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套“金字”文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10:04 2

摘要:文丛取名“碎金”,意在辑零碎而显真知,并与其先前出版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相映衬。不同于正襟危坐写就的学术经典,“碎金文丛”是这些学术名家随性挥洒或点滴积累的小品文章,分为治学随笔、学林散记、日记书信与口述自传等形式,多为后人精心辑录整理或坊间经年未见的佳

碎金文丛 追寻大师们求学问道的足迹寻找通往学术经典之路文丛取名“碎金”,意在辑零碎而显真知,并与其先前出版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相映衬。不同于正襟危坐写就的学术经典,“碎金文丛”是这些学术名家随性挥洒或点滴积累的小品文章,分为治学随笔、学林散记、日记书信与口述自传等形式,多为后人精心辑录整理或坊间经年未见的佳作。第一辑第四辑1.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1.林庚《中国新文学史略》2.东瀛印象记2.芳草茵茵——费孝通自选田野笔记3.迎中国的文艺复兴3.墨戏4.浪迹十年之联大琐记4.古诗十九首初探5.哈佛遗墨(修订本)5.莲生书简6.逆流而上的鱼6.西游记漫话第二辑第五辑1.冠英说诗1.胡适说新文学2.冰茧庵论学书札(上)2.北平学人访问记(上)3.冰茧庵论学书札(下)3.北平学人访问记(下)4.困学纪程4.扶箕迷信的研究5.赵元任早年自传5.都市意识与国家前途6.沈从文晚年口述(增订本)6.吴雷川日记第三辑第六辑(已出)1.里昂译事(增订本)1.魏晋南北朝史讲义2.游国恩文史丛谈2.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3.从清华园到史语所(修订本)3.文学与人生4.林纾家书
5.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
6.往事偶记
特别推荐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 碎金文丛

01

蒙文通 著

ISBN:978-7-100-24505-0

史学大师蒙文通先生跨越时空的讲授,揭开三国两晋历史迷雾

史学大师蒙文通先生曾在1933、1934年两度为北京大学开设“魏晋南北朝史”课程,本书即以课程讲义为底本整理而成。这是蒙文通先生现存唯一一部魏晋南北朝史系统论著,其中民族迁移和古代制度变迁等内容尤其能够反映作者长于思想史、民族史、历史地理的治学特色,极具学术价值。

蒙文通(1894—1968),早年专精于传统经学,后更广泛涉猎,于史学、先秦诸子、宋明理学等领域无不纵贯淹通。先后执教于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校,历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员等职。


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 碎金文丛

02张祖道 著ISBN:978-7-100-22746-9这不仅是潘光旦先生实地调查、研究“土家”的第一手记录,也是1950年代西南地区日常生活生动的写照。作为学生和摄影记者,张祖道随行参与了这次调查,用影像和笔记录这次调查的全过程。张祖道(1922—2014),摄影家,湖南浏阳人,1945年进入西南联大社会学系就读,师从潘光旦、费孝通,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参军,1952年起任《新观察》杂志摄影记者,1985年当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2012年荣获中国摄影最高荣誉“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他从1940年代起拍摄大量有关清华园、老北京的影像,并前后十余次陪同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费孝通到湖北和江苏等地进行实地调查,拍摄了大量影像,并配以翔实严谨的文字记录,具有很高的学术文献价值。先后出版有《江村纪事》《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刹那——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剪影》。

往事偶记 碎金文丛

03陈岱孙 著

ISBN:978-7-100-11124-9

本书为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的随笔集。平实的笔触间,回忆其少年求学、归国治学的经历,以及与梅贻琦、叶企孙、金岳霖、周培源等诸位同道好友的往来;更以一个学者的眼光,记录下了其所亲历的大时代,其中关于私塾与专读生制度、教授治校制度以及西南联大的诸多回忆,多有不同于人文学者的客观描述与理性观察,独具价值。

陈岱孙(1900-1997),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经济学一代宗师”。1920年赴美留学,1926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修财政学。先后任职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系系主任等职。教书育人七十年,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其代表著作《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自1981年出版以来一再重印。

西游记漫话 碎金文丛

04林庚 著ISBN:978-7-100-15458-1《西游记漫话》是林庚晚年的一本研究《西游记》的著作,并旁及《三国演义》、《红楼梦》。作者敏锐而准确地抓住了原著中以往被研究者忽略的细节,揭示了我国古典小说内容、人物形象、观念等与市民阶层的复杂关系。语言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著名古代文学学者、诗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后执教于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著有《唐诗综论》、《中国文学简史》、《西游记漫话》,诗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

古诗十九首初探 碎金文丛

05马茂元 著ISBN:978-7-100-14037-9《古诗十九首》是我国五言古诗的优秀代表,历代诗论家都对它评价极高,推崇备至。马茂元先生早年曾潜心研读,对各家注释都有所涉猎,在此基础上,他博采众长,纠正了前人注解的错误,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对诗歌的艺术进行了极为精妙的分析。本书深入浅出、语言优美流畅,是古诗研究的典范之作。马茂元(1918-1989),字懋园,安徽桐城人,著名学者。1938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任安徽省教育厅编审、秘书。1949年后,历任上海第一师范学院教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有《古诗十九首初探》、《晚照楼论文集》,编有《楚辞选》、《唐诗选》等。

赵元任早年自传 碎金文丛

06赵元任 著ISBN:978-7-100-10418-0赵元任先生的这本小书,记述他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不作总结,不讲感悟,纯是生活的实录,又常常夹以有趣的故事和俏皮话,读来妙趣横生。本书虽只记叙了其部分的人生,却生动反映出这位语言学家多方面的天分:对语言的兴趣,对声音的敏感,对音律的兴味,以及由此生发的研究精神——这些都隐约导出了未来学问家的路径。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 碎金文丛

07杨绛 著ISBN:978-7-100-12007-4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了这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独到的体验、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生动饱满的笔触,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无助的人们指点迷津。书后巧置精彩随笔,增补“百岁答问”,对其看法加以佐证,语言本色无华、感人至深。杨绛,本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吴大学,曾先后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1949年后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先生的主要作品有《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和《走到人生边上》,译有《堂吉诃德》《小癞子》等。她还亲手整理钱锺书先生的遗著,先后出版了《钱锺书集》《钱锺书手稿集》等。

文学与人生 碎金文丛

08

吴宓 著

王岷源 译

ISBN:978-7-100-24187-8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吴宓曾在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南联合大学、成都燕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文学与人生”课程。

这门课是其智慧和人生经验的结晶,涉及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开中西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先河。

本书虽是授课提纲,却熔铸了吴宓十余年的心血,以中、英、法、拉丁等多种文字写成,不仅展现了他的哲学与文艺思想核心,也反映出他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作者才识渊博,汇通古今中外诗人与哲人的智慧,对人生的意义、文人的道德、文学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的规律都做出了独特而新颖的阐释。

吴宓(1894—1978),字雨僧、玉衡,中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著有《吴宓诗集》《吴宓诗话》《吴宓日记》《世界文学史大纲》《吴宓文集》等。

北平学人访问记 碎金文丛

09ISBN:978-7-100-18280-5民国北平以文化城著称,1935年《世界日报》决定采访北平学者,连载于该报的“教育界” 副刊,是为“学人访问记”。所访69位学者,文理兼顾,既有文史学家顾颉刚、周作人、沈从文等,也有自然科学家胡先骕、曾昭抡、秉志等,皆为一时之选。所谈既涉学人的治学经历,更有其对学术之于社会实践的思考。记者登门造访,一代学人家居触手可即;受访人阅后刊发,一手学林素材弥足珍贵,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星光璀璨的现代中国学人群像。

林纾家书 碎金文丛

10林纾 著ISBN:978-7-100-12180-4本书以家书这一特殊的视角,进入这位文学家的内心世界。其一为训子家书,共104通。信中林纾向子辈传授处世之道,可见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透露出社会新变于传统家庭的冲击。其二为经林纾批阅的林琮作文13篇,展示了林纾教读古文的方法及评判标准,可感其力延古文之一线的殷殷期许。书中所收书信、作文多为首次整理,由北京大学夏晓虹教授和包立民先生辑录,并进行校注和导读,深入诠释了林纾家书的珍贵价值。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大量译介西方文艺作品,借助他人口译,以文言翻译欧美等国小说一百八十余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轰动全国。著有《畏庐文集》《春觉斋论文》等。二流金文丛 流沙是岁月之花,流金是岁月之果金克木,黄裳,老舍、胡絜青鲁迅、许广平,柏杨、张香华……19种小书,品味流金文丛我们出版这套“流金文丛”,旨在梳理扒抉现当代文人墨客的“流金”——性情之作,即闲适的零墨散笺。这些作品多为作者在月光里、芭蕉下、古砚边搦管挥毫的闲情偶寄,或是在花笺上信手点染的斗方小品。这些佳构华章,曾星散在历史卷宗的字行间,有的不大为人注目,我们将这些吉光片羽珠串结集于斯。

第一辑

第三辑

1.梓室随笔

1.罗家伦文萃

2.杨宪益诗文

2.蒋梦麟述怀

3.旧时淮水东边月

3.成仿吾往忆

4.金陵五记

4.蔡元培文录

5.漂泊者

5.傅斯年札记

6.苏雪林日记选(1948-1996)

6.梅贻琦日记

1.击鼓行吟

1.家山万里梦依稀

2.横眉·俯首


3.砚田内外


4.舞台上下


5.京腔北韵


6.沉墨幻彩


特别推荐

金陵五记 流金文丛

01黄裳 著ISBN:978-7-100-15369-0《金陵五记》是黄裳在南京作为一个匆匆的过客写的四五十篇文章的合集。作为上世纪四十年代《文汇报》常驻南京的记者,黄裳对金陵的历史、人文、地理及掌故了如指掌,“比南京人还南京”,其《金陵五记》描写旧南京堪称经典。其文得古文之精髓,含今文之韵致,谈古论今,令人回味无穷。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满族。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联委员。黄裳是一位学识渊博又很富有情趣的人,在戏剧、新闻、出版领域均有建树,与梅兰芳、盖叫天、巴金、吴晗等文化名人相交甚笃。黄裳学识渊博、文笔绝佳,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当代散文大家”,晚年更以藏书、评书、品书著称于文坛。著有《锦帆集》《黄裳书话》《来燕榭读书记》等书。

蔡元培文录 流金文丛

02

蔡元培 著

张昌华 编

ISBN:978-7-100-17256-1

蔡元培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对中国的大学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蔡元培文录》分“平生事略”“教育文录”“追怀师友”三个部分,收录蔡元培的自述性文字十余篇,讲述了蔡元培的读书和从事教育的经历;收录蔡元培论美育、教育、伦理、文化、政治等的随笔三十余篇;收录蔡元培追念师友的文字二十余篇,充分向读者展现其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最后一部分还集中收录了其为张謇、章炳麟、梁启超、鲁迅、徐志摩等所撰写的挽联,以极简练的文字描摹了他们的生平和精神。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绍兴人。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有《蔡元培全集》十八卷。

傅斯年札记 流金文丛

03傅斯年 著ISBN:978-7-100-17257-8作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和史学家,傅斯年因其爱国的民族气节、果敢的办事魄力而闻名于世。《傅斯年札记》分“世事杂记”“月旦人物”“简牍传音”三个部分,收录了傅斯年谈社会、教育和人生的思想性随笔二十篇,回忆和评述汪精卫、丁文江、蔡元培和宋子文等人的散文十篇,以及他与鲁迅、胡适、蔡元培、蒋介石、蒋梦麟、张元济、赵元任、陈寅恪等当时学界、政界重要人物的往来书函十五篇,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梅贻琦日记 流金文丛

04

梅贻琦 著

张昌华 编

ISBN:978-7-100-17258-5

作为“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对清华大学成为世界知名高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梅贻琦日记》共收录梅贻琦先生于1941—1946年和1956—1960年期间的日记三百余篇,真实地展现了梅贻琦日常工作和生活,再现了其献身于清华的人生历程,真实地反映了梅贻琦先生作为教育家、物理学家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情操。其中1956—1960年的日记为梅校长生前最后五年间的日记,系首次在大陆出版。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漂泊者 流金文丛

05

金克木 著

张昌华 选编

ISBN:978-7-100-15423-9

金克木的人生阅历异常丰富,早年是个少年漂泊者、文丐、译匠,一个以“啃报屁股”为生的穷困潦倒的文学青年。他用以“金”克“木”的精神,焚膏继晷,孜孜以求,成就了自己卓越的学术人生。
本书着意选编文中有“我”、记录他人生轨迹的文字,是一本“自传”式的随笔集。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与季羡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他是位卓尔不凡的学者、大学问家。先生思想“精骛八极,神游万仞”,其作品徜徉中外,思接千古,涉及哲学、宗教、文学、历史、文化和天文,涵盖社会、自然两大学科。

旧时淮水东边月 流金文丛

06

卢前 著

卢佶 选编

ISBN:978-7-100-15368-3

这本小品集,列《故人故事》《吃吃喝喝》和《坛坛罐罐》等八个栏目。多属千字文,遴选于冀野先生当年刊发在《中央日报》《亦报》等报刊上短篇佳作。其内容如栏目名所示:有对故人旧雨的缅怀或臧否,也有对陈年史事的钩沉或辨析,还有对沧桑世事坛坛罐罐的杂议或评说;以及市井素人的吃喝拉撒、文人雅士的谈资笑料;当然更有卢冀野人生的断章残简。值得一提的是“小疏谈往”等栏目的文字,系卢佶先生刚整理出其父的“新作”,此属首发,是研究卢氏文学创作不可多得的新史料。卢前(1905-1951),原名正绅,字冀野,自号饮虹、小疏,江苏南京人。戏曲史研究专家、散曲作家、剧作家、诗人,词曲大师吴梅的高足。原南京通志馆馆长。卢前继承业师吴梅的衣钵,一生致力于戏曲史研究、诗词曲创作,成为曲学大家,著述甚丰,有《明清戏曲史》、《中国戏曲概论》、《冀野文钞》等著作。

梓室随笔 流金文丛

07

陈从周 著

张昌华 选编

ISBN:978-7-100-15366-9

《梓室随笔》为陈从周散文选,共15万字,分六部分,分别为:说园悟趣、赏园析美、梳典拾史、剪烛忆旧、缅师怀友、呼兮吁兮。不但有反映陈先生园林事业上建树的“说园”“析美”等名篇,还有反映他文史本业的读史感悟和研究,并特辟《呼兮吁兮》一栏,收录陈先生为环保呐喊的《苏州园林今何在》《吹皱南北湖》和《呼吁:刀斧不入山林》等十一篇随笔,以彰显陈先生的人文精神,突出他做人处世的风骨。这部选本同以往的选本都不相同,特色鲜明,自成风格。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浙江杭州人,闻名中国的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园》等。

罗家伦文萃 流金文丛

08

罗家伦 著

张昌华 编

ISBN:978-7-100-17259-2

《罗家伦文萃》共收录罗家伦的散文随笔三十余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收录其对五四运动和抗战时期办学经历的回忆,以及关于人生、文化、历史、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性随笔;下编收录其对辜鸿铭、蔡元培、吴稚晖、蒋梦麟、胡适、戴季陶、朱骝先、徐志摩等人物的回忆性散文。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罗家伦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与国内以往出版的罗家伦文集相比,更具可读性。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者,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民国年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之职。著有《新人生观》《逝者如斯集》《新民族观》等。

杨宪益诗文 流金文丛

09

杨宪益,人称“最后的士大夫”。

他的主业是翻译,他和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的《红楼梦》等名著,在国外影响极大。翻译之外,他的诗词、散文也很精彩。本书为杨宪益诗文菁华,分为漏船载酒、去日苦多、零墨新笺、银翘拾遗四个栏目。“漏船载酒”主要收录世事沧桑、人生轨迹类文字,“去日苦多”收怀念故人文字,“零墨新笺”收花鸟虫鱼及其他文字,“银翘拾遗”则为诗选。

杨宪益(1915-2009),祖籍淮安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在国外皆获得好评,产生了广泛影响。

成仿吾往忆 流金文丛

10

成仿吾 著

张昌华 编

ISBN:978-7-100-17265-3

《成仿吾往忆》主要收录成仿吾对长征的回忆,对创办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回忆,让我们对革命战争年代的无产阶级高等教育有了全面的认识。

本书亦同时收录了他怀人忆旧的随笔和游记,如《纪念鲁迅》《怀念郭沫若》《太湖纪游》《人生的开始》《维持我们对于时代的信仰》等文章。

成仿吾(1897—1984),原名成灏,笔名石厚生、芳坞、澄实,湖南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1949年以后,先后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哲学的鲁迅》

《新华成语大词典》

来源:商务印书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