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破界·聚能万亿:万达开打造秦巴增长极的路径与实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08:22 1

摘要: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东北门户”与秦巴山区核心腹地,万州、达州、开州(万达开)三地的协同发展不仅是川渝“强翼”战略的关键支撑,更是破解省际交界发展难题、培育万亿产业城市群的国家级探索。2023年,三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23亿元、同比增长6.7%,占川渝东北地区

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东北门户”与秦巴山区核心腹地,万州、达州、开州(万达开)三地的协同发展不仅是川渝“强翼”战略的关键支撑,更是破解省际交界发展难题、培育万亿产业城市群的国家级探索。2023年,三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23亿元、同比增长6.7%,占川渝东北地区比重达31.9% ,正以“资源互补、设施互联、产业互链、机制互通”的四维路径,书写秦巴山区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万达开的协同潜力,根植于三地互补的资源禀赋与经济基础。从人口规模到产业特色,从枢纽优势到文旅资源,三地形成“大而强、专而精、特而优”的差异化格局。

1. 万州:枢纽驱动的工业强区

- 核心数据: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9.4亿元、同比增长6.9%,总量与增速均居渝东北第1;常住人口154万人,人均GDP达1万美元 。

- 代表企业:

- 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作为区域汽车产业龙头,整车在万州组装,80%车身冲压件来自开州,电池组、橡胶油管产自达州,带动2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半小时产业圈” 。

- 重庆港万州公司:运营三峡库区最大铁水联运港,年货运吞吐能力3500万吨,开通“蓉万”班列等多条联运通道,是中西部物资出海的“黄金门户” 。

- 知名景点:

- 天生城文旅街区:融合巴渝文化与现代商业,2023年接待川渝游客超500万人次,成为跨区域文旅消费热点 。

- 万州新田港:长江上游深水良港,兼具“铁公水”联运功能与工业旅游价值,二期工程建成后年吞吐能力将新增1477万吨 。

2. 达州:能源筑基的产业大市

- 核心数据: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2656亿元、同比增长6.5%,总量居三地首位;常住人口532万人,是川东北人口第一大市。

- 代表企业:

- 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达州天然气净化有限公司):我国最大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基地,年处理原料气120亿立方米、产硫黄240万吨,供应长江经济带2亿多居民,硫黄产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 达钢集团:西南地区重要钢铁企业,依托万州新田港实现“陕煤入渝”原料中转,物流成本降低18% 。

- 知名景点:

- 巴山大峡谷:2023年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价,正推进“半年攻坚行动”,已带动9.1万贫困人口脱贫,建成后将填补万达开5A景区空白 。

- 八台山:川东第一高峰,与巴山大峡谷联动打造“地质研学+生态观光”线路,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

3. 开州:科创赋能的生态新城

- 核心数据:2023年常住人口118.5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3.3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05亿元,同比增长21.1%,增速领跑三地 。

- 代表企业:

- 紫建电子:消费类锂离子电池“隐形冠军”,全球蓝牙耳机电池市场占有率领先,2024年营收11.45亿元,带动20家配套企业绿色改造 。

- 帅龙实业: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帅根香”香肠年产能500万吨,产品覆盖全国,构建“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

- 知名景点:

- 汉丰湖:三峡库区最大内陆湖,国家4A级景区、市级幸福河湖,拥有30余个湖湾、41个岛屿,联动举子园打造“科举文化+滨湖休闲”体验区 。

- 刘伯承故居:国家级文保单位,年均开展300余场研学活动,与汉丰湖串联成红色文旅线路,年接待量超120万人次 。

二、战略锚定:从“边缘节点”到“增长核心”的定位跃升

万达开的协同价值,本质是激活秦巴资源与川渝通道的战略契合。三地从地理“边缘带”升级为战略“增长极”,核心在于三重定位的叠加。

1. 国家战略的“承载地”

从成渝城市群规划明确的“统筹发展示范区”,到成渝双城经济圈“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政策持续向三地倾斜,为万亿产业集群提供顶层指引。2023年,三地工业协作产值突破20亿元,较2022年增长42% ,印证战略定位的落地成效。

2. 资源互补的“聚合体”

达州的天然气、锂钾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万州的长江航运枢纽,开州的电子信息与富硒农业,形成“资源库+枢纽港+加工带”的天然分工。这种互补性使三地得以跳出“同质化竞争”,转向“产业链共建”。

3. 跨区域联动的“试验田”

作为川渝跨省协同的先行区,三地在财税分享、要素流通、生态共治等领域形成4项国家级、5项省市级首创成果 ,为全国省际交界地区发展提供样本。

产业是增长极的核心支撑。万达开以“差异化布局、链条化整合”为路径,打造三大特色产业体系,夯实万亿目标根基。

1. 绿色能源化工集群:从“资源开采”到“精细加工”

依托达州普光气田、开州天然气储量优势,三地共建“达州开采提纯—万州精细加工—开州材料配套”闭环:普光气田的净化天然气输送至万州湘渝盐化生产化工原料,硫黄产品供应开州硫化工企业;江西赣锋、蜂巢能源等龙头项目落地,推动能源向锂电池材料延伸,2023年集群产值突破1400亿元 。

2. 先进制造集群:从“单点生产”到“链式配套”

以长安跨越、紫建电子为链主,形成跨区域配套网络:长安跨越的车架来自开州、电池组产自达州,物流半径压缩至30分钟;紫建电子带动开州高新区形成“材料-电池”生态,2024年园区电子信息产值突破200亿元。2023年,万达开40余家企业形成上下游供应链,协作年产值超20亿元 。

3. 特色文旅与农业集群:从“资源输出”到“品牌增值”

- 文旅融合:联合举办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道地中药材博览会,巴山大峡谷与汉丰湖实现“一票通游”,2023年跨区域游客占比达38% 。

- 农业提质:共建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秦巴中药材联盟,开州富硒脐橙、达州“巴山雀舌”茶通过区域公用品牌溢价30%,2023年特色农业总产值达936亿元 。

交通互联互通是破除行政壁垒的首要前提。三地以18个重大项目为抓手,构建“双轴支撑、全域覆盖”的交通网络。

1. 对外大通道:链接“三圈”的枢纽网

成达万高铁、西达渝高铁加快建设,未来三地至成渝双核1小时直达,至西安、武汉形成3小时经济圈;万州机场与达州金垭机场互为备降,2023年旅客吞吐量合计突破300万人次,开通至北京、上海等20余条航线 。

2. 对内微循环:“半小时产业圈”成型

开万梁高速、万州—达州快速物流通道建成通车,城际公交年客运量达5764万人次;万开安货运铁路纳入规划,将进一步压缩三地物流时间,预计2025年跨区域货运成本再降12% 。

3. 物流一体化:“一次报关、全域通关”

新田港与达州无水港实现联动,开通“达州—万州—上海”铁水联运班列,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万标箱;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班轮首创开行,使三地外贸货物出海时间缩短7天 。

五、机制创新:破解“协同困境”的制度保障

省际协同的核心是打破行政壁垒。万达开创新“三级三地”工作机制,以制度创新激活协同动能。

1. 组织协同:从“松散合作”到“实体化运作”

建立党政联席会议、联合办公室集中办公制度,2023年召开12次专题会议,推动25份合作协议落地;成立万达开产教联合体,共建15个学科中心教研组,定向培养产业人才超2000人 。

2. 要素流通:打破“行政分割”

联合编制国土空间规划,预留20平方公里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人力资源市场互认,2024年跨区域技术协作项目达16个;建立“绿色采购清单”,淘汰23家高污染供应商,推动产业链绿色升级 。

3. 利益与生态共治:实现“共赢发展”

出台跨区域财税分享机制,明确总部经济、飞地园区等7类合作的收益分配规则;共同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28.4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2.9%,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

要实现“十五五”万亿目标,三地需在三个维度精准发力:

1. 产业能级跃升

推动能源化工向精细化工延伸,目标2030年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集群突破2000亿;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支持紫建电子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力争2027年市场占有率超40%。

2. 开放平台提质

推动万州综保区与达州无水港联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力争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25%;在长三角、珠三角设立“万达开产业联络处”,承接产业外溢。

3. 城乡融合赋能

依托158个现代农业园区,带动秦巴山区200万农户融入产业链;深化“农业+文旅”,巴山大峡谷创5A后预计年增收15亿元,汉丰湖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当达州的天然气点燃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炉火,万州的货轮载着开州的电池驶向全球,万达开的协同发展早已超越“简单相加”,成为川渝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打破行政边界的勇气,是资源互补的智慧,更是对“共同富裕”的践行。随着“十五五”规划推进,这个承载秦巴山区希望的万亿城市群,必将成为川渝协同的标志性成果,为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来源:耀中品牌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