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爸爸,向左一点,前面有椅子。”15岁的小浩(化名)轻声引导着被蒙住双眼的父亲,他的手掌微微出汗,这是多年来他第一次如此专注地感受父亲手心的粗糙与温度。9月23日,在贵阳市南明区检察院“润语”工作室里,这个名为“盲行”的游戏,正成为打破亲子间坚冰的第一把锤子。
“爸爸,向左一点,前面有椅子。”15岁的小浩(化名)轻声引导着被蒙住双眼的父亲,他的手掌微微出汗,这是多年来他第一次如此专注地感受父亲手心的粗糙与温度。9月23日,在贵阳市南明区检察院“润语”工作室里,这个名为“盲行”的游戏,正成为打破亲子间坚冰的第一把锤子。
“盲行”破坚冰:一场游戏唤醒十年沉默
“我们握住的不仅是孩子的手,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活动的组织者、南明区检察院的刘玉检察官站在一旁,见证着这场无声的变革。她清楚记得小浩刚来到检察院时的样子——叛逆、冷漠,与父亲形同陌路,一次激烈的冲突后,他因故意伤害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然而,调查中刘玉发现,小浩的本质并不坏,只是长期的亲子隔阂与错误沟通方式让他走上了歧路。因此,他没有被直接起诉,而是被纳入了南明区检察院“小而精”的家庭教育指导计划。在“盲行”活动中,当父亲摘下眼罩,紧紧抱住儿子,说出“爸爸已经十年没有这样牵过你的手了”时,这段僵硬了多年的关系开始真正融化。
这不仅是三对亲子家庭的破冰时刻,更是贵州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从“惩办”走向“帮教”的生动缩影。 2022年以来,像小浩这样通过精准帮教被成功挽救的迷途少年,全省已有740余名,其中518人顺利考上大学或实现稳定就业。
“守未”织密网:七十五个品牌凝聚合力
“降低不切实际的期待,经常换位思考,高质量陪伴是亲子关系的‘压舱石’。”每次活动尾声,刘玉检察官对家长们的寄语,都道出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核心——理解、陪伴与引导。
这场深刻的变革并非一蹴而就。它的系统性布局始于2012年,当时贵州在西南地区率先单设未成年人检察专门机构。到2019年,全省市、县两级检察院已全部设立了未检部门或专业办案组,超过300名检察人员实现专职专干,为专业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业化建设催生了百花齐放的“一院一品”格局。在黔东南州,剑河“仰阿莎”姐姐工作室将苗族特有的“仰阿莎”文化(意为“水仙子”,象征纯洁与美丽)融入帮教,用民族温情感化少年;在威宁,“守未联盟” 整合了公安、教育、民政、团委、妇联等十余家单位的力量,构建起全链条防护网络;此外,还有遵义的“小红花”、六盘水的“检爱木兰”、花溪的“花蕊”……共计75个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工作名片,共同构筑起名为 “守未黔行” 的强大品牌矩阵。
这些品牌背后,是司法为民的切实行动。当一家校外培训机构突然“卷钱跑路”,79名未成年学生缴纳的培训费打了水漂,三穗县检察院果断介入,依法支持孩子们提起民事诉讼,成功追回16万余元课时费。此案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损失的挽回,更在于将“遇事找法”的种子深植于孩子们心中。
“融合”治未病:四大检察贯通源头防护
2018年,贵州做了一项关键的制度创新:主动向最高检申报成为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统一集中办理试点,探索将涉未成年人的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融于一体。这不再是简单的职能叠加,而是深度的机制重构与融合。
在铜仁市,检察官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时,深挖犯罪动机,发现涉案少年经常混迹于城区多家酒吧,而这些场所普遍存在违法招用、接纳未成年人的问题。检察官们没有就案办案,而是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督促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履职尽责。此举推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酒吧、KTV等娱乐场所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上清除了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环境因素。
“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这种“治已病”更“治未病”的理念,贯穿于贵州未检工作的方方面面。2022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时,通过“四大检察”融合履职机制,相互移送线索3500条,最终成案3164件,形成了强大的内部监督与保护合力。
在兴义市,检察官发现一名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宋某某,因民政部门未及时为其办理正式的寄养手续,导致学籍注册、医疗保障等基本权益受到影响。检察机关迅速向民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并持续跟踪问效,问题在24小时内得到解决,为孩子撑起了一把坚实的“保护伞”。
2024年9月23日,黔东南州检察院又联合公安机关、人民银行、教育部门发起了一场整治未成年人租借、出售电话卡、银行卡的“断卡”行动,旨在精准预防未成年人被利用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工具人”。这些持续不断的努力,正是贵州未检工作能动履职的最新注脚。
“温度”促回归:百分感化点亮回家之路
成果是检验工作最好的标准。今年上半年,贵州实现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双下降”。全省受理审查起诉的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和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同比双双下降。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检察机关“惩防并举、宽严相济”的坚定担当。
面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贵州始终坚持“零容忍”态度,建立了重大敏感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恶性案件省、市、县三级检察院同步审查机制。2022年以来,已依法严厉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1.08万人,形成强大震慑。
然而,严厉惩处只是手段,教育挽救才是最终目的。对于涉罪的未成年人,贵州未检工作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于主观恶性不深、初犯、偶犯的未成年人,最大限度地落实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等制度,并链接专业社会力量进行精准帮教。
“他后来叫我‘检察官妈妈’,那一刻,我知道这个孩子的心里重新有了光。”一位从业十年的未检检察官动情地回忆起一个案例。一名少年因家庭监护严重缺失,多次参与盗窃,但她没有放弃,通过量身定制的心理疏导、行为矫治、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强制亲职教育等组合措施,这个曾经迷茫的少年最终考上了职业学院,人生重回正轨。
“低龄不应是恶行的‘免罪金牌’,但社会必须给予每个犯错的孩子改过自新的机会。”这已成为贵州未检人的共同信念。支撑这一信念的,是一支日益专业化的队伍。全省组建了未成年人检察人才库,支持50余名检察人员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资格证书,着力培养既懂法律又懂心理、善沟通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强制报告制度、入职查询制度、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一站式取证与救助机制等一项项细致入微的特殊保护制度被严格执行,共同织就了一张越来越密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网。
“原来爸爸的手掌这么粗糙,也这么温暖。”小浩在活动后的日记里写道。而他的父亲,那位曾经束手无策的中年男人,则红着眼眶对检察官说:“谢谢你们,给了我和孩子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
当740余名曾经迷失的少年中,有518人重拾人生方向,这不仅是教育感化的成果,更是五百多个家庭的破冰与新生。“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这句朴素的话语,镌刻在每一位贵州未检检察官的心上。在他们看来,司法的力量,不仅在于雷霆万钧的惩恶,更在于春风化雨般的救赎,他们正用司法的温度,为迷途少年点亮回家的路。
来源:天眼新闻
来源:贵州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