾、常衮的举荐,被召入朝中,先后担任刑部尚书(主管全国司法刑狱。)、吏部尚书(主管官员选拔考核,为六部尚书之首,号称“天官”。)。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李豫驾崩,德宗李适即位。颜真卿被任命为礼仪使,负责操办代宗的丧葬及新帝登基的一系列重大典礼。颜真卿发现前几朝皇帝(如玄宗、肃宗、代宗)的谥号经过多次追加,变得冗长繁复。他上奏建议予以简化,采用最初定的谥号。这符合儒家“正名”和“节用”的思想,是一项合理化改革。然而,他的意见遭到另一大臣袁傪[cān](美好)的排斥和压制,奏章往往无法送到皇帝面前。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后,典章制度本身已不健全,尽管颜真卿学识渊博,但他的很多合理建议都被权臣阻挠,难以施行。

因刚直不阿,得罪了宰相杨炎。杨炎将其改任为太子少师。这是一个荣誉很高但无实权的闲职,目的是剥夺他的实际权力。不过,他仍兼任着礼仪使。

到卢杞担任宰相后,情况更加恶化。卢杞心胸狭窄,对颜真卿的刚正极为厌恶,将他改任为太子太师(比太子少师地位更高,但同样毫无实权)。彻底罢免了他礼仪使的职务,完全将他架空。

卢杞还多次派人打听哪个藩镇(方镇)职位空缺,处心积虑地想将颜真卿排挤出京城,远离政治中心。

面对卢杞的步步紧逼,颜真卿做出了一个极为悲壮且直接的举动。他主动去见卢杞,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你的先父卢奕御史中丞(卢杞的父亲)的首级被送到平原郡时,脸上满是血迹,我不忍心用布擦拭,是亲自用舌头舔干净的。如今你难道就容不下我吗?”(如前文所述:卢奕是安史之乱中在洛阳殉国的忠臣,其头颅被叛军送到平原郡恐吓颜真卿,颜真卿厚葬了他)。

颜真卿重提这段惨烈的往事,是在用道义和恩情来质问和感化卢杞,希望他看在当年自己对其父的尊崇之情上,能有所收敛。卢杞听后,表面上惊惶地下拜道歉,但内心却感到极大的羞辱和愤怒(“心益愤”)。这番话非但没有化解矛盾,反而让卢杞觉得颜真卿是在用道德碾压他,从而更加坚定了要除掉颜真卿的决心。

时李希烈陷汝州,宰相卢杞[qǐ](《旧唐书·卢杞传》记载,卢杞“貌陋而色如蓝,人皆鬼视之”。此人不但貌丑如鬼,颜值全无,心术也相当险恶。卢杞还是小官时,甘于粗衣粝食,名声不错,大家都以为他是个清廉的好官。卢杞心思特别敏感,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身体缺陷的态度。有一次,尚父郭子仪有病,朝中官员纷纷前去探望。郭子仪喜好女乐,姬妾侍女排列于侧,当官员们来时,并不屏退,大方相见。卢杞前来探访时,郭子仪听到通报就马上下令姬妾侍女一概退下,独自靠于几案招待卢杞。卢杞走后,家人问郭子仪,为什么唯独对卢杞如此特殊对待?郭子仪回答说:“卢杞形象丑陋怪异,心地敏感险恶。左右姬妾侍女见了他那副模样,必然窃笑,卢杞会引为奇耻大辱,记恨在心。若是卢杞他日得志掌权,一报当年为女子耻笑之辱,即吾族无类矣”。那,郭氏就要灭族了!”),素忌其刚正,将中害之(卢杞明知李希烈已决定称帝(国号"楚"),仍派七十六岁老臣前往险地)。奏以真卿重德,四方所瞻。使往谕希烈,可不血刃而平大寇矣。上从之(德宗心态:急于平定叛乱,心存侥幸心理,体现昏聩一面)。事行,朝野失色。李勉(717~788年,唐朝宰相)闻之,以为失一国老,贻朝廷羞,密表请留。又遣人逆之于路,不及。

当时李希烈叛军攻陷汝州,宰相卢杞一向忌惮颜真卿的刚正不阿,企图趁机陷害。便上奏德宗:"颜真卿德高望重,为天下所敬仰。若派他前往招抚李希烈,可不费一兵一卒平定叛军。"德宗采纳此议。消息传出,朝野上下为之震惊。李勉得知后,认为这是丧失国家元老,将令朝廷蒙羞,秘密上表请求收回成命,并派人沿途阻拦,但未能追上。

公元782年,唐德宗任命李希烈为淄青节度使,本来是想让他率军前去讨伐割据淄青的李纳。没想到,李希烈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委派使者与河北三镇的朱滔和田悦串联,朱滔等人自相称王,并表示愿尊李希烈为帝。这番操作,正合李希烈的心意,于是他便自号建兴王,与朱滔、李纳、王武俊、田悦等人在各自的藩镇称王。

建中四年(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攻陷了汝州(今河南汝州),逼近东都洛阳,局势十分危急。宰相卢杞一直想除掉颜真卿,他趁机向唐德宗李适提出了一个极其阴险的建议:派遣德高望重的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的旨意,对其“晓以大义”,进行招抚。

卢杞的这个计策是历史上最经典的“借刀杀人”案例之一。他利用皇帝的权威和国家的危机,将一个政治异己送上死路,手段极其毒辣。派七十五岁的老臣去招抚凶残的叛将,其荒谬性不言而喻。唐德宗昏聩,没有看穿卢杞借刀杀人的阴谋,竟然批准了这个建议。此命一下,整个朝廷的官员都为之大惊失色。所有人都明白,这无异于羊入虎口。另一位宰相李勉深知此去必死无疑,他秘密上奏德宗,极力劝阻。他认为这是 “失一国老,贻朝廷羞”——朝廷如果用一位元老的性命去冒险,一旦被害,将是整个国家的耻辱,会让天下人寒心。他坚决要求留下颜真卿。

地方官河南尹郑叔则(其辖区正面临战火)也当面劝阻颜真卿,希望他不要前往。面对所有人的劝阻和显而易见的死亡陷阱,颜真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平静而坚定地回答了五个字:“圣旨能逃避吗?”(“君命可避乎?”),他选择接受命令,是因为在他心中,君王的命令(即使是被蒙蔽后发出的)和国家的召唤,高于个人的生死安危。他是在用生命践行儒家的“忠”与“义”。

既见希烈,方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雪刃争前欲杀之。丛绕诟骂,神色不动。希烈以身蔽之,乃就馆舍。希烈因宴其党,召真卿坐观之。使倡优讟[dú](1.怨恨 2.诽谤 3.憎恶。)朝政以为戏。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小辈如此。”遂起。

颜真卿见到李希烈后,刚宣读诏书,李希烈的千余养子就拔刀蜂拥而上欲加杀害。众人围拢辱骂,真卿面不改色。李希烈以身遮挡,才将其护送至馆驿安置。后李希烈宴请同党,召真卿在座观宴,故意让优伶表演侮辱朝廷的戏码。真卿怒斥:"相公身为臣子,怎能纵容小人如此猖狂!"当即拂袖而起。

颜真卿到达后,李希烈想给他一个下马威,企图在心理上压垮他,让他屈服。他安排了一场极具威胁性的“见面礼”:李希烈让自己的部将和养子一千多人,手持明晃晃的刀剑,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厅堂内外,营造出极其恐怖的气氛。当颜真卿刚开始宣读皇帝的诏书,这些武士就一拥而上,将他团团围住,肆无忌惮地谩骂、威胁。然而,面对这骇人的阵势,颜真卿脸不变色,脚不移步,毫无惧色(“神色不动”)。颜真卿的镇定自若和凛然正气,反而震慑住了李希烈。李希烈见恐吓无效,只好自己站出来,用身体护住颜真卿(假意保护),命令众将退下。第一回合的较量,颜真卿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

李希烈见硬的不行,便试图软硬兼施,逼迫颜真卿就范。李希烈逼迫颜真卿给自己(李希烈)向朝廷写信,内容是要为李希烈“洗刷罪行”(实则是让颜真卿以元老身份承认李希烈叛乱的合理性)。这触及了原则底线,颜真卿严词拒绝。

一计不成,李希烈又生一计。他假冒颜真卿的名义和笔迹,伪造信件,派颜真卿的侄子颜岘和几个随从送到朝廷,继续为他自己求情。唐德宗李适(可能识破或有疑虑)没有答复。

在被囚禁期间,颜真卿每次有机会给家中的儿子们写信,内容都极其简单而深刻,只嘱咐两件事:1. 严谨地敬奉祖宗(恪守孝道和家规);2. 好好地抚养家族中的孤儿(承担家族责任)。家书中“从未有其他的话”:这意味着他的家书中: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一丝恐惧。没有半点向敌人妥协、请求家人营救的暗示。更没有对朝廷和皇帝的丝毫不满。

李希烈派部将李元平(一个已投降叛军的唐朝官员)前来劝降颜真卿。颜真卿不等他开口,就当头棒喝,厉声斥责道:“你身受国家的任命做官,不能报答国恩,现在我不想动刀杀你(嫌你脏了我的手),你竟然还敢来诱骗我吗?”这番话义正词严,充满了道德上的绝对优势,瞬间将李元平钉在了“叛徒”的耻辱柱上,使其无地自容,劝降计划彻底失败。

李希烈又生一计。他大设宴会,邀请所有同党,并特意叫来颜真卿。席间,他指使优伶(戏子)表演节目,借唱戏的内容来攻击和侮辱唐朝朝廷。颜真卿感到莫大的羞辱,勃然大怒,厉声说道:“您身为皇帝的臣子,怎么能做出指使优伶侮辱朝廷这种事!”(“公,人臣,奈何为此!”)说罢,他立刻起身,一甩衣袖(“拂衣”),毅然离席而去。颜真卿的愤怒和离场,反而让精心策划这场闹剧的李希烈感到羞愧难当(“希烈大惭”)。在道德层面,颜真卿再次完胜。

当时,其他主要藩镇叛将(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的使者都在座。他们见劝降不成,便改用“利诱”,七嘴八舌地对李希烈说:“早就听说颜太师德高望重。您(李希烈)要称帝,现在太师来了,正是天赐的宰相人选,没有人比太师更合适了!”这是试图用“开国宰相”的高位来诱惑颜真卿。

面对这最直白的诱惑和最严峻的威胁,颜真卿做出了他一生中最为荡气回肠的回答。他厉声喝道:“你们听说过颜常山(颜杲卿)吗?那是我的兄长!,安禄山反叛时,他第一个举起义旗讨贼,后来被俘,至死都在痛骂叛贼,绝不屈服!我今年快八十岁了,官至太师,我誓死保全我的名节,怎么会接受你们的胁迫利诱!”这番雷霆之语,以家族英烈的鲜血和自己赴死的决心作为回应,瞬间击碎了所有叛臣的幻想。在场所有人(“诸贼”)都大惊失色(“面尽失色”),他们终于明白,任何手段都无法动摇这位老人。

希烈使人问仪制于真卿。答曰:“老夫耄[mào]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jìn]礼耳。”其后,希烈使积薪庭中,以油沃[wò](浇)之。令人谓曰:“不能屈节,当须自烧。”真卿投身赴火。其逆党救之。真卿乃自作遗表、墓志、祭文,示以必死。贼党使缢之,兴元元年(784年)八月三日也。年七十七。

李希烈派人向颜真卿询问登基典礼仪制。真卿答道:"老夫年事已高,虽曾执掌国家礼制,但只记得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后来,李希烈命人在庭院中堆积木柴,浇满油料,派人传话:"若不肯屈服,就请自焚。"颜真卿毫不犹豫投身赴火,被叛党急忙救下。于是真卿亲自撰写遗表、墓志和祭文,表明必死之志。兴元元年八月三日,被叛党缢杀,享年七十七岁。

李希烈将颜真卿正式逮捕,派重兵看守。他在院中挖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大坑,放出风声说要活埋颜真卿,企图用这种心理战术摧垮他的意志。颜真卿听闻后,主动要求见李希烈,对他轻蔑地说:“人的生死是上天注定的,何必玩这些鬼蜮伎俩!”(“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他将对方的残忍手段斥为“鬼把戏”,其淡然与蔑视,反而让施暴者显得可笑。

李希烈的军队击败了朝廷派来讨伐的荆南节度使张伯仪。为了打击颜真卿,李希烈故意将张伯仪被夺走的节度使旌节(象征朝廷授权和军权)以及从被俘士兵身上割下的左耳,拿去给颜真卿看。看到象征国家权威的旌节被践踏、为国征战的将士受残害,颜真卿悲愤至极,痛哭倒地,一度昏死过去,良久才苏醒。

从此以后,他不再与任何人说话。这沉默是极致的悲痛,也是最高形式的抗议——他与这个迫害忠良、残害士卒的叛贼集团,已无话可说。

颜真卿的威望之高,甚至感化了部分叛军。李希烈的部将周曾、康秀林等人密谋,计划偷袭杀死李希烈,并推举颜真卿为元帅,归顺朝廷。可惜计划泄露,周曾等人被杀。此事让李希烈深感颜真卿的巨大威胁,于是将他押送到更严密的监禁地——蔡州(今河南汝南)的龙兴寺。

至此,颜真卿深知自己绝无生还可能,于是从容安排后事:他亲自写好了给唐德宗的遗书(遗表)、自己的墓志铭和祭文。这表明他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冷静地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他指着房间的西墙下说:“这里就是安放我尸身的地方。” 平静地预见了自己的死亡之地。

当李希烈迫不及待地准备称帝,派使者来向颜真卿询问登基称帝的礼仪时,颜真卿给出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经典的嘲讽与反击。他回答说:“老夫年近八十,曾经掌管国家的礼仪,我所记得的,只有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言外之意:我只知道臣子拜见皇帝的礼,不知道皇帝该怎么当。你想让我教你如何僭越篡位?休想!

元代史学家胡三省盛赞此语:“辞不迫切而义甚严正。”——意思是,言辞听起来并不激烈尖锐,但其中所包含的道义却无比严肃正大。这是一种基于绝对道德自信的、居高临下的蔑视。

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颜真卿在精神上对李希烈集团保持着绝对的、碾压式的优势。无论是活埋的威胁还是称帝的诱惑,都无法让他有丝毫动摇。他为被践踏的旌节和士卒而痛哭,表明他的忠诚并非愚忠于皇帝一人,而是忠于这个国家、忠于代表国家的象征、忠于为国效力的军民。这份忠诚博大而深沉。自己为自己书写墓志和祭文,是指定停灵之处,是一种对死亡的彻底征服。他将叛贼赋予他的死亡,变成了自己主动完成的、富有仪式感的最终作品。关于“只知诸侯朝见礼”的回答,是他忠烈一生的完美句点。这句话将他永远定格在了“大唐忠臣”的位置上,而将李希烈永远钉在了“僭越之臣”的耻辱柱上。颜真卿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完成了对“忠”与“奸”最极致的诠释。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在奉天下诏罪已,宣布除朱泚外,赦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朱滔之罪,并停间架、除陌之类。田悦、王武俊、李纳见赦令,取消王号,上表请罪。李希烈反,称楚帝,改元武成。唐朝军队逐渐扭转战局,发动反攻,李希烈势力开始衰退。

李希烈派部将辛景臻、安华到龙兴寺,在院中堆起干柴,点起烈火,对颜真卿发出最后通牒:“再不投降,就立刻烧死你!”面对烈火,颜真卿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起身,纵身就要跳入火中。他以最决绝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宁死不降的决心。辛景臻等人见状大惊,急忙将他拉住。

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卷入另一起叛乱(即朱泚之乱)被朝廷处死。李希烈闻讯后悲愤交加,恼羞成怒,决定杀害颜真卿泄愤。他派一名宦官作为使者,前往蔡州龙兴寺处死颜真卿。

宦官对颜真卿说:“有诏书!”(意思是“皇帝有命令给你”)。颜真卿听闻是“诏书”,立刻以臣子之礼,恭敬地拜了两拜,准备接旨。宦官接着说:“应赐卿死。”(“皇上命令你自尽。”)

颜真卿首先自责:“老臣未能完成使命,有罪当死。” 然后他敏锐地问道:“但使者是哪一天从长安来的?” (他怀疑诏书的真实性)

宦官回答:“是从大梁(李希烈的老巢,今河南开封)来的。”

听到这个回答,颜真卿立刻明白了这是伪造的诏书。他勃然怒骂:“原来是叛贼派来的,怎敢假传圣旨!”(“乃逆贼耳,何诏云!”)

随后,颜真卿被宦官带来的叛军缢杀(勒死),壮烈殉国。终年七十六岁(按《旧唐书》记载为七十六岁,《新唐书》记载为七十七岁)。时为兴元元年八月初三(784年8月23日)。

颜真卿遇害的消息传来,唐朝将领、嗣曹王李皋(当时一位重要的宗室将领)为他痛哭流泪,其麾下的全军将士(三军)也都为之悲恸不已。这反映了颜真卿之死在当时引起的巨大震动和普遍哀悼。

从主动投火到最终被杀,颜真卿求死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求死得其所,保全气节。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恪守臣子礼节。先拜“诏书”,体现了他对皇权和法统的绝对尊重;后发现是骗局后怒斥叛贼,则展现了他对奸逆的极度蔑视。这一“拜”一“斥”,将其忠贞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李希烈可以杀死颜真卿的肉体,但颜真卿的死却极大地鼓舞了唐军的士气,也让李希烈集团在道义上彻底破产。他的死,是一种精神的胜利。“三军痛哭”的记载,表明颜真卿不仅是朝廷的忠臣,更是天下军民心中忠义的象征。他的死,为他伟大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壮而又圆满的句号,从此矗立起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颜真卿的死,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位集忠臣、勇将、书法家、道德完人于一身的伟大人物的逝去,他的故事和气节,自此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朝廷闻之,辍朝五日,谥文忠公。真卿四朝重德,正直敢言,老而弥壮。为卢杞所排,身殃于贼,天下冤之。

朝廷得知噩耗,为之停止朝会五日,追赠谥号"文忠"。颜真卿作为历经四朝的元老,品德崇高,正直敢言,年老而气节愈壮。遭卢杞排挤陷害,终殉国于贼手,天下人都为之冤屈悲愤。

颜真卿遇害约半年后,李希烈被其部将陈仙奇刺杀(李希烈之死颇有戏剧性,详见《太平广记·卷二百七十·妇人一 窦烈女》),淮西叛乱平定。陈仙奇派人将颜真卿的灵柩护送回长安。他的儿子颜頵[jūn]、颜硕到汝州襄城县迎候,扶柩归乡。同年,颜真卿被安葬于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的颜氏家族墓地,得以魂归故里,与先祖同眠。

唐德宗李适深感痛惜,为他停止朝会五日(废朝五日),这是唐代大臣所能享受的最高规格的哀悼礼仪。朝廷追赠他为司徒(三公之一,正一品),并赐予谥号“文忠”。“文”:表示其具有“经天纬地”、“道德博闻”的学识与功业。“忠”:则是对他一生坚贞不屈、为国殉节的最核心、最崇高的定评。

此外,还额外赏赐其家五十万钱和二百斛粟,以示抚恤。

贞元六年(790年)十一月,朝廷下诏,录用颜真卿的一个儿子为正员官(有正式编制的官职),以示对功臣之后的恩典。贞元七年(791年)二月,朝廷授予其子颜頵为河中府户曹参军的官职,并明确说明这是为了“旌忠烈之后”(表彰忠臣烈土的后代)。

三百多年后的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赵构御笔亲赐,为祭祀颜真卿的庙宇题写匾额“忠烈”。这一举动,标志着对颜真卿的纪念从国家级的历史褒扬,上升到了神圣化的信仰层面。“忠烈”二字是对其一生最精炼的概括。他被尊奉为“神”,成为国家正统和忠义精神的守护象征,旨在激励南宋军民抵抗金兵,效仿其忠勇报国之心。

《别传》云,真卿将缢,解金带以遗使者曰:“吾尝修道,以形全为先。”吾死之后,但割吾支节血,为吾吭[háng](喉咙)血,以绐[dài]之,则吾死无所恨矣。”缢者如其言。既死,复收瘗[yì](埋葬)之。贼平,真卿家迁丧上京。启殡视之,棺朽败而尸形俨然,肌肉如生,手足柔软,髭发青黑,握拳不开,爪透手背。远近惊异焉。行及中路,旅榇[chèn](棺材)渐轻,后达葬所,空棺而已。《开天传信记》详而载焉。

《别传》记载:颜真卿临刑前,解下金带赠予行刑使者说:“我素来修道,以保全形体为要义。死后只需取我的肢体鲜血和喉中血,骗李希烈说已遵命处置,我便死而无憾了。”行刑者依言而行。就义后,叛军将其收殓安葬。叛乱平定后,颜家迁灵柩回长安,开棺检视时发现棺木已朽坏,但遗体容貌如生,肌肉饱满,手足柔软,须发青黑,双拳紧握至指甲透入手背。远近百姓无不惊异。运灵途中,棺椁逐渐变轻,抵达下葬处时,竟只剩空棺。《开天传信记》对此事有详细记载。

《别传》又云,真卿将往蔡州,谓其子曰:“吾与元载俱服上药,彼为酒色所败,故不及吾。此去蔡州,必为逆贼所害,尔后可迎吾丧于华阴,开棺视之,必异于众。”及是开棺,果睹其异。

《别传》还记载:颜真卿前往蔡州前对儿子说:"我与元载同服仙药,但他被酒色所害,故不及我。此去蔡州必遭叛贼毒手,事后你可到华阴迎我灵柩,开棺查验,必有异于常人之处。"待开棺时,果然见到神异现象。

道士邢和璞(陪伴于玄宗(712 - 756 年在位)身侧的高道之一,详见《读太平广记_142_卷二十六·神仙二十六_2》)曰:“此谓形仙者也。虽藏于铁石之中,炼形数满,自当擘[bāi](同“掰”。)裂飞去矣。”

道士邢和璞评说:"这便是所谓'形仙'。即便藏于铁石之中,待炼形功满,自当破棺飞升。"

其后十余年,颜氏之家,自雍遣家仆往郑州,徵庄租,回及洛京,此仆偶到同德寺(唐会要》说,景行坊有同德寺。该寺是唐代著名寺院,禅宗大师无名和尚曾住持该寺。著名诗人韦应物曾在这里修行。这处寺院,也是洛阳官员们品茶相聚之所,穆员的《同德寺凑禅师院群公会集序》就是写相聚之情的名篇。他写道:“竹深寒庭,雪净禅室,境捐世染,坐对天涯,甘茗代醪,清论如药。”),见鲁公衣长白衫,张盖,在佛殿上坐。此仆遽欲近前拜之。公遂转身去。仰观佛壁,亦左右随之。终不令仆见其面。乃下佛殿,出寺去。仆亦步随之,径归城东北隅荒菜园中。有两间破屋,门上悬箔子(关中方言。用细竹或苇子编扎成簾状器物。在关中主要有两种箔:一种是竹箔,多用于晒棉花、结蚕茧等;一种是羽箔(即苇子),主要多用于盖瓦房时,在上坐泥作垫层,上面傅瓦用等。)

十多年后,颜家从雍州(京兆府)派家仆往郑州收取田庄租税。返回途经洛阳时,此仆偶然到同德寺,见颜真卿身着白色长衫,张着伞盖,端坐于佛殿之上。家仆急忙上前欲拜见,真卿却转身避让,仰观壁画,始终不令其见面容。随后下殿出寺,仆从一路跟随,直至城东北角的荒芜菜园中。园内有两间破屋,门上悬着竹帘。

公便揭箔而入。仆遂隔箔子唱喏。公曰:“何人?”仆对以名。公曰:“入来。”仆既入拜,辄拟哭。公遽止之。遂略问一二儿侄了。公探怀中,出金十两付仆,以救家费,仍遣速去,“归勿与人说。后家内阙[quē](同缺),即再来。”仆还雍,其家大惊。货其金,乃真金也。颜氏子便市鞍马,与向仆疾来省觐[xǐng jìn](探望父母或其他尊长。),复至前处,但满眼榛芜[zhēn wú](“榛”指榛树,“芜”指杂草,二者组合,最初直观地描绘了草木丛杂的自然景象。),一无所有。时人皆称鲁公尸解得道焉。(出《仙传拾遗》及《戎幕闲谭》、《玉堂闲话》)

真卿掀帘入内,家仆隔帘行礼。内问:"何人?"仆自报姓名后获准入内。仆从刚要痛哭,真卿立即制止,简单询问了几位子侄近况,便从怀中取出十两黄金交付仆人补贴家用,并嘱咐速归:"回去莫与人言,日后家用不足可再来。"仆人回到雍州,颜家大惊。验看黄金确是真金。颜氏子当即购置鞍马,与仆人疾驰前往拜谒,再到原处却只见满目荒草,杳无踪迹。时人都说颜鲁公已尸解成仙。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他是唐代秘书监颜师古的三世从孙、司徒颜杲卿的堂弟,唐代中期名臣、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考中进士,先后担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爆发时,颜真卿组织义军抵抗叛军,立下卓著功勋。后前往凤翔朝见肃宗,被任命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人尊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奉命前往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降,最终被缢杀。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无不痛哭。朝廷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尤擅行、楷。其楷书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早年师法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之妙,终成一代大家。颜真卿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合称“颜柳”,素有“颜筋柳骨”之誉。

在艺术成就之外,颜真卿亦擅诗文,曾撰《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等,惜皆散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传世。

世人论及颜真卿,第一印象多为其开创的“颜体”。其楷书成就卓绝,行书亦遒劲恢宏,堪称一代书宗。然在中唐之时,时人更推重他在安史之乱与李希烈叛乱中所展现出的忠烈气节和儒者风范——其以身践行儒家价值观的伟岸形象,远甚于“有词藻,尤工书”的文艺声名。

颜真卿出身儒学世家,五世祖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历来被奉为儒家教育典范;再溯其源,更可至儒家“复圣”颜回。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赞其“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而颜真卿亦自有言:“君子之仕,不以位尊为荣,而以尽职为贵”,所谓尽职,正是“正己格物”“忠君爱民”而已。

来源:小模型数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