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万亿公司的五年「改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8:20 1

摘要:这周五,小米股价出现了大幅的获利回吐,有点始料未及。是短期博弈资金在离场,还是公司成长逻辑不再顺畅?网友各执一词,争议的声音太大了。我正好周四在北京参加了雷军的年度演讲,分享一些看法。

这周五,小米股价出现了大幅的获利回吐,有点始料未及。是短期博弈资金在离场,还是公司成长逻辑不再顺畅?网友各执一词,争议的声音太大了。我正好周四在北京参加了雷军的年度演讲,分享一些看法。

巴菲特曾说,股价总是围绕基本面上下波动。其实这两年小米股价一直在增长快车道,24年涨幅121.15%,25年58%,在港股是妥妥的明星股。很多人错觉以为小米是一家老牌公司,其实小米2010年才成立,至今只有15年。但在15年里,从一家互联网手机公司起步,业务拓展到新能源汽车、大家电、IOT等,这放在任何一个公司都是难以想象的发展速度,并且每个赛道都做得有声有色,甚至能排进行业前三。

雷军年度演讲的主题叫「改变」。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讲到,2020年是小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雷军分享了很多他在这个转折点上的创业思考和困境应对,奠定了公司过去5年的高速发展。

那么站在当下,小米的发展逻辑是否依然顺畅,股价调整是否意味着市场的不认可?我觉得只有把这些问题掰扯清楚了,才能明白小米还值不值得投。

01

从“全面对标”到“创新赶超”苹果

周四同步举行的秋季发布会环节,小米17系列手机正式发布,雷军形容为“惊艳蜕变”。这个很好理解,新机在很多技术领域上都领先于iPhone 17,实现了竞争态势逆转。

作为行业龙头,iPhone一直是全球市场上的标杆品牌。只有以龙头为全面对标的对象,才能极致地提升自身实力,而不被其他弱势品牌带偏。小米是最早喊出“向iPhone学习”的,努力没有白费,多年之后,小米17不仅在配置和参数上,也在科技引领、使用体验方面,实现了对标甚至超越iPhone 17。

小米17系列发布后,立马就爆了热搜。销售反馈也不错,早在7天前卢伟冰就透露,小米17系列累计定金盲约量较上代翻倍。

首销爆火,小米做对了什么?

无论哪个领域,持续的产品创新、足够硬核的产品力,才是高端化的底层支撑。至于品牌影响、销售能力,则是第二位的。

2022年雷军曾解释说:“如果小米没有对标 iPhone 的勇气和决心,怎么能把高端手机做好?全面对标 iPhone 是向 iPhone 学习,将来有机会超越 iPhone 的开始,所以无论软件和硬件一定认认真真对标 iPhone。”

平心而论,此次iPhone17挺有诚意,不再是以往那样“挤牙膏”,但也要看跟谁比,至少与小米17相比是有差距的。

比如,小米17系列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采用第三代3nm制程工艺,跑分都干翻苹果的A19了。最新一代小米金沙江电池实现了 894Wh/L 的超高能量密度,且拥有超长电池寿命和超强低温续航表现,续航几乎做到了iPhone17的两倍。影像方面均配备徕卡 Summilux 光学系统、新一代高动态 LOFIC 技术与五倍光学变焦镜头,更是远超苹果。

还有一个新亮点,小米 17 Pro 与小米 17 Pro Max均搭载全新“妙享背屏”,该设计通过覆盖小米龙晶玻璃,可设置时钟、AI人像等个性壁纸,还计了背屏服务助手功能,支持出行、音乐等信息通知。这种设计,在手机史上都是一个重大且实用的创新,苹果甚至压根没有提及过“背屏”二字。

回首2021年,一代人心中的白月光——小米11utral发布,誉为颜值最高、摄影最牛的机皇,却因芯片发热备受争议,成为了小米心中的意难平。

可能有人不记得了,小米11ultra的背面带了一块手环大小的背屏,支持自定义图片文字,接挂电话,拍照和极限模式。这就跟小米造芯一样,虽不对外说,但蒙头干。如今,更牛x的背屏终于拿出手了,在第五代骁龙8芯片加持下,德芙般丝滑体验自然不在话下。

环顾友商(包括苹果在内),这几年没有一家提到过背屏,而小米早在2021年就开始探索,领先行业4-5年。可以想想,在消费电子领域,4-5年是多大的代差?

见微知著,小米是有很多先手棋的,就看何时用。看似没啥用的闲棋,往往会在以后成为杀手锏。

02

穿越至暗时刻靠的是什么?

雷军并不掩饰自己走过的弯路,也很开诚布公地分享自己的反思和教训。所以周四的年度演讲,与消费者比起来,友商(尤其是高管)更值得认真一看。

回顾2020年的小米,雷军坦言,“在很多人眼中,小米已经非常成功了。但我内心,却充满着难以言说的焦虑。”当时的苹果、三星、华为如同几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同时外界也给小米贴上了“组装厂”“没技术”“只会营销”等标签。

即使是内核强大的雷军,也陷入了精神内耗。这时候,儿时积攒的兴趣显威了,雷军从围棋上学到了复盘的重要性。经过半年时间四五十次的复盘,小米终于找到了逆天改命的方向: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从“互联网公司”转向“硬核科技公司”,未来五年在核心技术上投入1000亿。之后团队重新创业的热情被完全点燃了,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雷军总结了高端化的深刻教训:自研SoC芯片,只有冲击高端SoC才有机会;中国汽车市场巨变,国产车可问鼎高端市场。要想成为硬核科技公司,这些坎必须过。

我给捋一捋:小米造车是21年立项的,预算投入1000亿,按照同行的经验,前几年都是亏损的;玄戒也是21/22年开始的,一年研发要大几十亿,仅投片费用就要2000万美元,产品至少要内部迭代三代才成熟。

2021年小米的高端化受挫、营收下滑,“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造车、造芯两线作战,1000多亿投入,持续大几年,把小米前十年攒下的家底全押上了,能不能成还没谱呢。你说压力大不大吧?

所以雷军说:现在想想,都会感慨,当时哪来这么大的勇气。

然而这是不得不为之。有了汽车新业务线,小米才能打开新的增长曲线;有了芯片,才不会被拿捏,高端化才有底气。

随着二者的成功,小米的高端化如今已没人质疑了,“人车家全生态”护城河更是坚不可摧,昔日的对手一个个掉队了。

五年时间,小米从受挫、迷茫到逆天改命,跨越了惊险的天堑,市值也翻了几倍。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一路艰辛和最初决策的不易,只能说,管理层的认知穿透了周期迷雾,格局够大,坚持了长期主义。

03

高端化靠的是道路自信+方法有效

高端化是所有企业的梦想,但追梦方式各不相同,举个例子,很多车企会新创一个新品牌来做高端,避免与原有“性价比品牌”产生关联。

既然如此,小米管理层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坚持要用小米品牌做高端化,而不另起炉灶?

说白了,启用新品牌不是万应灵丹,有利同样也有弊,最关键的是,高端化绝不是玄学,要依赖科学方法论和操盘人能力。

这些逻辑,在《小米创业思考》《我在小米做爆品》等书中已有体现。比如小米“爆品方法论”,并非单纯追求销量,而是瞄准了“三高”——高价值、高口碑、高复购。核心是精准的用户洞察、高压强的研发持续投入,持续为用户解决痛点和创造价值。

对此,小米已经积累了一整套成熟的打法,让高端化可持续、可管理、可预测:深化IPD、 IPMS流程,建设用户洞察体系,拆解作战地图等等。

与此同时,其对高端化的认知也得以突破:高端无短板、从参数领先到体验优先,软硬件深度融合。

两相结合之下,小米决定“先难后易”,造车/造芯均从高价值、高品质入手,当然,这也意味着高难度高投入。但公司已经意识到,这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必须要长期胜下去。

时至今日,SU7/YU7成为国产车顶流(SU7交付逾36万辆,Yu7发布3分钟大订20万辆),玄戒O1多项指标超过苹果A18。全球顶流期刊《经济学人》甚至发文称:苹果折戟之地,小米打了胜仗。手机、汽车持续验证,小米高端化坐实了“道路自信、方法有效”,一时间,质疑“性价比品牌能不能做高端”的声音不见了。

这么说吧,高端化成不成,不是靠另起⼀个品牌,而是看做品牌的人行不行。

04

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

小米的高端化之路走得并不轻易,如同曾国藩一样“扎硬寨、打死仗”,一道道坎死磕过来的:深耕底层技术,多个从0到1的能力突破,智能工厂、先进芯片、全生态OS……

如今,小米的现象级创新如同下饺子,以至于在外界看来小米干啥成啥,车、科技、家电、背屏……实际上呢,如果没有“霸蛮”的精神内核和科学的方法论,成事可就千难万难了。君不见,市面上这么多友商,绝大多数都在原地打转,下滑的下滑、闭店的闭店、甩锅的甩锅。

而小米随着高端化成型,有了豁然开朗之感。

首先给高端用户的第一眼感觉是:小米高级了。

从对标苹果,到超越苹果,从“果粉”到“米粉”,小米说了不算,真金白银购买产品是最真实的投票。

卢伟冰曾透露,小米15用户中有16%来自苹果。小米SU7车主中,51.9%是苹果用户,预计女性车主占比40%-50%。

高价值用户用实际行动对小米“路转粉”,底层逻辑则是对硬核科技的认可。小米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亦是估值提升的核心逻辑之一。

意外之喜是,高端化成功后,小米的汽车、手机供不应求,订单排得老长,也有了不参与价格战的底气,一不小心成了“反内卷的标杆”,别家是“从小卷到大”,小米则是从“小卷到大”,不仅实现了份额与ASP的提升,还卷成了市值1.5万亿的巨头。

05

高端化“新五年”

雷军周四的年度演讲,叙事跨度从2021年徐徐展开,这也是小米高端化的“新五年”。

跨越一个五年周期之后,小米在每个品类上都完成了一次从高端到超高端的突破,战果已经摆在眼前,体现在小米15 Ultra、小米SU7 Ultra以及小米中央空调。

小米15 Ultra用极致的硬件堆料和性能天花板,将国产高端化“捅破天”。卢伟冰喊出“今年再无Ultra”的豪言,本质上就是这台手机重新定义了“顶级旗舰”的标准,甚至倒逼行业改变游戏规则。

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圈速总榜第三,Ultra量产车为全球量产电动车在该赛道的榜首,以一己之力刷新了世界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固有印象。

小米中央空调的性能,直接超越了全球市场的标杆品牌大金的同档产品,解决了中央空调冬季制热性能差的品类痛点,还在节能技术、智能体验、生态互联能力做到了绝对领先。“10年免费包修”的承诺,既把行业服务标准带到了新高度,也秀了一把小米的底气。

一整套立体攻势下来,小米的今年的变化是,高端化不仅是某个品类,而是“人车家全生态”的整体。

全品类高端化方面,小米已经认识到,大家电,是小米全品类高端化的关键,传统家电智能化是大势所趋,这正是小米擅长的战场,Q2科技家电收入增速 66%,其中空调增速 60%,当友商还在以价换量时,小米却做到了量价齐升。根据五年战略,小米剑指2030 年进入大家电头部品牌的目标,空调业务做到中国前二。

全球化方面,过去国货出海卡在了“拼价格”环节,小米现在干的,是把国内跑通的新零售体系整个搬到海外。这种“模式出海”不光降低了进新市场的难度,更通过直营体验店搭起了高端化的地基,让新零售成为小米畅行全球的高速公路,预定了小米未来3-5年的增长极。

2027年,小米汽车出海首站选定欧洲,也是深思熟虑过的。欧洲既有成熟的电动汽车消费市场,又具备严格的技术认证体系,突破这个门槛,对后续进军全球市场极具示范效应。面对关税环境,本地化的研发与营销变得至关重要,而这正好是小米的强项。

本质上,小米的高端化不同于过往,而是一场“技术普惠”与“高端溢价”的平衡术。当15 Ultra冲击苹果腹地,SU7 Ultra颠覆性能豪车认知,中央空调重塑舒适空间,小米正用生态铁幕重构行业规则,实现跨代级的引领。

科技产业值得在此沉思:唯有技术纵深与生态广度兼备的企业,方能穿透周期迷雾,成为下一个十年的领跑者。这场战役的终局,或将决定中国科技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终极座次。

这就是小米的“阳谋”,以硬核科技引领中国科技的飞跃,引领市值万亿级别的跃迁。

06

5年时间,说长不长,却改变了很多。如今,小米身处多个万亿级大赛道、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智能生态,已经很难找到对标系了,来到了无人之境。

2021年9月25日,小米总市值约为5500亿;2025年9月25日,小米总市值来到了1.5万亿。5年时间,市值增加了1万亿。

小米再也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蝶变成“中国骄傲”的代名词。参考美国科技公司在业绩支撑下股价长牛,小米也将复刻这一路径,成为消费者和股民心里共同的白月光。

那么,短期博弈资金流出造成的股价回调,显然不会影响基本面,反而使小米股价重新按照中长期逻辑来走,利好大资金和长期投资者。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小米当前的位置,向上的概率大于向下的概率,各项利好渐行渐近,如果你想刻意避险的话,就要承担大幅踏空的风险。我的建议是,不妨多一份信心和坚持。

•END•

来源:公子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