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树理论破局!“南部至味”剑指百亿产业集群,农业强县书新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07:54 1

摘要:当嘉陵江的晨雾漫过南部县9.1万亩柑橘园,升钟湖的有机鱼跃出Ⅱ类水质的湖面,这片承载“中国晚熟柑橘之乡”“全国百万头生猪调出大县”美誉的土地,正迎来一场农业变革——以“农投·南部至味”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西部农业品牌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耀中提出

当嘉陵江的晨雾漫过南部县9.1万亩柑橘园,升钟湖的有机鱼跃出Ⅱ类水质的湖面,这片承载“中国晚熟柑橘之乡”“全国百万头生猪调出大县”美誉的土地,正迎来一场农业变革——以“农投·南部至味”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西部农业品牌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耀中提出的“品牌树理论”为指引,南部县正从“农业大县”向“百亿产业强县”加速冲刺。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以国企为根、标准为干、产品为叶、市场为果,让分散的农品聚成合力,让“川字号”品牌走向全国。

“品牌树的生长,离不开政策沃土与根系支撑。”李耀中强调的这一核心逻辑,正是“南部至味”诞生的底层密码。作为南部县农业转型的“核心引擎”,品牌的创建从一开始就紧扣国家、省、县三级政策导向,以国企力量整合资源,筑牢产业根基。

1. 三级政策沃土:从国家战略到县域实践

国家层面,《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明确“塑强区域公用品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将品牌建设列为乡村振兴“关键抓手”;省级层面,《四川省农业品牌目录制度》通过“申报—扶持—退出”机制,为品牌提供标准化指引与政策红利;县域层面,南部县将“南部至味”纳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核心任务,累计投入10亿余元完善基础设施,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产业动能。

2. 农投国企掌舵:整合资源的“根系力量”

南部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南部农投”)作为品牌运营主体,承担起“根系深扎”的关键角色:整合县域113家规模化养殖场、13家精深加工企业资源,串联起9.1万亩柑橘产业园与升钟湖水产基地;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带动4万余农户参与产业链,让分散的农业生产变成“抱团发展”的产业集群,为百亿目标打下资源基础。

“品牌树要长得壮,必须以标准为干、以优质产品为叶。”在李耀中看来,品质是品牌的生命线。“南部至味”通过全链条标准管控,筛选出涵盖地理标志、企业品牌、特色产品的四大品类矩阵,让“至味”名副其实。

1. 全链条标准体系:守住“至味”品质底线

南部县制定《“南部至味”商标使用管理办法》,明确准入门槛:所有授权产品需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并接入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实现“源头可溯、过程可查、去向可追”。目前,品牌旗下80%以上产品达标,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每一环都有“标准标尺”。

2. 四大品类集群:地理标志与企业品牌共舞

- 水果类:地理标志扛大旗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部脆香甜柚”是核心代表,源自1970年代芽变选育,1989年获农业部优质奖,甜度达14-16°Brix,种植面积超3万亩,覆盖盘龙、东坝等33个乡镇;“南充晚熟柑橘”由南部农投主导,种植面积11.2万亩,采用物联网智能管控,2024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是品牌“流量担当”。

- 水产类:生态品牌创溢价

“升钟湖有机鱼”来自西南最大人工湖(水质Ⅱ类),由南部农投旗下水产公司运营,年产超5000吨,涵盖鳙鱼、翘嘴鲌等品种,进入长三角市场后溢价率达30%,是“生态变现”的典范。

- 粮油加工类:企业品牌显特色

民营企业“伏川农业”的“伏川贡米”,产自海拔500-800米硒含量土壤,采用“稻鸭共育”模式,年销售额超8000万元;“蜀农川椒”花椒油由本土企业研发,冷榨工艺保留45-50°麻度,2024年获评“四川老字号”,远销东南亚。

- 药食同源类:国际认证闯海外

龙头企业“元安堂”的“元安堂黄精茶”,源自1.2万亩林下仿野生基地,经九蒸九晒炮制,多糖含量≥70%,通过欧盟GMP认证,年出口额超800万美元,是品牌“走出去”的标杆。

“品牌树要结果,必须强化加工主干、拓宽市场枝丫。”李耀中提出的“动态平衡法则”,在“南部至味”的运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精深加工提升价值,以多维渠道打开市场,让产业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

1. 加工升级:从“初品”到“精品”的价值跃迁

南部县建成13家精深加工企业,加工转化率达87.1%,打破“卖原料”的困境:

- 本土企业“劲椹酒业”的“劲椹桑葚红酒”,联合三校一院研发低温发酵技术(12-15℃发酵9个月),花青素含量达320mg/L,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远销澳大利亚、新加坡,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 柑橘深加工延伸出果汁、果脯、精油等产品,附加值提升3-5倍,2024年带动柑橘产业增收2.3亿元。

2. 市场破圈:线上线下打通产销闭环

线上端,品牌联合头部主播开展直播带货,2024年直播销售额1.5亿元;上线“山水农甄”小程序,实现“农户-平台-消费者”直达;

线下端,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2024年1.4亿元农产品通过“山海共富”渠道销往浙江瑞安,并计划在温州开设3家“南部至味”体验店,让东部消费者“看得见、尝得到”。

3. 赛事IP:让品牌“走出川东北”

冠名“农投·南部至味杯”第十四届中国升钟湖国际钓鱼大赛,吸引21个国家、1200余名运动员参赛,央视、抖音等30余家媒体直播,覆盖超百万观众;同步举办“南部至味”农产品展销会,让升钟湖有机鱼、脆香甜柚等产品“借赛出圈”,品牌认知度提升40%。

“一棵大树要长青,必须有‘护林’机制。”对于“南部至味”而言,品牌保护是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关键,也是百亿目标的“安全锁”。

1. 商标与制度:划定品牌“保护圈”

南部农投完成“南部至味”全类别商标注册,明确《商标使用管理办法》中的“退出机制”——对不符合质量标准、违规使用商标的企业,立即终止授权并追责;2025年开展“品牌打假专项行动”,查处3起侵权案件,维护品牌声誉。

2. 全程溯源: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锁”

接入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的种植基地、加工企业、检测报告:比如购买“伏川贡米”,能看到水稻的播种时间、施肥记录、加工流程;购买“升钟湖有机鱼”,可追溯捕捞船号、检测时间,让“放心”成为品牌的另一张名片。

“百亿产业不是终点,而是强县的起点。”按照李耀中的构想,“南部至味”正通过人才培育、文旅融合,让品牌树“枝繁叶茂”,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1. 人才培育:为品牌注入“鲜活血液”

2025年启动“南充首届农产品电商主播大赛”,培育50余名本土主播,解决“不会卖、卖不好”的问题;与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合作开设“乡村振兴品牌班”,定向培养品牌运营、质量管控人才,为产业输送专业力量。

2. 农旅融合:拓展产业“新赛道”

依托升钟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南部至味”农旅线路:游客可走进柑橘园采摘、体验黄精炮制工艺、品尝升钟湖全鱼宴,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农产品二次消费超8000万元,实现“农业+文旅”的双向赋能。

3. 百亿目标:从产业集群到强县蝶变

按照规划,2027年前“南部至味”将实现三大突破:“两品一标”认证产品增至50个,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带动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建成“南部至味”品牌APP,打通“认养农业”“定制农产品”渠道;拓展海外市场,让元安堂黄精茶、劲椹桑葚红酒等产品进入更多国家,真正成为“百亿产业品牌集群”。

当“南部至味”的脆香甜柚摆上上海商超的货架,当元安堂黄精茶通过海关发往美国,这个诞生于川东北的农业品牌,早已超越“卖农品”的单一属性——它是4万余农户的“增收密码”,是南部县从“农业大县”向“产业强县”跨越的“核心引擎”,更是李耀中“品牌树理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生动样本。

未来,随着加工链条的不断延伸、市场渠道的持续拓宽、文旅融合的深度推进,“南部至味”必将长成参天大树,让更多“川字号”农品带着嘉陵江的清甜、升钟湖的鲜润,走向全国、享誉世界,真正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品牌响”的终极跨越,为乡村振兴写下“南部答卷”。

来源:耀中品牌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