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读书人,也有那么多武将,可在长达1300年的科举制度里,竟然只出了一个人同时拿到文武状元的双重头衔。
这个人就是唐朝的郑冠,一个真正做到了上得了朝堂、下得了战场的传奇人物。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文武全才",什么叫"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那个重文轻武或者重武轻文的年代,他是怎么做到文武并重,最终成为“千古奇人”的呢?
郑冠出生在唐德宗贞元年间的河东道,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一带。那个时候的山西可不是什么穷山恶水,而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郑冠家里算是当地的士族,祖上几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家里藏书颇丰,各种兵书战策也不少。
小时候的郑冠就表现得跟别的孩子不太一样。别的小孩要么专心读书,要么专门练武,可他偏偏两样都不放过。
白天跟着私塾先生读四书五经,晚上就缠着家里的老师傅学拳脚功夫。家里人开始还担心他会不会贪多嚼不烂,毕竟那句"艺多不养家"的老话可不是白说的。
郑冠从小就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光有武艺没有文化,打仗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而战,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光有文化没有武艺,空有一身理论却没法在战场上施展,那跟“纸上谈兵”有什么区别。所以他铁了心要“文武并修”,谁劝都不听。
十几年的苦练下来,郑冠的文武功底都打得相当扎实。诗词歌赋、经史子集他样样精通,骑马射箭、刀枪剑戟他也门门拿手。
到了该参加科举的年纪,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觉得疯狂的决定——既要考文科举,也要考武科举。
唐穆宗长庆三年三月,京城长安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文科举考试。考场里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个个都想着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那年的考题是策论,要求考生针对当时的国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郑冠拿到题目后,心里早就有了主意。
他知道当时大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贪污腐败、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这三个大问题就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老百姓头上。
郑冠提笔就写,洋洋洒洒写下了《理道策》。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三个具体的改革方案。
第一个方案针对贪污腐败。他建议朝廷派御史直接驻扎在各地的盐场,专门监督那些管钱管物的官员。
因为盐铁专卖是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这里的水最深,油水也最多。派人盯着,就能堵住不少漏洞。
第二个方案针对军阀割据。他提出要把各地军队的指挥权收回朝廷,实行将领三年轮岗制。
这样就能避免将领在一个地方待太久,跟当地形成利益关系,最后尾大不掉。
第三个方案针对民生问题。他建议控制物价,减少不必要的军费开支,把省下来的钱用到改善民生上。只有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国家才能真正稳定。
主考官王起看完郑冠的答卷,当场就拍案叫绝。
他对其他考官说:这篇文章根本不用改,直接拿去当奏折交给皇帝都行。就这样,郑冠毫无悬念地拿下了“文状元”的头衔。
拿到文状元后,郑冠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忙着庆祝,而是马不停蹄地准备武科举。两个月后的五月,武科举如期举行。
武科举的考试项目分为四个方面:射箭、马术、力量和韬略。每一项都不好对付,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射箭考试那天,郑冠穿着一身劲装,手持强弓,站在射箭场上。
周围围满了观看的官员和考生,大家都想看看这个文状元在武场上能有什么表现。郑冠深吸一口气,拉满弓弦,箭如流星般射出,正中靶心红圈。
连续十箭,箭箭命中,没有一箭偏离。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呼,谁也没想到一个文状元的箭法能这么准。
马术考试更是精彩。郑冠骑着一匹烈马,在考场上飞驰而过,各种高难度动作信手拈来。马上取物、马上射箭、马上使枪,样样都做得行云流水,看得人眼花缭乱。
力量考试用的是当时最新式的武器——神机弩。这种弩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能拉开,普通人连拉都拉不动,更别说准确射击了。
郑冠不但轻松操作,还创造了一个记录:同时射出三支箭,三支箭都射中了靶心。这个记录在当时简直就是传说级别的存在。
韬略考试是最考验智慧的环节。
考官给出了一个战术难题:假如你有五千步兵,要对抗一万突厥铁骑,你会怎么办?这个问题难住了很多考生,因为无论从兵力还是装备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郑冠想了想,提出了分兵三路、声东击西的战术。
他建议先派一路兵马正面牵制敌人,吸引注意力,然后派另一路兵马绕到侧翼偷袭,最后留一路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这个战术既充分利用了步兵的灵活性,又避免了硬碰硬的消耗战,确实高明。
兵部尚书李逢吉听完郑冠的分析,连连点头称赞。
最终,郑冠在射箭、马术、力量三个项目上都拿到了满分,韬略项目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毫无争议地获得了武状元的称号。
同时拿到文状元和武状元两个头衔后,郑冠在京城一下子成了名人。
唐穆宗开始还有些怀疑,觉得这个人会不会是沽名钓誉之辈。毕竟历史上文武双全的人不少,但能在科举考试中都拿第一的,确实前所未见。
皇帝亲自召见了郑冠,经过一番交谈,发现这个年轻人确实有真才实学,而且为人谦逊,没有一点狂妄自大的样子。皇帝很满意,决定给他一个合适的职位。
郑冠的第一个官职是正九品校书郎,说白了就是在宫廷图书馆工作,负责整理和研究各种文献资料。
这个职位虽然品级不高,但对于一个刚入仕的年轻人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起点了。
在“校书郎”的位置上,郑冠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几年。
他利用这个机会广泛阅读各种史书典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他整理的文献资料质量很高,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几年后,郑冠被提拔为从五品户部郎中,主要负责管理户口和财税方面的工作。
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比校书郎高了不少,因为涉及到国家的财政收入,责任重大。
在“户部郎中”的岗位上,郑冠把自己当年在《理道策》中提出的一些想法付诸实践。
他严格监督各地的税收征收情况,坚决打击贪污腐败现象,为国家节省了不少开支。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同僚和上级的一致好评。
郑冠的仕途虽然算不上大起大落,但也稳步上升。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文武双全”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真本事!
郑冠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1300年的科举历史中,他是唯一一个同时获得文武双状元称号的人。
他用自己的传奇经历诠释了什么叫"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什么叫"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虽然他的仕途相对平淡,没有成为显赫的大官,但他的精神价值远远超越了官职的高低。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人才不应该局限在某一个领域,而应该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
信息来源:
1. 《唐书·选举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2. 《新唐书·百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3.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4.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王永平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 《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史》,刘海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来源:蜀山史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