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青黄玉·蒲纹玉璧「旧藏」直径10.9cm厚5cm重106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01:37 1

摘要:在古玩收藏领域,高古玉一直是藏家心中的 “白月光”,战国时期的玉器更是高古玉收藏里的 “璀璨明珠”。今天聚焦的这件战国・高古青黄玉・蒲纹玉璧,直径 10.9cm、厚 5cm、重 106 克,宛如穿越时空的钥匙,带我们走进战国文化殿堂。

战国蒲纹玉璧:触摸战国工艺的温度与文化深度

在古玩收藏领域,高古玉一直是藏家心中的 “白月光”,战国时期的玉器更是高古玉收藏里的 “璀璨明珠”。今天聚焦的这件战国・高古青黄玉・蒲纹玉璧,直径 10.9cm、厚 5cm、重 106 克,宛如穿越时空的钥匙,带我们走进战国文化殿堂。

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 年 - 公元前 221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政治上诸侯纷争、列国争霸;经济上铁制工具普及推动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崛起;文化上百家争鸣,艺术领域百花齐放。此时,玉器制作工艺迎来发展契机,玉器成为身份、地位与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王公贵族对玉器的推崇,极大刺激了工艺进步,造就战国玉器艺术的辉煌。

仔细端详这件蒲纹玉璧,玉质呈青黄色,温润细腻,触手有明显油性。这种油性源于玉质优良与岁月浸润,经专业检测和古玉比对,其内部晶体结构紧密有序,反映出战国对玉料遴选与加工工艺的重视,在同类高古玉中难得。更令人赞叹的是沁色与包浆,沁色是玉璧地下埋藏受环境侵蚀形成,自然柔和,与玉质交融,如时光绘就的艺术杰作;包浆是岁月和把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醇厚有质感,抚摸时能感受历经沧桑的温润顺滑,每处包浆都是岁月的独特印记。

战国玉器雕刻工艺领先,这件蒲纹玉璧是绝佳例证。它采用阴刻等细腻手法,双面蒲纹纹理清晰且富层次感。蒲纹因形似蒲席得名,雕刻需玉工具备高技艺。玉工以精准力度和流畅运刀,将蒲纹单元刻画得规整有序,线条刚劲灵动。这展现了战国高超手工业水平,也反映出社会对玉器制作的重视,每道蒲纹都诉说着战国先民的审美与精神世界,实现工艺与文化内涵的完美融合,让玉璧升华为承载文化记忆的艺术瑰宝。从尺寸看,直径 10.9cm、厚 5cm、重 106 克,比例协调,视觉庄重典雅,契合战国审美范式,是战国审美意趣与文化追求的具象化呈现。表面蒲纹装饰,有极高艺术价值,还承载吉祥祈福的文化寓意,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将这件蒲纹玉璧与同类战国玉器对比,优势显著。保存状况上,沁色与包浆自然醇厚,无明显损伤或过度修复痕迹,历经两千多年仍品相良好。蒲纹雕刻纹理清晰且艺术感染力强,工艺精细度与纹理表现力更胜一筹,尽显战国玉工高超技艺。它虽具战国玉器对玉质讲究、承载文化象征意义等共性,但在沁色、包浆与工艺细节融合上有独特性,在战国玉器 “大家庭” 中脱颖而出,彰显战国玉器艺术的丰富多元。

市场价值方面,战国玉器因历史悠久、文化价值独特,一直是高古玉收藏热点。参考拍卖数据,2018 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一件战国蒲纹玉璧以 80 万元成交;2020 年西泠印社秋季拍卖会,同类藏品也拍出 75 万元。这件玉璧工艺精湛、保存完好,有较高市场价值。不过收藏市场存在价格波动风险,受经济形势、战国文化研究热度等影响,收藏者需谨慎决策。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入手这类战国玉器需重点观察玉质温润度、沁色自然程度、包浆醇厚感及雕刻工艺精细度等关键鉴别点,同时要充分认识收藏市场风险。

随着对战国文化研究不断深入,战国玉器的文化价值将被进一步挖掘,高古玉收藏市场持续发展,藏家对这类兼具艺术、文化与历史价值玉器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这件战国・高古青黄玉・蒲纹玉璧,作为战国玉器的优秀代表,收藏价值有望进一步提升,是战国文化的 “活化石”,让我们得以窥探战国先民的生活与精神追求。大家若对这件玉璧有独特见解或相关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