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伊朗总统佩泽什基安周六在纽约直言,美国要求德黑兰交出所有浓缩铀库存换取三个月制裁豁免,“绝对不可接受”。联合国制裁恢复在即,伊朗召回英法德大使,哈梅内伊在X上痛批华盛顿“违背承诺、威胁暗杀”,中东核谈判再度陷入死局。
伊朗总统佩泽什基安周六在纽约直言,美国要求德黑兰交出所有浓缩铀库存换取三个月制裁豁免,“绝对不可接受”。联合国制裁恢复在即,伊朗召回英法德大使,哈梅内伊在X上痛批华盛顿“违背承诺、威胁暗杀”,中东核谈判再度陷入死局。
就在联合国大会一周高层磋商落幕之际,佩泽什基安返回德黑兰前夕,在纽约新闻发布会上毫不客气地回击了特朗普特使维特科夫的提案。美方希望伊朗放弃全部浓缩铀库存——截至6月13日已达约440.9公斤,比5月增加32.3公斤——以换取三个月制裁豁免期。法国也抛出类似橄榄枝,但只肯给一个月延期。
佩泽什基安的回应简短有力:“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置于这样的陷阱之中,每个月都要被套上绞索?”他指责美国向欧洲施压,不愿看到任何妥协。这番话不只针对维特科夫,还直指华盛顿的“极限施压”老把戏。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当天德黑兰召回了驻英国、法国和德国大使,进行紧急磋商,以回应三国上月启动的“快速恢复”机制。该机制将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周日00:00生效,恢复全球禁止与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相关实体交易的禁令。
顺带一提,伊朗浓缩铀水平已达无法和平利用的程度——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显示,库存激增引发西方警铃大作。尽管德黑兰允许核查人员重返设施,但欧洲大国称进展不足,无理由推迟制裁。佩泽什基安强调,伊朗无意发展核武器,但也不会拱手让出铀浓缩这一“重大成就”。这番表态,让本就剑拔弩张的谈判氛围雪上加霜。
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办公室在安理会会议后,通过X账户火速回应,措辞之犀利,堪称对美方的当头棒喝。“对方事事违背承诺,事事撒谎,并随时以欺骗手段威胁采取军事行动;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暗杀我们的人民——例如已被击毙的卡西姆·苏莱曼尼——或轰炸我们的核设施。”哈梅内伊直言,“你们无法与对方谈判;你们无法满怀信心和信任地坐下来谈。”
这份声明直指美以6月份对伊朗军事和核目标的袭击——以色列轰炸导弹发射场,美方配合施压。哈梅内伊还嘲讽美方执迷于“伊朗绝不能进行铀浓缩”的念头:“这等于‘把这个国家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重大成就化为乌有!’当然,像伊朗这样骄傲的国家会拒绝这样的要求,并会大声拒绝提出这种要求的人。”X上的言论迅速传播,伊朗国内舆论沸腾,民众游行高呼反美口号。
从背景看,这不是伊朗的临时起意。2015年奥巴马时代的伊核协议,曾以解除制裁换取伊朗核限制,但特朗普第一任期单方面退出,重启“最大压力”政策。中国企业顶住压力,继续购买伊朗石油,但全球交易禁令让德黑兰经济雪上加霜。2025年,伊朗GDP增长仅2%,通胀超30%,里亚尔对美元贬值超六成。周六中午,非监管市场汇率一度跌至111万里亚尔兑1美元的历史低点。研究冲突解决的国际危机组织报告称,伊朗已学会应对美制裁,但“快速恢复”机制逆转不易,需要安理会共识。
俄罗斯副大使德米特里·波利安斯基周五直言,莫斯科视重新实施制裁“无效”。中俄上周在安理会联手推迟制裁至明年4月,但票数不足。伊朗选择留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不愿以退出换取喘息,却警告某些大国正寻“让该地区陷入战火的肤浅借口”。佩泽什基安在纽约重申,华盛顿和以色列无证据指控,却利用压力推翻伊斯兰共和国。这番话,暴露了谈判的深层裂痕:美方视铀库存为红线,伊朗则视其为国家尊严。
“快速恢复”机制生效在即,全球禁令将重创伊朗石油出口、金融通道和SWIFT结算。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伊朗原油出口已受限,但“影子舰队”勉强维持。报告警告,新制裁将加剧伊朗通胀、货币危机和基础设施问题——过去一年,青年失业超20%,电力燃料短缺频发。德黑兰的回应是强硬:不退出条约,但也不会屈从“无理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周五在联合国强硬表态,敦促立即“快速回击”,暗示愿再炸伊朗核设施。6月战火中遭袭的导弹场正重建,卫星图像显示布什尔新反应堆推进。特朗普特使维特科夫虽称华盛顿“不想伤害伊朗”,愿进一步讨论,但佩泽什基安斥其“不认真”,指责违背先前谅解。这场拉锯,折射中东博弈:伊朗“抵抗之弧”节节败退,经济承压下仍拒妥协;美以联手施压,却难掩谈判疲态。
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的铀换豁免提案注定成空谈。它忽略了伊朗的战略底线:浓缩铀不仅是技术自主,更是政权安全的隐形保障。哈梅内伊86岁高龄,内部派系争斗加剧,佩泽什基安的改革派需借核问题凝聚民心。制裁“回弹”或加剧德黑兰困境,但也可能激发更强硬回应——如加速铀浓缩。国际危机组织报告称,这将推动伊朗“核武器化”风险上升,地区冲突外溢。
总之,美伊谈判破裂不是意外,而是结构性对立。特朗普的“极限施压”虽短期奏效,却难掩长期隐患:伊朗经济绞杀或酿成更大危机,中东火药桶随时爆裂。未来,德黑兰能否在制裁风暴中守住底线?华盛顿又将如何应对“无效”回击?一切悬而未决,但一枚“海巴尔谢坎”导弹的影子,已在巴赫雷斯坦广场上空盘旋。
来源:东经119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