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美国思想殖民枷锁,是全球南方共同责任”丨专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08:15 1

摘要:本月,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了《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报告系统剖析了美国思想殖民背后深刻的历史原因、复杂的实践体系和深重的国际危害,呼吁各国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摆脱思想桎梏,重拾文化自信。

本月,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了《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报告系统剖析了美国思想殖民背后深刻的历史原因、复杂的实践体系和深重的国际危害,呼吁各国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摆脱思想桎梏,重拾文化自信。

印度学者、地缘政治分析师坎塔(S.L.Kanthan)9月上旬受邀参加了在中国昆明举办的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并注意到这份报告。近日,坎塔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他眼中的美国思想殖民。

羊城晚报:今年,您受邀参加了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并第一时间读到了《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智库报告。我留意到,您在自己的专栏上对这份报告做了摘录分享,您为什么特别注意这份智库报告?

坎塔:中国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近期发布了一份极具影响力的报告。报告剖析了一个重要但长期被忽视的议题:美国的思想殖民。这种殖民手段极为隐蔽和复杂,多数人难以察觉,却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而负面的影响。

在分析美国思想殖民问题时,最大的难题在于人们往往无法察觉,就像鱼无法感知水的存在一样。当今世界广泛充斥着美国主导和塑造的叙事,人们因此难以识别其中的宣传和叙事偏见。

羊城晚报:为什么说“人们往往无法察觉美国思想殖民问题”?

坎塔:人们往往善于识别“外来”的影响。例如,一则对朝鲜进行正面报道的社交媒体帖子,很快就会被不少人认定为“宣传”。然而,许多人却未能察觉美国的宣传。我在印度亲身观察到这种现象,甚至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乃至一些外交政策专家中也存在这种情况。

在印度,最受欢迎的英语电视台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市场份额高达70%;几乎人人使用谷歌邮箱 (Gmail) 收发邮件,近5亿人使用WhatsApp。令人惊讶的是,即便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员工爱德华·斯诺登早已揭露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在科技公司配合下进行大规模监控,印度社会依然鲜少对此表现出担忧。

羊城晚报:您认为是什么导致了在全球南方国家普遍存在的不把美国媒体、产品等当作“外来力量”的现象?

坎塔: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往往充斥着苹果、可口可乐、耐克、星巴克、奈飞、优兔等美国品牌。由于这些品牌往往与享受或名望挂钩,因此人们容易放下戒备,从而对来自美国的新闻资讯、文化产品不再产生怀疑。于是,CNN、维基百科、ChatGPT等美国的“思想殖民工具”,很容易被认为是“真实”和“客观”的。

印度人将美国视为盟友或友好国家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就业机会。有些人进入设在印度的美国公司工作,另一些人则赴美就业。此外,还有数十万印度人赴美留学,其中不乏政界和商界人士的子女。

毋庸置疑,移民是美国重要的软实力来源,尤其是当印度人在美国取得成功时。这也导致印度人无法相信谷歌搜索或人工智能会提供虚假信息,因为谷歌的首席执行官本人就是印度裔美国人。

同样地,世界银行行长是印度裔美国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也是印度人,美国推行的新自由主义又怎么会有问题呢?

总的来说,美国在印度乃至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并未被视为“外来者”,因此不会引发本能的“战斗或逃跑”反应。这正是美国能够悄然而有效地实施思想殖民的核心原因。

羊城晚报:美国强大的实力塑造了它在全球的文化霸权。以至于美国的产品和文化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现象在你的国家是不是特别严重呢?

坎塔:是的。美国的影响已经渗透至印度的学校、媒体和智库,这些机构塑造了公众舆论导向。首先,英语在印度被视为通往成功的语言。我小时候读的是英美小说,二十多岁时更是把《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视为终极真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摆脱这种“洗脑”的影响。

说到对世界的理解,在印度求学期间,我从未听过“美国帝国主义”这一说法。印度主流媒体和智库从未将美国视为帝国主义力量。

至于国际新闻报道和评论,印度大多数主流媒体只是转载路透社和美联社的文章。例如,只有极少数印度人了解北约东扩在俄乌冲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了解2004年和2014年美国在乌克兰策动“颜色革命”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再举一个例子,印度主流媒体会机械地转发美国炮制的关于中国新疆存在“强迫劳动”的虚假宣传,却极少报道美国政府通过资助或武装分裂分子和恐怖分子来破坏中国稳定的做法。

这种对美国的轻信态度危及印度的国家安全,因为美国已经开始多维度对印度实施遏制。

羊城晚报:在这份智库报告中,提到美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在全球进行思想殖民。您对此有何观察?

坎塔:如果说美国人在思想殖民方面已炉火纯青,那么他们在隐性审查方面同样出色,而这是任何舆论操控成功的关键。

全球南方大多数人察觉不到美国的审查,因为它是有针对性的。美国社交媒体留有足够空间,足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因此在美国,凡是涉及不到统治阶层根本利益的话题,尽可以高谈阔论,看似热烈非凡,实则都是无关痛痒的表面文章。然而,一旦你“触碰红线”,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就会成为审查“雇佣兵”或AI算法的目标。

美国的脸书、优兔等社交平台,在审查上相当严格。每年会删除数万个账号和视频,仅因他们“亲中”或“亲俄”。

马斯克旗下的社交媒体平台X(原推特)相对开放一些,但同样存在一种称为“限流”的精细化审查。如果你的账号受到管控,发布内容的曝光量会被大幅削减。“推特文件”曝光了美国政府机构会向社交媒体公司提供需封禁的账号清单。许多平台实际上为美国机构提供了便捷通道,使其可自行审查话题和账号。

其背后的逻辑是:“言论自由不等于传播自由。”

实际上,美国的审查体系庞大,“深层国家”掌控着众多政府机构,并与高校、非政府组织、行动团体、非营利机构、媒体和科技公司协同运作。每年投入数十亿美元实时监控每条社交媒体内容,以追踪趋势、热点和人物。所有这些其实都以“打击虚假信息”为借口,通过全面监控和信息操控来限制言论自由。

几天前,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提到我,并抨击我的社交媒体账号是“亲中账号”,原因是我谈及美国可能在印尼策动“颜色革命”。

羊城晚报:您认为,全球南方国家应该如何打破美国思想殖民的枷锁?

坎塔:应对美国在全球的思想殖民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挑战。我们需要召集全球南方国家的知识分子,以及同样受美国影响的欧洲地区的学者,通过报纸、电视、社交媒体、播客、书籍、纪录片等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我建议将中国发布的这份关于美国思想殖民的报告整理成书籍,翻译成多种语言,供全球高中生和大学生阅读。转变这种美国塑造的认知范式势在必行,而推动这一转变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