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 刺綉 銅器 文房精選 | 聖佳香港2025秋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02:07 1

摘要:此件剔紅雕牡丹紋蓋盒作蔗段式,子母口,盒內及底髹黑漆。蓋部雕刻以三枝盛開綻放的牡丹花為主,嬌美欲滴,旁邊伴有花蕾,生動優美。漆層厚重,花朵雕刻錯落有致,高低不平,規章有秩,花葉團簇,舒展自如,將牡丹怒放之姿展現得淋漓盡致。盒側亦作牡丹花,波浪狀枝葉,間隔著盛開

拍品精選

有藏品计划出入手可留言或者私信,单纯资讯解答市场疑惑也可以,问问不花钱哈

卫星:s第一个字母c第二个字母p第三个字母m第四个字母,还有87两个数字,找到我们

LOT 372

Mark and Period of Yongle, Ming Dynasty

AN EXTREMELY RARE CARVED CINNABAR LACQUER ‘PEONY’ BOX AND COVER, ZHANG CHENG MARK

明永樂 剔紅牡丹紋蓋盒

款識:大明永樂年製、張成造

H: 6.1cm; D: 15cm

HKD 1,800,000-2,500,000

【來源】

香港佳士得2010年5月31日

1956年1月30日購于英國伯肯赫德Corkhill&Job拍賣

參閱: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 剔紅牡丹圓盒

此件剔紅雕牡丹紋蓋盒作蔗段式,子母口,盒內及底髹黑漆。蓋部雕刻以三枝盛開綻放的牡丹花為主,嬌美欲滴,旁邊伴有花蕾,生動優美。漆層厚重,花朵雕刻錯落有致,高低不平,規章有秩,花葉團簇,舒展自如,將牡丹怒放之姿展現得淋漓盡致。盒側亦作牡丹花,波浪狀枝葉,間隔著盛開的牡丹,兩兩成組,俯仰相間。底部髹黑漆,光可鑒人,近足處左右分別落“大明永樂年製、張成造”針劃細款,筆劃流暢,一氣呵成。存世此類永樂剔紅牡丹蓋盒,多見直徑20公分左右的大尺寸者,此件更顯精緻小巧,而雕工絲毫不見局促,可謂難得。

LOT 373

Mark and Period of Qianlong, Qing Dynasty

A RARE CARVED CINNABAR LACQUER ‘MOUNTAIN AND DRAGON’ BOX AND COVER

清乾隆 剔彩統一山河雙龍紋四方捧盒

H: 10.7cm; W: 30.0cm; D: 30.0cm

HKD 1,200,000-1,500,000

【來源】

臺北鴻禧美術館舊藏

【出版】

《物我觀照—鴻禧美術館藏雅趣品錄》,湖北省博物館編,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年3月,P153,NO.97

出版圖

剔彩方盒,綴五爪巨龍乘雲破浪,翱翔海天,縱跨乾坤,寄意乾隆帝九五之尊,天子君權至高無上。飛龍矯健霸氣,呲牙瞠目,鼻孔賁張,遊弋于雲海,氣勢恢弘,威猛雄壯。剔彩紋飾雕工深邃,巧用三彩,更顯靈動立體,栩栩如真。

LOT 405

Seal Mark and Period of Qianlong, Qing Dynasty

AN EXTREMELY RARE CLOISONNÉ ENAMEL AND GILT-BRONZE EWER AND COVER

清乾隆 掐絲珐琅鳳首提梁壺

款識:大清乾隆年製

H: 31.2cm; W: 26.1cm

HKD 1,600,000-1,800,000

【來源】

倫敦蘇富比 2008年11月5日,編號56

歐洲私人舊藏,1980年代入藏

A&J Speelman 收藏

此銅掐絲珐琅鳳首龍頭靶提梁壺一把,提梁壺整體造型模仿了商周時期的青銅提梁盉壺,配以銅胎掐絲珐琅的技法,呈現出華麗厚重的風貌。壺流呈鳳首狀,鳳冠高聳,喙微張,龍頭口銜鳳首,龍鳳相映成趣。珐琅工藝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清代造辦處設有專為皇家製作珐琅的作坊。

翻閱清宮檔案關于掐絲提梁壺的記載總共八次,但關于其燒造和入藏的記載僅出現于乾隆四年、乾隆七年和八年,其餘皆為配座和做匣的記載。綜合統計,此類掐絲珐琅提梁壺當時只燒造了一件單隻和兩對。目前單隻收藏于北京故宮,為清宮舊藏;其中一對收藏于國立故宮博物院並配有原盒,另外其中一祗為本次拍品,和其相對的一祗現下落不明。

LOT 349

Late Ming Dynasty

A MARRIAGE-THREATENING BRUSHPOT

明晚期 紫檀鏤雕八仙人物筆筒

H: 14.7cm; D: 12cm

HKD 1,000,000-1,500,000

【筆筒來源】

乾坤堂 1994年1月

水松石山房 1994年-2025年

【銅座來源】

蘇富比紐約2000年9月,編號51

題簽:‘Marriage-threatening Brushpot’,水松石山房 陽文印

參閱:紫檀仙山問道圓筆筒故10012259

此紫檀鏤雕八仙圖筆筒,圓筒式,下承三矮足,為明代文房佳器精粹。其選料之精苛,紫檀黝深致密,乃皇室用材之常例;雕工雖顯渾樸,然氣韵恢弘,深得明代雕刻“重意趣、尚古拙”之審美旨趣。

畫面中八仙三兩成群,聚飲于庭園之間,神情歡愉,姿態生動。尤有趣味者,一柳樹精藏身芭蕉葉下,舉杯共飲,為畫面增添隱秘敘事。紋飾繁密,布局于方寸間營造洞天疊嶂、仙隱交錯之境,非普通匠人所敢營構,鏤空處通透靈妙,渾然一派空靈生動。尤以人物神態從容歡洽,樹精暗藏之趣,透露出宮廷藝術“莊中帶逸”的獨特表現力。

器身雕工渾厚拙樸,重在寫意傳神,呈現出典型明代雕刻風格。紫檀材質沉穆黝黑,更顯刀法精到、氣韵古拙。此器不僅是文房實用之器,更是一件匯聚故事、雕工與文人意趣的藝術珍品。

LOT 342

Republican Period

A LIANZHU-STYLE GUQIN BY ZHENG JINWEN

民國初年 大同樂會鄭覲文先生監製連珠式古琴

L: 124cm

HKD 160,000-200,000

【來源】

著名國樂大師孫裕德舊藏

【出版】

《大雅清音 古琴·古樂展專輯》封面,1989年

【展覽】

1988年曾在臺灣省各城市巡回展示一年

“大雅清音 古琴·古樂展”,臺灣基隆市文化中心,1989年5月

出版圖

此琴為傳統連珠式,扁薄寬大,琴型標準,棱角俊朗,木質老朽,通體黑漆鹿角霜胎,古琴的冠角、嶽山、承露、雁足為木質;琴底開橢圓形和長方形龍池、鳳沼,納音微隆;古琴製作符合古法,做工精良,選用木材老朽,極大的保證了古琴音色的優良,此床古琴音色蒼古有力,松透清純,是民國古琴的精良製作。

此琴為大同樂會鄭覲文先生監製。鄭覲文(1872-1935),字光裕,江蘇省江陰縣人,擅江南絲竹,後習琵琶、古琴,師從古琴名家唐敬洵先生。鄭覲文先生彈奏的《秋鴻》《平沙落雁》《水仙操》《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等名曲,古樸典雅,蒼勁有力,技藝精湛,感人至深。其後率先發起組織“琴瑟樂社”,吸收不少琴家入會,後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大同樂會”。“大同樂會”成立後,鄭先生擔任樂務主任,前後曾招收琵琶大師汪昱庭、昆曲大師楊子永、胡琴大師陳道安等。

孫裕德(1904-1981),祖籍寶山縣月浦新興鎮,著名民族音樂家。生前歷任上海民族樂團第一副團長、中國音樂家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市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等職,還擔任過上海市政協委員。孫裕德早年師從琵琶演奏家汪昱庭,1922年發起霄霓樂團。1941年創建上海國樂研究會,堅守“端莊大方、典雅平和”的江南絲竹音樂風格。1941年和1947年兩次率團赴美國巡演,累計演出100餘場,其中1947年巡演獲《時代週刊》評價為“全場之高潮”。孫裕德先生曾改編創作《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歡樂的歌聲》等琵琶曲,擅長演奏《塞上曲》《潯陽夜曲》等經典曲目及洞簫演奏,有“洞簫大王”之譽。

LOT 390

Seal Mark and Period of Yongzheng, Qing Dynasty

A FINE AND RARE IMPERIAL GREEN GLASS VASE

清雍正 御製豆青料長頸瓶

H: 22.5cm

HKD 400,000-500,000

【來源】

蘇富比倫敦,2001年6月20日

水松石山房,香港

Heda and Lutz Franz收藏

【出版】

Emily Byrne Curtis, Pure Brightness Shines Everywhere: The Glass of China. Hampshire and Vermont: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69頁, 圖8.2, 8.32.

Franz Art: Chinese Art from the Heda and Lutz Franz Collection Volume Two - Glass, CA DesignBook Club, 2011, 104頁, 編號:106

香港佳士得2014年5月28日

成交價2,680,000港幣

瓶長頸,豐肩,腹以下內收,圈足內隱。通體呈豆青色。底陰刻雙方框《雍正年制》楷書款。帶雍正款的豆青料瓶非常少見,目前僅知另外一例,出版于瑞士鮑氏珍藏,《One Man's Taste:Treasures from the Lakeside Pavilion》,日內瓦,1988-1989年,圖錄圖版G4號,後釋出于仇焱之珍藏香港蘇富比,2005年5月2日,拍品548號,最近一次拍賣于香港佳士得2014年05月28號,拍品2918號,成交價268萬港幣。李景勳藏一件大小相若刻雍正款的豆青料瓶,惟腹部呈圓鼓形,圈足亦較高,見2000年香港出版《虹影瑤輝》,圖版9號。亦見刻乾隆款的相似例,一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見張榮編2005年北京出版《光凝秋水》,圖版21號;一件2011年6月1日于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3802號;一件1992年4月1日于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971號。

LOT 391

Yongzheng Period, Qing Dynasty

AN IMPERIAL 'BAIDUAN' 'LONGEIVITY' VASE

清雍正 御製白端石壽字雙獅耳獸面紋瓶

H: 35.5cm; D: 16.5cm

HKD 700,000-800,000

【來源】

英國私人收藏

【展覽】

《典亞藝博2022》(《Fine Art Asia 2022》),2022年,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此瓶造型端莊,掏堂規整,白端石石質溫潤、白膩,純淨少瑕。盤口外撇,頸部呈喇叭形,長腹斂收,近足部外撇,平底圈足,修足工整。

全器外壁以剔刻為主作多層裝飾,唇口下為喇叭形頸部,頸部中段減地起陽雕刻團龍紋,並以圓雕技法琢對稱貼塑的圓雕二瑞獸,獸首昂首側視,呈三彎狀,雙目圓瞪,四只粗壯,神態威嚴,脊骨凹凸,尾毛捲曲收于後脊。瑞獸下琢雙獅頭耳,獅目圓睜威嚴內斂,鬢毛捲曲如雲,如意鼻下張口漏齒,一派威武之態。雙獅鈕環飾夔龍紋、雲氣紋、壽字紋,與頸處紋飾相呼應。瓶腹中段飾回紋、變形蕉葉紋一周。整器造型曲折有度,古樸大方,比例協調,置于案上,可解思古之幽情。

此類白端石仿古尊式陳設器,可于清宮舊藏中尋得同例,典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漱芳齋博古架上一例白端石瓶,即與本品頗為相似,可資參照。

LOT 400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 GOLD BELT ORNAMENT

南北朝 瑞獸紋金帶飾

H: 3.2cm;W: 9.8cm; 重: 96.74g

HKD 500,000-600,000

【來源】

九十年代購于香港

帶飾為金質,表面雕刻頗為細膩,四周鏨刻細密的連珠紋及編織繩紋,中心用鏤雕技法,飾甚神獸賓士坐臥之狀,其身形矯健,肌肉線條富於力道,整體仍承襲漢代風韻,顯出魏晉南北朝時期俊朗神逸之風格。自從東漢晚期,腰上所束的革帶為了佩掛隨身實用小器具的方便,在帶鞓上再裝上銙和環,此類帶飾便逐漸流行於王公貴族之間,尤其以玉或純金製作的帶飾,施以精雕巧鏤,應是上層階級方可使用的尊貴之物。

LOT 419

Yong Zheng Period, Qing Dynasty

A VERY RARE IMPERIAL BRONZE HAND WARMER AND COVER

清雍正 鏤空雲龍紋蓋手爐

款識:大清雍正年製

H: 9.7cm; L: 16.5cm;

W: 13.5cm; 重: 1322g

此爐為長方體,帶一柄,手感頗重,銅質優良,原始皮殼。爐蓋頂鏨刻鏤空,虛實相濟。鏤雕夔龍紋飾,中間為“壽”字的變形,呈夔龍捧壽之畫面。蓋、身子母口扣合,爐身光素無紋,直口,豐肩圓鼓腹,整體作圓角四方形,器型大氣簡潔。爐身下腹收作平底,中央開長方框,內鑄“大清雍正年製”楷書款,地深字俊,結體長方,佈局充實,字面精修,是為官鑄本朝款無疑。

手爐屬傳統香爐造型之一,因體小可手捧懷袖取暖而得名,古人穿寬袖大袍,手爐可置于袖中或懷中,故又有“袖爐”、“捧爐”的雅稱。發展于隋唐時期,盛行于明清時期。清代多用漆器類、銅類等材質,紋飾流行吉祥圖案、歷史故事題材、幾何紋等。雍正初年銀賤錢貴(銅為國之貨幣)現象十分嚴重,因而實行了更為嚴厲的禁銅政策。儘管如此,據清宮《活計檔》所載,此期宮廷鑄銅仍甚繁盛,且其中亦多有製作手爐匣、黃布套等配件者,可知此式手爐在當時宮中是頗為合用的銅器。

相類者可參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大清雍正年製”款紫紅色銅浮雕螭紋手爐,其造型與本品一致,器蓋亦作鏤雕裝飾,唯其器蓋紋樣為雲紋地上的蒼龍教子圖,而本品則為夔龍捧壽紋樣。且二者爐底“大清雍正年製”鑄款,鑄工、字形皆一致,應當出自同匠之手,可資參照。

LOT 364

Qianlong Period, Qing Dynasty

A RARE IMPERIAL CHINESE YELLOW SILK KESI ALTAR BANNER

清乾隆 御製緙絲五彩海水雲龍紋萬壽燈聯

H: 177.0cm; W: 22.2cm

HKD 400,000-600,000

【來源】

Greta Sofia Mellin (1922‑2015)

參閱:清乾隆萬壽燈燈聯示意

如今故宮博物院館中,無論萬壽燈亦或萬壽燈燈聯具無遺存,唯見故宮乾清宮大殿前兩個孤零零的漢白玉大石墩,分別置于中心甬道兩側。石墩中心有圓坑,套生銹的銅套筒,即為萬壽宮燈燈座。

目前全球各大博物館收藏中,乾清宮緙絲萬壽燈聯分別藏于: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藏兩幅(T.764&A-1950)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兩幅(42.8.229.2),美國芝加哥美術館四幅(1964.1048a-d),美國紐瓦克博物館四幅(41.2035A-D2),共計12幅均為海外重要博物館館藏。館藏燈聯從樣式、尺寸、技法等,均可見與本件拍品出自同套。

而市場曾流通四幅刺繡燈聯,可供參考:其中天津國拍于2005年6月16日拍賣過兩幅皇極殿刺繡萬壽燈聯,以合人民幣374萬元成交,這也是自燈聯從故宮流失後首次出現在市場上,後為上海龍美術館收藏。本次拍品為緙絲燈聯,其工藝、規格,相較于之前流通的刺繡燈聯而言,更為可貴。如今此類拍品見于香港拍場,意義非凡。

LOT 374

Qianlong Period, Qing Dynasty

AN INSCRIBED IMPERIAL SONG-STYLE ‘FENG’ INKSTONE

清乾隆 御製仿宋天成風字硯

13×12×2.8cm

【來源】

東京中央(香港),2016.11.28,編號0804

萬翠美術館私人舊藏

【備註】

附盒及鄧爾疋于甲申年(1944)書“清乾隆御題澄泥硯記”

參閱:《欽定四庫全書· 西清硯譜》,卷二十四,頁63-65

硯背銘:庶征有五風惟殿,休咎之間聖蒙辨。趙宋製斯風字硯,曰時曰恒其義見。漉沙得泥自絳縣,爰仿厥式綈幾薦。緬想歌薫萬民奠,敢恃誇雄一已擅。乾隆御御銘。鈐印:比德、朗潤,硯邊銘:仿宋天成風字研。

硯盒銘:庶征有五風惟殿,休咎之間聖蒙辨。趙宋製斯風字硯,曰時曰恒其義見。漉沙得泥自絳縣,爰仿厥式綈幾薦。緬想歌薫萬民奠,敢恃誇雄一已擅。乾隆御銘。鈐印:比德、朗潤

此硯澄泥質,作“風”字型,呈平板狀,硯面平整,上方墨池深挖,形似偃月,硯堂開闊,寓意“海天初月”之意。整器皮色紫中泛紅,光素無紋飾,唯以簡雅之形體與精良之石材取勝。

硯首壁側刻楷書“仿宋天成風字研”七字楷書,硯背有乾隆御題銘文,曰:“庶征有五風惟殿,休咎之間聖蒙辨。趙宋製斯風字硯,曰時曰恒其義見。漉沙得泥自絳縣,爰仿厥式綈幾薦。緬想歌薫萬民奠,敢恃誇雄一已擅。乾隆御銘”,與硯盒所銘文字相同,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均顯出成熟的楷書體態及氣息,點畫遒勁而樸茂,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工整有力。

此仿宋風字硯為乾隆時期御製的仿古硯六式之一,兩岸故宮多有相同的清宮舊藏之品。餘五式分別為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仿漢石渠閣瓦硯、仿唐八棱硯、仿宋徳壽殿犀紋硯、仿宋玉兔朝元硯,皆以宮中唐宋古硯原器為摹本,不僅製作細膩規矩,且獨具古雅意趣,可謂清代宮廷御用硯之經典製式。

本品為日本萬翠美術館舊藏,萬翠美術館位于日本關西兵庫縣,館內收藏著數十方佳硯,材質珍貴,雕工精美,其中不乏有日本早年硯學家舊藏之物。本品即為其中一方,硯式既古雅並蘊深度,形制規整,硯質細膩,製作精良。配紫檀嵌玉硯盒。

LOT 375

Qianlong Period, Qing Dynasty

AN IMPERIALLY INSCRIBED INKSTONE

清乾隆 御製仿漢石渠閣瓦硯

15.5×8.2cm

HKD 450,000-550,000

硯銘:其制維何,致之石渠。其用維何,承以方諸。研朱滴露潤有餘,文津閣鑒四庫書。乾隆御銘。鈐印:瀓觀

硯首壁銘:仿漢石渠閣瓦硯盒銘:其制維何,致之石渠。其用維何,承以方諸。研朱滴露潤有餘,文津閣鑒四庫書。乾隆御銘。鈐印:比德、朗潤

此硯澄泥質,細膩溫潤,雕作長方覆瓦形,中部微隆,硯堂圓如滿月。硯首陰刻乾隆御題楷書硯銘:“其制維何,致之石渠。其用維何,承以方諸。研朱滴露潤有餘,文津閣鑒四庫書。乾隆御銘”,尾落“瀓觀” 印。硯首壁刻硯銘:“仿漢石渠閣瓦硯”。

此硯外配黑漆嵌靈芝心形玉硯盒,所嵌白玉,玉質溫潤細膩,鏤雕靈芝紋,雖只取靈芝之形,但雕工精湛,線條流暢細膩。蓋面下方為描金隸書御題詩,詩文與硯銘同,尾落“比德、朗潤”兩方御用閒章,字口填金,為乾隆帝御製器的慣用章款。

此“仿漢石渠閣瓦硯”為乾隆時期仿古硯的標準製式之一,于兩岸故宮皆有清宮舊藏的同例可參照。乾隆帝好古,宮中各式古硯亦多,因而宮中製硯多參古式。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後,清廷曾分別以端石、歙石、澄泥大量仿製古硯,每套六式,分別為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仿漢石渠閣瓦硯、仿唐八棱硯、仿宋徳壽殿犀紋硯、仿宋天成風字硯、仿宋玉兔朝元硯。此類硯臺被用作宮廷賞用之物,或用以賞賜宗室大臣。

LOT 354

Ming Dynasty

AN INLAID HUANGHUALI BRUSHPOT

明 黃花梨百寶嵌花鳥紋筆筒

H: 35.6cm; D: 12.5cm

HKD 300,000-350,000

【備註】

附盒

筆筒黃花梨製,原皮殼,圓筒形,直口並起皮條線,腹壁中段微束,圈足,底承三矮足。

此筆筒口沿處嵌百寶為纏枝蔓,所嵌紋飾流暢自然,整飭有序。筒外壁以螺鈿、玉石、百寶嵌飾山茶、綬帶鳥,鑲嵌入木三分,花葉飽滿,皆有情態。一直綬帶鳥展翅,尾羽自然下垂,回首遠望;山茶樹盤曲,枝幹玄色,呈現遒勁之態,山茶花嬌嫩,五色陸離,清麗秀雅,頗得自然之趣。筆筒整體皮殼自然,造型端莊規整,尤以綬帶鳥鑲嵌精湛,紋飾清雅,飽含書卷氣,可謂案上佳器。

来源:阿古说收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