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想起户晨风。那个曾经凭“苹果人”“安卓人”标签法则火遍网络的人,也因这套简单粗暴的逻辑走向了封号的结局。有人替他惋惜,有人暗暗叫好。但我更想说:他成也直白,败也直白。
有人问:一个人能靠“简单粗暴”走多久?
我想起户晨风。那个曾经凭“苹果人”“安卓人”标签法则火遍网络的人,也因这套简单粗暴的逻辑走向了封号的结局。有人替他惋惜,有人暗暗叫好。但我更想说:他成也直白,败也直白。
直白,本来是可贵的。它有时比虚伪的文绉绉更接近真实。但当直白被工具化、被放大成撕裂群体的武器时,它就不再是表达,而是划界。户晨风把世界分为“值得尊重的苹果人”和“可以被轻蔑的安卓人”。这种粗暴的逻辑,撕裂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01|从糖葫芦的温度到直播间的冷漠
我想起一个故事。
七十年代,在安徽一个小村子里,有个老木匠,穷到舍不得点灯油。有一次,他挣到一点工钱,买了几根糖葫芦。邻居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他自己牙口不好,舍不得吃,竟把糖葫芦全分给了孩子们。几十年过去,人们提起他,总说:他没什么大事业,但他心里有温度。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善意。
而今天的直播间呢?当某个“X总”打赏几千几万时,主播立马跪谢,鞠躬作揖,恨不得把尊严一并交出去;可面对底层观众,他轻飘飘甩下一句“安卓人”,像刀子一样冷。
我忍不住想:我们社会的温度,什么时候被流量算法替代了?
02|他最终成了自己最初想对抗的怪物
尼采提醒过:“与怪物战斗的人,要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
户晨风最初火起来,是靠“百元购买力”系列。他走访底层人,记录他们的工资与生活,那时镜头里还有怜惜与质问。可后来,他放弃了质问,转向消费;放弃了理解,转向鄙视。最终,他成了自己最初想对抗的“怪物”。
“苹果人”与“安卓人”的对立,本质就是赤裸裸的物化逻辑:收入、学历、房子,决定了一个人是不是“高等人”。荒唐吗?是。但正因为它“简单粗暴”,才传播得快。
流量逻辑的本质就是:牺牲温度,换取掌声。
03|标签不是路,生活才是
鲁迅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生活的路,不是靠苹果还是安卓划出来的,而是靠人一步步走出来的。
那个被分为“安卓人”的人,可能是出租车司机,可能是月薪三千的工人,可能是住在城郊合租房的年轻人。他们没豪宅没标签,但他们努力过日子,他们也渴望被尊重。
而一个人再有钱、再有粉丝,如果心中没有那把“尺”,他迟早会跌倒。
04|真正的尊严
户晨风不是个案,他是缩影。缩影背后,是被流量裹挟的社会逻辑:有人急着靠“黑红”博眼球,有人宁可把底层的尊严撕开,献给金主看。
可真实的力量,不来自跪拜,不来自标签,而是来自生活本身。是那个穷木匠舍不得吃的糖葫芦,是出租车司机深夜还坚持跑单,是年轻人住在合租房里依然坚持读书、考证、努力生活。
这才是普通人最值得被铭记的真实。
05|真正值得骄傲的事
普通人,没必要在意别人贴上的“安卓人”或“苹果人”的标签。
我们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去奋斗,不被轻易定义。
因为最值得骄傲的,从来不是你跪下时的姿势有多么标准,而是你站着时,能不能直面真实。
不跪,不媚,不分裂。
生活不是流量的游戏,而是每一次早起去赶工的坚持,是下班后挤公交仍然笑着打电话给家人的温柔。
人生的厚度,不在于你有多少标签,而在于你敢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认认真真生活,坦坦荡荡做人。
这,就是普通人最响亮的力量。
来源:X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