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画珠形态各异,我常尝试用新工笔的方式,凸显画面的现代感和精致感。它可以串成璎珞、手链等佩戴在身上,也可以做成车挂,很受年轻人的喜爱。”李韶玥介绍说。
一身汉服,一支毛笔。9月24日,当记者来到鲁派内画第五代传承人李韶玥的工作室时,她正专注地在一颗内画珠内细细勾画、晕染。
“内画珠形态各异,我常尝试用新工笔的方式,凸显画面的现代感和精致感。它可以串成璎珞、手链等佩戴在身上,也可以做成车挂,很受年轻人的喜爱。”李韶玥介绍说。
李韶玥出生于1993年,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慧同的女儿。在内画式微的当下,她凭借家族的技艺传承和专业教育的积淀,对自己热爱的内画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尝试。
“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李韶玥说。她紧跟短视频潮流,用一个个画面优美的视频,展现着内画的魅力;技术上,她将内画与雕刻技艺融入设计铸造的琉璃随型瓶中,增添了作品近景与远景的层次呼应,营造独特的审美意境;绘画中,她采用新工笔或插画的方式呈现人物和场景,让内画更贴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如今,其工作室的内画璎珞被评为博山区非遗项目,产品也广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内画技艺在新一代传承人的创意中绽放出时代光彩。
淄博琉璃与人才,如同大地与泉水,相互滋养、奔涌不息。
在淄博康乾琉璃艺术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山鸡油黄与鸡肝石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云毅正与徒弟王峰就提高产品的艺术性进行探讨。
“淄博琉璃在人才培养方面,历来注重‘师父带徒弟’手把手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能直接发现问题,便于师父及时给出调整方法,或是共同探讨、研究。”孙云毅对记者说。
技艺传承的“火种”需要坚守,也需要向外撒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淄博琉璃,吸引更多的人才聚焦淄博琉璃,近年来,孙云毅积极参加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座谈活动,并受邀到各大院校去授课,讲中国琉璃的起源,讲艺术思想和设计语言。
“以前跟年轻人讲琉璃,他们总觉得是在‘考古’。”孙云毅说,随着淄博热度的增加和人才的创新表达,淄博琉璃也跟着活跃起来了。“这是人才助力淄博琉璃发展的生动写照。”孙云毅介绍说,他非常注重对传承人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在的淄博康乾琉璃艺术品制造有限公司,如今已拥有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4人,以及包括齐鲁首席技师等在内的20余名新一代琉璃高技能人才。
琉璃浴火而生,可拈花传灵犀,可塑草木虫鱼兽。人们通过这种独特的材料,将自己的思想和艺术张力表现出来,吸引了全国各地热爱琉璃的年轻人落户淄博。将工作室开在博山琉璃大师村的滨州小伙刘铁柱便是其中之一。
“我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从2005年开始到博山做琉璃。淄博琉璃产业的深厚底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也促使我毕业后回到这里,创立饴山琉璃这一品牌。”刘铁柱说。
无论是火爆网络的《琉璃凤冠》《蝴蝶与灵蛇》,还是作为配饰、摆件的内画璎珞、琉璃花鸟,亦或是融入现代生活的琉璃文创和茶具,人才的传承和培育,为淄博琉璃赋予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数据显示,目前,淄博市共有琉璃生产企业及工作室91家,从业人员900余人,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人,中国玻璃艺术大师22人,中国内画艺术大师22人。省级以上艺术大师近百人。未来,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淄博琉璃必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会有更多的人领略到这门千年技艺的独特魅力。
-3811076来源:鲁网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