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专访|杨健:“世界第一高桥”的背后,是贵州“桥旅融合”的极致表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23:55 1

摘要:“很多人问我们是不是刻意追求最高桥,其实并非如此。”深耕桥梁勘察设计30余年的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健,曾主导设计六冲河大桥、六广河大桥、大发渠大桥等多座标志性桥梁,从200米、300米、500米、1100米跨径,到如今1420米的

“很多人问我们是不是刻意追求最高桥,其实并非如此。”深耕桥梁勘察设计30余年的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健,曾主导设计六冲河大桥、六广河大桥、大发渠大桥等多座标志性桥梁,从200米、300米、500米、1100米跨径,到如今1420米的花江峡谷大桥,他见证了贵州桥梁技术的不断突破。

在他看来,花江峡谷大桥的“高”与“大”,源于对自然地貌的敬畏与顺应——花江大峡谷作为北盘江上典型的深切峡谷,纵深近千米、长度达80公里,特殊的地形条件决定了桥梁必须以大跨径、高落差的设计,才能实现安全跨越与高效连通。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健。

“我们真正追求的,是让桥梁与周边的自然条件、地形条件和人文条件深度融合。”杨健强调,从勘察设计到施工建设,团队始终将“和谐共生”理念贯穿始终,如今这一理念已转化为看得见的成果:桥梁与峡谷风光交相辉映,既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又成为凸显地域特色的景观符号。

他提到,在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一项“变废为宝”的举措让人眼前一亮。

针对公众关心的水幕表演用水来源问题,杨健透露,最初花江隧道施工时,团队意外打通一股岩溶水。工程团队顺势而为,在桥头新建了一座容量达4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将这股天然水源引入其中。

花江峡谷大桥。

如今,这股岩溶水不仅满足了大桥配套服务区的日常用水、周边农田的灌溉需求,更成为水幕灯光秀的核心“原料”,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人工瀑布景观,实现了水资源的多元高效利用。

“生态和环保是这座桥的重要底色。”杨健表示,从施工期间的生态保护措施,到运营后的资源循环利用,团队始终将绿色理念融入每一个细节,让交通基础设施与旅游功能进行深度融合,配套建设的云渡服务区成为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

“这座桥把贵州人对于旅游的理念做到了完整极致的体现。”杨健在谈及大桥特色时坦言,从服务区的功能布局、研学楼的科普设计,到墙面与塔顶的景观打造,团队都下足了功夫,力求让每一处细节都传递出地域文化与桥梁科技的魅力。

更令人期待的是,大桥还引入了无绳蹦极、空中竞速跑道、步步惊心等极限体验项目,将“高空优势”转化为独特的旅游资源。

“我们把能想象到的功能都集中在这里,就是希望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为此,杨健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到花江峡谷大桥,赏峡谷美景、品贵州风情,在高空之上感受极限运动的刺激与快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