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旦华 6 在去迪化的途中,她改名为朱旦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07:06 1

摘要:1938年3月上旬的一天,八路军驻 兰州办事处第一任处长彭加伦(1938年2月10日离开兰州,由 伍修权续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主任)披着狐皮大衣,由陕北公 学第八队队长刘瑞森同志陪同,到了队部,叫了朱家农和一些同 学。

作者:马社香

派赴新疆的第一批人员

毕业分配提前来临了。

1938年3月上旬的一天,八路军驻 兰州办事处第一任处长彭加伦(1938年2月10日离开兰州,由 伍修权续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主任)披着狐皮大衣,由陕北公 学第八队队长刘瑞森同志陪同,到了队部,叫了朱家农和一些同 学。

彭加伦说,由于抗战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决定你们提前毕业 (原定学习时间为半年)。

刘瑞森队长接着讲明天就办毕业手 续。自已的讲义、笔记本都可带上。

第二天发给了毕业证书,是由 校长成仿吾发的。第三天就启程了。

陕北公学从校长、副校长到 全体学员都出来欢送,歌声震天,场面很动人。大家都怀着抗日 上前线,打败侵略者的决心,提前毕业没有一个人有意见。上哪 里去工作当时没有宣布。

学校的院中停着三辆卡车。

其中一辆车 是送党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和一些老同志去共产国际养病的。

第 二辆车上有去苏联学习和养病的,也有陕北公学和抗大的学 员。

第三辆车是清一色陕北公学的学员。

女学员有朱家农、王韵雪、鄢仪贞、申玲、田力军、李菲仪,

男学员有张东月、许亮、祁天民、于村、刘及时、李光、安致远、李复兴、苏启昌、俞学彬、天宝、 李宗霖、方方、陈坦等。

三辆卡车开出陕公:在延河岸边遇到了周恩来副主席。

彭加 伦招呼大家下了车,周恩来在延河岸边给大家作了简短的报 告。离开延安后到了西安,住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党中央代 表林伯渠作了报告。

奇怪的是西安把同学们的讲义收了,由办事 处保存。但日记本、毕业证书末收。快离开西安时,林伯渠给每人发了一件老羊皮大衣,当时西安天气虽冷,但年轻人不必穿皮大 衣呀。

会分配到哪里去呢?大家猜想去南方用不着皮大衣,去北 方不经过西安。

数天后,车出两安,上了西兰公路。这时朱家农她 们才知道此行是去新疆迪化做统战工作。

新疆对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女子来说,是一个太遥远的 地方。如果没有在陕公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如果 不是在民族危亡的特殊时刻,如果朱家农没有加入共产党,不能 想象她怎样对待这次使命。

这么多陕公毕业生中,怎么恰恰是朱 家农她们去“那遥远的地方”呢?

但入了党的朱家农,此时的心情 竟异常地平静——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你的生命你的一切都 应该属于党和人民,你要愉快地服从分配。

到达兰州后一行人住进了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

八路军兰 州办事处是1937年8月25日在兰州红军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的,原地址在南滩街54号前院,1938年2月13日移至孝友街 32号(今酒泉路157号),办事处有两进小院,十几间房子。

到兰 州不久,老同志们乘坐苏联援助中国抗战的飞机去共产国际 了.陕北公学的学员在兰州大约住了一个月左右,才乘坐苏联援 助中国抗战的军用汽车悄悄地离开兰州。

在甘肃境内,车上不许 说话。进入星星峡后,取消“禁令”,青年人才自由自在地说话、唱 歌。

在去迪化的途中,朱家农也和陕公其他同志一样,再次改名。她改名为朱旦华。

朱家农的名字,是1937年8月在上海临行 前党组织给取的;而这一次.新名字是她自己取的,取“日月光 华,且复旦兮”的诗意。

朱,一则来延安时就姓朱,二则“近朱者 赤”,红矣。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也是那个时代有志青年的特色。

1938年5月上旬,朱旦华等陕北公学的学员随着苏联汽车 队到达迪化。

迪化古称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

乌鲁木齐老城 建于1765年.两年后建新城。乾隆皇帝钦定城名“迪化”,意为启 迪教化。

新城正方形,城中心有座大十字楼牌,四面分东西南北 四条大街、四个城门,俗称“新满城”。

1884年新疆建省,扩建新 满城于城内,增开了小东门、小西门、小南门。

当时我党在新疆的 同志和西路军余部都集中在东门外的新兵营。汽车队直开了过去。党中央驻新疆代表方林(邓发在新疆的化名)、“老太爷”李春田以及新兵营的负责同志都跑到操场上迎接大家。

方林个子高 高的,梳着西装头,说的第一句话是:“欢迎大家来到新疆,新疆 是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复杂的地方。”

新疆政权的嬗变

新疆的重要和复杂是由它的历史所决定的。

新疆,古称西域。公元前60年汉明帝就在新疆境内的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便正式归属祖国的版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虽不断更迭,但西域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的设置从未中断。前凉政权在今吐鲁番一带设立高昌郡,开创新疆郡县制的先河。

隋唐时期,郡县的设置从西域扩充到伊州、西州、庭州、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新疆与巴尔喀什湖以南和楚河一带。五代、宋、辽、金、元、明时期,西域与祖国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仍很密切。

清朝重新统一新疆后, 1762年,乾隆皇帝在新疆设置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统摄新疆的军事和政治。

1884年,光绪皇帝下令,在天山南北东起星星峡, 西至阿赖山,南迄喀喇昆仑,北抵阿尔泰山的广袤土地上设立 一个行省,并把它定名为“新疆”。

1919年,阿尔泰划归新疆管 辖,形成现今的新疆行政区域。新疆这样大的一块地盘,比日 本、法国、德国、英国加起来的面积还要大,民族关系又比较复 杂,辛亥革命后,沙俄、日本、英国、德国以及土耳其都打着分裂新疆为已利用的如意算盘,培养各白的势力,天山南北纷纷扰 扰,政变不休、平逆不已,几乎没有一天太平的日子。

北洋军阀时期,新疆是由一个叫杨增新的军阀执政。

杨增新 是云南蒙自人:光绪年间考取进士入仕,二十几岁开始带兵, 1907年入疆,辛亥革命时,握兵自守,夺取了新疆军政大权。

杨 增新满脑子孔孟之道,但私人生活相当朴素,他不吸大烟、不打 麻将,不纳妾,不讲究享受和排场,也不搞馈赠、办寿那一套。他 事必躬亲,每天用大部分时间批阅公文,了解各地方情况。

杨增新生前在他的公署大堂写过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一直 挂到盛世才执政初期,写得有点意思:

共和实草昧初开,羞称五霸七雄,纷争莫问中原事;

边庭有桃源胜境,狙率南回北准,浑噩长为太古民

杨增新执政新疆十几年,既不问鼎中原,也不养兵;他要人民“返朴还真”,浑浑噩噩、他在新疆不从事经济文化建设,也不 起用文化人,只想利用民族矛盾,浑水摸鱼。

杨增新在新疆有句 名言:

“昔之同患难、共死生者,当求之上智;

今之同患难、共死生 者,当求之下愚。

其愚不可及,而后可与俱生,可与俱死,可与同 患,可与同难。”

杨增新梦想的足以他的“上智”来随意摆布“下 愚”的新疆老百姓!

新疆的安定富裕,杨增新的封闭和愚民政策,交相引起了四 周的开涎或“不满”。

1928年7月7日在俄文法政专门学校毕业 典礼大会上,杨增新和几个旧顽固分子被人刺死、谁杀死了杨增 新?

几十年来传统的说法是当时军务厅厅长兼交涉署署长樊耀南主谋杀死了杨增新。

樊耀南是湖北公安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 业,受过辛亥革命的一些影响,看不惯杨增新的黑暗政策,1928 年7月7日在俄文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典礼大会上,和一批有新思想的志士一起刺杀了杨增新和几个旧顽固分子。

但疑点颇多。

刺杀杨增新的当晚,政务厅厅长金树仁在军务 科长张培元的支持下,率领部队攻破了樊耀南占领的督署,当即杀了樊耀南和他的死党。樊耀南是被挖掉眼睛惨死的,没有留下 任何“刺杀的口供”.金树仁接连枪杀几十个樊耀南的追求者后, 一口咬定樊耀南是刺杀杨增新的元凶,死无对证。

重拾此案,在杨增新被刺的当年,新疆是流传多种说法的。

有的认为杨增新是被“贼喊捉贼”的金树仁和张培元杀的,樊耀南不知情;

有的认为是樊耀南和金树仁合谋,事后金树仁杀人灭 口;

也有认为是冯玉样主谋,秘密派人联合金树仁一起干的。

近 年樊耀南的孙子樊明莘在台湾出版了《新疆三七政变血案真相》 一书,提出了杨增新、樊耀南相继为金树仁杀害新的佐证。

杨增新死后,金树仁走马上任。

金树仁是甘肃河州人,读过 高等学堂,也做过几天杨增新的学生。但生性肤浅,胸无大志,他 的鸦片烟瘾很重,表面上喜欢和人漫无边际地闲谈,内心里又爱 犯疑心。

金树仁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壮丁”,搞得全疆人心惶 惶。国民党后期的抓壮丁,发明权还在这位金大人手中了。

新疆军队扩编,军费一增加,钱币必贬值,社会种种矛盾势必增加。社会问题一多,金树仁疑心重重,更将他的政权寄托在金氏乡土集 团上。

金树仁上台后的第二件事,是起用“亲信”。

在迪化民间流传 两句民谣:“早晨学会河州话,晚上便把洋刀挎。”

金树仁是甘肃 河州人,凡是金的同乡,多能够当上军官,作威作福。

迪化家喻户 晓这位河州金将军自登台之日起,很快把他的家族里的人、同乡 亲友陆续安置在各要津部门。金树仁的五弟金树信当了军务厅 长,四弟金树智后来被派到喀什,作了师长,号称“金老五”,贪财弄权,甚至一手遮住他的长兄,成了“二督办”。

金树仁的马弁崔 肇基,一举被提拔当了团长。

拥护金树仁取得政权的杜治国被任 为旅长,

张培元被派往伊犁,作了屯垦使;

新任省府秘书长鲁效 祖、交涉署长陈继善、驻哈密师长刘希曾、驻阿山师长魏镇国等, 全都是金的同乡。

至于部队中的大小官佐,各县县长,都逐渐换 成了清一色的甘肃籍人或金的亲信。新疆一下子成了金氏小王 朝 .

这样的政权不迅速垮台才怪哩!

1931年发生哈密事变。紧 接着吐鲁番燃起战火,火越烧越大,从宁夏来的马世明(马仲英 之侄)横冲直闯,1933年2月打到了迪化城边。虽被解围,金树 仁政权内部已分崩离析了。

1933年4月初,金树仁的参谋处长陈中、迪化县长陶明樾 和李笑天策动了归化军一起造反,于4月12日成功地赶跑了金 树仁,夺取了新疆的政权。

这就是新疆历史中的“四一二政变”, 和蒋介石1927年的“四一二政变”不同,新疆这个“四一二”则是 应该肯定的。

新疆“四一二政变”的风云人物陈中,人们是不应该忘记 的。

他是安徽人,当年二十七八岁,颇有民主思想。参加过北伐战 争,1927年经武汉政府送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1929年因学校发生反对派事件离开学校,从苏联中亚到新疆喀什。后来 又返回苏联,通过中国领事馆结识了金树仁的儿子,一起到过德 国。

回国后,进过国民党的中央军校。1932年他重返新疆,1933 年迪化被围,陈中一直在前线,表现出他的机智和才能,被军队 推举,提拔为参谋处长。

“四一二政变”中的归化军则要复杂得多。

归化军本来是哈 密事变以来金树仁的一支劲旅,它是由所谓归化人组成的。归化 人,主要是指寄居新疆的白俄和其他欧洲人。

这些人都是从上一个世纪起,尤其是俄国1917年革命后移入新疆的。他们的留居 地主要是伊犁、塔城、迪化、阿山等地,除少数拥有较多资财的资本家外,大多数都从事农业、小手工业或者给人佣工糊口,衣食 大体上可以自给。

这些人当中,有的在1920年后办正式手续取 得了中国国籍,大多数人是无国籍者。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服过兵 役,包括一些帝俄时期的校级军官,如在新疆的白俄首脑格米林 肯,这个人自杨增新时已插足官场。

他同一些帝俄时期的军官接 受了金树仁政府的要求,在1931年下半年组成了归化军。

开始 成立了两个连,随张培元军东去哈密,后来扩充为两个团。

1933 年迪化被围前又扩编成一个旅,编入新疆省省军,随同省军作 战,也独立作战。

归化军具有作战经验,战斗力在金家军中是最 强的。归化军的待遇也较高,薪饷较新疆省省军高一倍到两倍。

1933年,迪化被围,省库空虚,归化军的薪饷不能如期领到,官 兵生活相当窘迫,金树仁和他的弟弟金树信对归化军首领格米 林肯又不尊重,使他们感到无路可走。

在陈中等人的影响和策动 下,4月12日下午,几百名归化军拿下了金树仁的督署。

金树仁 的主要兵力此时都在盛世才的率领下,和马世明的军队打仗。金 树仁保命要紧,只得逃出了迪化。

4月13日,金树仁曾命令属下 反扑,被归化军和城中的东北军联合赶跑了。金氏政权就此倒 台,树倒猢狲散。

在中国现代史上往往会出现这种态势,旧的政权一朝被颠 覆,最终摘取胜利果实的人都是掌握军队实权的入,可谓“有枪 便是王”。新疆“四一二政变”后,迪化联席会议最后推举盛世才 接替金树仁。

盛世才何方人氏,能受到各方代表的拥戴吗?

来源:大肥肥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