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文化体系中,书法艺术是兼具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的瑰宝,但 “书法艺术可以雅俗共赏吗” 这一问题,始终是大众与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书法艺术的深层文化属性与抽象审美特质,似乎构成了它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天然鸿沟;另一方面,书法的形质之美又能在不同层面唤起普遍
在中华文化体系中,书法艺术是兼具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的瑰宝,但 “书法艺术可以雅俗共赏吗” 这一问题,始终是大众与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书法艺术的深层文化属性与抽象审美特质,似乎构成了它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天然鸿沟;另一方面,书法的形质之美又能在不同层面唤起普遍共鸣,让 “书法雅俗共赏” 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下面,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解析书法艺术能否雅俗共赏、书法雅俗共赏的基础是什么,以及现代社会如何推动书法实现雅俗共赏。
徐朝江书法《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品来源:集雅斋】
一、书法艺术能否真正实现雅俗共赏?答案需结合历史与现实审慎看待
要回答 “书法艺术可以雅俗共赏吗”,首先要从书法的发展历程与属性入手。书法兼具实用与艺术双重属性,但从历史轨迹来看,它始终带着鲜明的精英文化烙印 —— 在古代社会,书写是知识阶层的特权,书法更是权贵士大夫交流思想、彰显品味的精微艺术。彼时,受限于文化普及度,普通民众既缺乏接触优质书法作品的机会,又因文化素养不足难以理解书法的笔墨意趣与文化典故,别说 “赏雅”,就连基础的审美认知都难以形成,此时的书法本质上是精英阶层的小众艺术,“书法雅俗共赏” 几乎无从谈起。
而到了文化普及度空前提高的现代社会,书法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公众视野,春联、牌匾、名胜题刻等书法形式随处可见,似乎为 “书法雅俗共赏” 创造了条件。但需要注意的是,书法高雅的审美内核与专业评判标准并未随之 “降格”—— 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的视觉冲击和信息爆炸,书法家们更倾向于在传统框架内追求个性表达与形式创新,作品往往趋向精深化、抽象化,甚至带有实验性。这种专业领域的深度掘进,反而拉大了书法与大众日常审美经验的距离,让 “书法艺术能否雅俗共赏” 的疑问再次凸显。
此外,智能时代的无纸化浪潮,极大削弱了书法的实用基础,大众对书法的认知与感受力逐渐弱化。书法中的抽象线条、章法气韵、文化典故,本质上是一套需要长期积淀才能破解的 “文化密码”,若缺乏相应的文化储备,即便看到优秀作品,也难以真正登堂入室,这也让 “书法雅俗共赏” 的实现面临挑战。
方放书法《厚德载物》【作品来源:集雅斋】
虽然书法艺术的深层审美存在门槛,但这并不意味着 “书法艺术不能雅俗共赏”。事实上,书法本身具备 “俗可赏” 的天然基础,这也是 “书法雅俗共赏” 能够成立的关键。
首先,书法的视觉形式美具有普适性,无需专业训练也能直观感受。无论是线条笔画的节奏韵律(如楷书的端正平稳、行草的行云流水),还是字体结构的平衡险绝,亦或是墨色的浓淡枯润,都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唤起最朴素的审美愉悦。比如春节时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即便不懂书法理论的人,也能从工整的字迹、喜庆的内容中感受到美感;名胜古迹中的题刻,如泰山的《纪泰山铭》、西湖的 “三潭印月” 题字,其磅礴的气势或雅致的格调,也能让普通游客产生视觉共鸣 —— 这种基于 “形质之美” 的欣赏,正是书法雅俗共赏的底层逻辑。
其次,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符号,承载着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感,这让它能跨越文化层次引发共鸣。从甲骨文的古朴、金文的厚重,到隶书的端庄、楷书的规范,书法的演变历程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缩影。即便大众不了解某幅作品的创作背景或艺术手法,也能从书法的整体气质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厚重,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欣赏,也是书法雅俗共赏的重要支撑。
龙开胜书法《上善若水》【作品来源:集雅斋】
很多人纠结 “书法艺术可以雅俗共赏吗”,本质上是希望书法既能保持高雅格调,又能被所有大众理解。但事实上,书法的雅俗共赏并非 “所有人都能理解所有层面”,而是 “不同群体能在不同层面获得审美价值”—— 大众可以欣赏其表层的 “形质之美”,而深层的 “性情、神采、气韵” 之雅,则需要文化积淀与审美素养才能感知,二者并不矛盾。
比如一幅王羲之的《兰亭序》,普通大众能感受到字体的流畅优美、布局的疏密有致,获得视觉上的愉悦;而专业研究者则能从笔法的精妙、墨色的变化、章法的气韵中,读懂王羲之当时的心境与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这种 “分层欣赏” 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无需为了 “俗赏” 而降低 “雅” 的标准,也不必因 “雅” 的门槛而否定 “俗赏” 的价值。
承认书法雅俗之间的鸿沟,并非贬低大众审美,而是正视书法作为一门高度成熟且与文化深度绑定的艺术形式所固有的复杂性。现代社会推动书法雅俗共赏,更应该做的是搭建 “文化桥梁”—— 比如通过书法科普视频讲解线条与结构的美、通过书法展览搭配作品背景介绍、在中小学书法课中融入审美教育等,让更多人有机会逐步走近书法的深层之雅,而非强行模糊雅俗边界,让书法失去应有的艺术高度。
刘俊京书法《瀑布联句》【作品来源:集雅斋】
结语
回到 “书法艺术可以雅俗共赏吗” 这一问题,答案是肯定的 —— 但这种雅俗共赏并非 “无差别欣赏”,而是 “各取所需的审美共鸣”。书法的形质之美让大众能轻松感受其魅力,书法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深度则为精英群体提供了品味空间,二者共同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完整价值。未来,随着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与审美教育的普及,会有更多人跨越 “俗赏” 的门槛,走进书法的 “雅境”,但即便停留在 “形质之美” 的欣赏层面,也不妨碍大众从书法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审美愉悦 —— 这或许就是书法雅俗共赏的真正意义。
来源:集雅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