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桃细菌性穿孔病又名细菌性黑斑病、溃疡斑、斑点病,我国南、北方产区均有发生。桃细菌性穿孔病病原为树生黄单胞李致病变种黄单胞属细菌,主要危害叶片(可造成早期落叶)、枝条和果实,以叶片穿孔最为常见。初为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周围呈水
如何有效防治桃细菌性穿孔病?专家来告诉你!
一、病原与症状
桃细菌性穿孔病又名细菌性黑斑病、溃疡斑、斑点病,我国南、北方产区均有发生。桃细菌性穿孔病病原为树生黄单胞李致病变种黄单胞属细菌,主要危害叶片(可造成早期落叶)、枝条和果实,以叶片穿孔最为常见。初为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周围呈水渍状并有黄绿色晕圈。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中央干枯,边缘产生一圈裂纹,病组织脱落,形成穿孔症状。受害果实果面形成暗紫色、圆形、中央稍凹陷、边缘水渍状的圆形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上溢出黄色黏质物(菌脓)。病斑干燥时常发生裂纹,病果常脱落。
二、发生特点
病菌在枝条的溃疡部(主要是春季溃疡斑)和秋季感染未表现症状的部位越冬。翌春气温回升后,病组织内的细菌开始活动。开花前后,细菌从病组织中溢出,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和果实的芽痕或皮孔侵入。病害潜育期因气温高低和树势强弱而异,叶片一般于4月底5月初发病,梅雨季节为发病盛期,夏季干旱时病势进展缓慢,至秋雨来临时,又有大量细菌扩散,通过腋芽、叶痕侵入(后期侵染)。
三、防治技术
1. 农业防治应结合冬季清园,剪除枯枝、病梢,清扫落叶、落果等集中烧毁,消灭潜藏其中的越冬菌源。合理整枝修剪,增加内膛疏枝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空气湿度。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采取果实套袋,阻隔病菌的侵染。尽可能避免桃、李、杏等核果类果树混栽。
2. 药剂防治(1)防治细菌性穿孔病可选择的常用药剂。化学农药有 :氯溴异氰尿酸、噻唑锌、噻霉酮、噻菌酮、喹啉铜、溴硝醇、代森锰锌、辛菌胺(醋酸盐)等。生物农药有 :春雷霉素、梧宁霉素、中生菌素、土霉素等。生物菌剂有 :地衣芽孢杆菌 W10、粪产碱杆菌 YZ19。 (2)具体防治措施。一是在树体萌芽至露红期,最高温度达15℃的中午时分喷施适宜浓度的石硫合剂清园,以杀灭越冬病菌。二是花后的第一遍药剂可选择醋酸盐氯溴异氰尿酸、辛菌胺等广谱性消毒杀菌剂,或噻唑锌、喹啉铜、溴硝醇等化学药剂,或春雷霉素、梧宁霉素、中生菌素等生物农药做好重点预防。三是 4 月中下旬开始初见病斑、6 月份梅雨季节来临前,及时使用春雷霉素或梧宁霉素或中生菌素 + 氯溴异氰尿酸,或噻唑锌或喹啉铜或辛菌胺醋酸盐的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组合防控技术,交替轮换防治,间隔 10 ~ 15天用药 1 次,连续使用 2 ~ 3 次。如桃果套袋后细菌性穿孔病发生较重,可使用广谱性杀菌剂 50% 氯溴异氰尿酸 1000 倍 + 有机铜类杀菌剂 50% 喹啉铜 2000 倍 + 抗生素类杀菌剂 0.3% 梧宁霉素 1250 倍液,3 种杀菌剂现配现用,先单独进行二次稀释,然后按照先后顺序配制到规定浓度,间隔 10 天左右使用 1 次,连续使用 2 次。
江苏省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蒋红国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