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本书的序言很长,读了几页后,特意查了一下作序者潘光旦先生的背景,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更是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陈寅恪、梅贻琦)。潘光旦先生的父亲曾任清翰林院编修,其三个女儿均为北大教授,其中两位为社会学系教
读这本书的原因在于,偶然看到某公众号评论区说:生育之前可以看看这本书。我便好奇借阅了这本书,199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共235页,定价12元。
本以为篇幅不长,会很快读完,但是拖拖拉拉一个月之久才完成,原因归咎于自己的懒惰和无催更压力。
这本书的序言很长,读了几页后,特意查了一下作序者潘光旦先生的背景,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更是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陈寅恪、梅贻琦)。潘光旦先生的父亲曾任清翰林院编修,其三个女儿均为北大教授,其中两位为社会学系教授,次女潘乃谷1985年随费孝通教授到北大工作,主要协助费老开展学科建设和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潘光旦先生也是费老的老师。
尽管《生育制度》初版于1947年,1981年再版后又经重新排印,部分表述与当下的学术论文、书籍存在差异,但读来并不晦涩,反而很震撼和感慨——书中探讨的诸多问题与观点,竟能精准契合当下的社会现实。这种感受与读《乡土中国》时如出一辙:会忍不住感慨“现实竟与很久之前的书里描述的模样高度重合”,那些熟悉的场景与困境,正是经典作品跨越时代的魅力所在。
婚姻——直面现实吧
书中对婚姻的讨论,让我颇有感触。费老提及,曾经的旧式婚姻,人们承认夫妇的关系是痛苦的,所以要设法克服,所以肯下功夫去克服。而如今的婚姻,常从一见倾心到如胶似漆,再到结婚才碰见真正的现实,当最后发现了婚姻的痛苦时,心理上既无准备,感情上好像又被骗了。
生活中,长辈常劝告:趁年轻结婚生子,这些事情就是稀里糊涂的。仿佛想的越明白,理的越通透,越难推进。长辈们的催婚、催生效果越来越甚微,可能原因是如今女性受教育年限普遍延长,晚婚已是必然趋势。结婚以及生育决策不仅凭“年龄焦虑”驱动和长辈压力使然。
就我个人而言,晚婚但刚刚好。对婚姻与家庭的朴素期待就是:一起下班回家,吃完饭后散步消食,回到家边泡脚边看19:30播出的两集电视剧;广告间隙聊聊单位的八卦,商量好第二天的早饭;21:30电视剧结束后,收拾妥当便休息。这是我内心期待的寻常的夫妻日常,却迟迟未能实现,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可能是“奢望”。因为,每天新闻联播开始时,我刚走出地铁;电视剧结束时,我的先生“周老师”还在实验室忙碌。
我常说我们夫妻两人没有矛盾,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共同生活”的阶段:各自的工作节奏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尚未直面婚姻中的“现实”。如今明白了这个道理,做好准备去面对,可能未来现实的日子会过得更舒心吧。
生育——痛并快乐吧
书中提及女性生育是一件损己利人的事情。现实中,身边很多宝妈会分享说:生育是痛并快乐的过程。或许,这份“痛”更多源于理性层面的代价——女性在身体、职业发展、个人时间上的损耗,而“快乐”则来自感性层面的收获——孩子带来的情感联结与生命体验的丰盈。
生育对夫妻的意义,构成了一种稳定的父母子的三角关系,对社会而言,同样,社会的完整依靠于人口的稳定。犹如新陈代谢,有离开就需要有新的填补。但是要保证新人的绵延不绝,在一定阶段不能单靠自然保障,还需要加持人为的保障——生育制度。
2025年7月末,书尚未读完,国家发布了《育儿补贴实施方案》,是的,生孩子给补贴,这也和当年这本书里分析的内容相呼应。
从夫妇关系双重职能来看,一方面是能胜任社会所交给他们抚育孩子的事务,另一方面是两人能享受友谊爱好的感情生活。在经济水准较低的社会中,抚育事务繁重,我们常见到抹煞夫妇间感情生活的现象。
如今国家推出育儿补贴,本质上正是从制度层面为夫妻 “减轻抚育压力”—— 通过经济支持降低生育、养育成本,让夫妇有更多精力维系感情生活,而非被琐碎的育儿事务耗尽心力。这一政策的逻辑,恰是对书中“稳定父母子三角结构” 观点的当代实践:只有家庭这一“最小社会单元”稳定了,社会结构的根基才能更牢固。
这本书后半部分,介绍了更多维的家庭关系和现象,丰富而全面。甚至对于父居还是母居这些问题都一一进行了剖析。
书中介绍的诸多现象,更像是为后世社会学研究埋下的“引子”。如今,学术界或许已针对这些议题衍生出无数细分课题,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与论证。遗憾的是,受限于自身专业领域,我未能进一步追溯这些研究的脉络与成果,但即便仅停留在现象认知层面,也能感受到这些议题的魅力。
可细想之下,这些看似寻常的现象,究竟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结构的变迁?又怎样塑造个体的成长轨迹与人生选择?或许时间早已给出了答案。
只是大多数人都困在日常的匆匆步履中,习惯了从微观的个人体验里感知这些变化,却鲜少停下脚步,将这些零散的感受串联起来,好好梳理其中的逻辑与意义。
最后,是关于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补充说明。
注:①媵(yìng)妾制:陪嫁的女子,亦指姬妾或陪嫁丫头。媵妾的地位要比妾高很多,有正式的身份,可以出席正式的宴会等等。
一般是跟随正妻一同嫁到夫家的女子,规格较高的便是这种亲姐妹同嫁;规格中等则是一个身份较高的女子偕同一个或几个宗族女子同嫁;规格最低的便是侍女陪嫁。这样嫁过去的前者就是妻,后者便是媵妾了。
②阃:(kǔn):1.门限;门槛。2.指妇女居住的内室;也指妇女。3.借指妻室;也泛指妇女。4.同“壸”。5.姓。
书中:妇德亦称阃德。
③8月27日,终于读完这本书,其实后半部分匆匆的翻阅而过,并未逐字阅读。本文中部分语句修改和表述应用了豆包。
来源:远见卓识艺术家V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